人工放歸或有助於恢復歐洲貂種群—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科學家將人工繁育的歐洲貂放歸自然。圖片來源:Tiit Maran

沿著阿拉貢河上遊,在庇里牛斯山鋸齒狀的山峰和一座水壩之間,保護生物學家Madis Põdra和同事計劃將在不久後把10~12隻被捕獲的歐洲貂釋放到這裡的歐洲貂理想棲息地:一個具有150公裡水道的西班牙原始荒地。

Põdra希望它們能開始形成新的種群,並保護極度瀕危的歐洲貂度過難關。目前,西班牙的歐洲貂不足500隻。

但人們要保護這些有深棕色皮毛的動物,就需要殺死它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同樣可愛的美洲貂。10年前,科學家也曾試圖將人工繁育的歐洲貂釋放到野外,但由於未能連根拔除美洲貂種群,最終失敗。這次Põdra團隊利用精心製作的浮扣阱捕捉了美洲貂。

在歐洲其他地方,科學家也將歐洲貂再次引入此類生態安全的地區。「歐洲貂將繼續是一個受管理物種,因為它們目前似乎無法完全擺脫美洲貂。」供職於西班牙歐洲貂聯盟的Põdra說。

一個世界前,歐洲貂廣泛分布於歐洲,沿著河流和溪流生活,以田鼠、兩棲動物、小龍蝦和魚類為食。但現在只有數千隻歐洲貂分布在法國、西班牙和多瑙河三角洲。而在俄羅斯,人們已經見不到歐洲貂的身影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種動物在那裡已經瀕臨消失。

棲息地消失和捕獵也是導致歐洲貂種群數量下降的原因,但美洲貂是其最大威脅因素。作為歐洲貂的遠親,美洲貂與其極為類似,只是沒有前者標誌性的白鼻子。上世紀20年代,皮毛商人因美洲貂優質皮毛將其引入歐洲,但這種動物逃出了牢籠,並在野外繁榮發展。由於它們更大、更適應和更具攻擊性,這些美洲貂很快便「擠走」了本土物種。它們還帶來了新的疾病,但科學家不認為這些疾病是歐洲貂銳減的原因。

在人們第一次試圖將人工養殖的歐洲貂放歸自然前,2000年,一個面積約100平方公裡的愛沙尼亞希烏馬島上,獵人和捕獸器殺死了這裡的全部美洲貂——早已倒閉的皮毛廠的「遺產」。

即便如此,愛沙尼亞塔林動物園園長Tiit Maran回憶道,讓該動物園繁育的歐洲貂在這裡生存仍很困難。「它們走到離河流太遠的地方,不知道在哪生活。」但該團隊發現,如果雌性歐洲貂在河流附近產仔,那這些幼崽就能知道家在哪裡。

現在,希烏馬島上至少有100隻歐洲貂。Maran團隊希望在附近的薩拉馬島進行類似工作。薩拉馬島比希烏馬島大3倍,是另一個歐洲貂天堂。

而另一個避難所是德國。2010年,研究人員在施泰因胡德湖附近釋放了歐洲貂。負責該項目的施泰因胡德湖生態保護站的Eva Lüers和Thomas Brandt表示,目前,歐洲貂種群趨於平穩。2015年,相機拍下了首張歐洲貂幼崽照片。雖然美洲貂也生活在德國,但它們不在施泰因胡德湖附近。研究人員也在密切監督美洲貂是否入侵。

由歐盟LIFE項目和當地政府支持的歐洲貂協會,在2008年首次嘗試將歐洲貂引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沼澤地。研究人員沿河設置了陷阱以減少美洲貂數量。但很快,美洲貂的數量出現反彈,而放歸的27隻歐洲貂在5個月裡全部死亡。

這裡,研究人員寄希望於英國遊戲與野生動物保護信託的Jonathan Reynolds開發出的「貂木船」:這是一個載有木箱的浮板,箱子裡有蔬菜和沙土襯墊。當一隻在河流遊泳的貂爬上木船後,襯墊能記錄其腳印,當發現目標後,襯墊能變成陷阱。歐洲貂對這些木船不感興趣,但美洲貂極喜歡。「我們不清楚它們為何如此喜歡這些木船,這些船的實際效果非常好。」Põdra說。

在將12隻左右的歐洲貂放歸阿拉貢河之後,Põdra和同事還計劃沿Leizarán河放歸其他7~8隻,以促進該流域的現有歐洲貂種群發展。

美國科羅拉多州草原野生生物研究所保護生物學家Travis Livieri讚揚了這些努力。「他們非常好地應對了歐洲現狀。」他表示,歐洲貂預計還能再存活「數千年」。

但Livieri還表示,相關研究團隊還應開始收集和冷凍歐洲貂的精子。Livieri參與了黑腳鼬鼠放歸北美草原的工作,在那之前僅有18個野生個體。Livieri提到,保存的精子和人工授精為保持遺傳多樣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儘管歐洲貂的境況尚未如此慘澹,而且人們未曾對這些動物使用過人工授精,但Põdra認為,這是個好主意。(唐一塵編譯)

更多閱讀

《科學》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不要混淆穿山甲種群測定和野外放歸,來源不確定不是藉口
    不要混淆穿山甲種群測定和野外放歸,來源不確定不是藉口 2019-08-12 22: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爬寵網絡交易正在威脅野生種群—新聞—科學網
    「和狗不同的是,這些爬寵中有許多並不是源自人工繁殖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中科院版納植物園)副研究員Alice Hughes表示,現行國際貿易法規只適用於11000多種已知爬行動物中的9%,大量交易未受監管。
  • 谷城集中放歸29隻人工繁育河麂
    7月27日,穀城縣在南河自然保護區集中放歸29隻人工繁育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河麂。自此,全縣人工繁育禁食野生動物處置工作全部完成。副縣長鄒勇參加放歸活動。目前,全縣存欄人工繁育河麂共有32隻,其中3隻調配給南河自然保護區製作科普標本。本次放歸,綜合考慮南河自然保護區食物充足、野外種群數量不多、生態環境良好、有適宜的棲息地環境和密度,適宜河麂放歸需求。為此,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南河自然保護區選擇了在南河鎮、趙灣鄉兩個放歸點把河麂放歸自然。
  • 人工養殖林麝秦嶺野化放歸試驗獲得成功—新聞—科學網
    佩戴GPS項圈的林麝個體     佩戴GPS項圈的林麝個體攜帶產的幼仔(左紅圈標註) 王豔 、邊坤提供照片   據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王豔副研究員提供照片表明,2018年6月24日08時03分左右在秦嶺深山中的寧陝縣旬陽壩響潭溝密林裡,紅外相機拍攝到一隻成年的佩帶GPS項圈的人工養殖的國家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通過分析兩個鄰近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的演化史和種群分子適應機制發現,中華白海豚的演化過程受氣候影響大,在100萬年前冰川期海平面下降時遭遇種群瓶頸,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四萬年前氣候回暖海平面上升時,種群則會跟隨海岸線遷徙,形成新的孤立的亞群體,增加種群滅絕風險。另外中華白海豚存在群體遺傳多樣性低、有效種群規模小,有效種群大小持續下降的特徵,提示中華白海豚面臨著滅絕的高風險,亟需加強保護。
  • 這種巨蟲在成都人工繁育後放歸故鄉
    8月1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將15隻人工繁育的中國巨竹節蟲放歸回其原產地,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館館長趙力介紹,放歸行動的目的是促進該珍稀物種的基因交流,恢復野外種群。▲考察隊員在放歸中國巨竹節蟲幼體放歸:在成都人工繁育的15隻中國巨竹節蟲「回家」中國巨竹節蟲(拉丁學名Phryganistria chinensis Zhao )是2014年由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在廣西發現的新物種,最大個體全長達到了64釐米,是已經被人類命名的80多萬種昆蟲中最長的種類,曾在2017年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證書。
  • 又放歸25隻!我國麋鹿種群數量突破8000隻
    又放歸25隻!我國麋鹿種群數量突破8000隻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胡璐)為進一步擴大麋鹿野外種群,我國日前成功將25隻成年麋鹿放歸自然。30多年來,通過強化棲息地建設、開展種群重建和科研攻關等麋鹿保護舉措,目前我國麋鹿種群數量已突破8000隻。
  • 降低局域小種群滅絕風險 四川要給大熊貓建走廊帶
    新華社成都6月19日電(記者呂慶福)四川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6月19日表示,四川將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區內建設大熊貓走廊帶,以進一步修復、恢復、擴大野生大熊貓棲息地。 堯斯丹是在參加四川省委外宣辦、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解讀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第四場新聞發布會上作出這番表述的。 堯斯丹說,對於國家公園內大熊貓棲息地和種群保護,四川將嚴格實行分區保護與管理原則,將國家公園分為核心保護區、生態修復區、遊憩科普區、傳統利用區。
  • 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原標題: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核心閱讀5年來,長江物種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珍稀物種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 常德石門壺瓶山被確定為華南虎野外種群恢復地
    常德新聞網7月9日訊(通訊員 謝應林)由國家林業局全國野生動植物研究與發展中心、美國明尼達州動物園華南虎顧問辦公室聯合主持的華南虎野外種群恢復項目,在湖南壺瓶山和湖北後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  7月5日,國家林業局全國野生動植物研發中心、湖南省林業廳等棲息專家和動物專家,華南虎顧問辦主任提爾森等6名美國棲息專家和華南虎專家及翻譯共12人,在國家林業局華南虎野外種群恢復項目負責人陸軍研究員的帶領下抵達壺瓶山,與壺瓶山自然保護區技術人員組成30人的聯合考察隊,從7月6日深入大山密林進行為期4天的野外實地調查,利用GPS全球定位,採取GIS地圖與現地對照標繪,對該地區地形、海拔
  • 廣西:瑤山鱷蜥第二次放歸大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瑤山鱷蜥第二次科學放歸活動儀式在廣西大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科技委主任蔣志剛,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科技委秘書長黃乘明,廣西林業局黃副局長,賀州市主管義副市長等出席了放歸儀式並致辭,充分肯定了瑤山鱷蜥野外放歸的科學意義,預祝第二次放歸的個體與第一次放歸的個體合二為一,構建新的野外種群
  • 我國大馬蹄螺人工繁育成功 有助恢復海洋生態
    我國大馬蹄螺人工繁育成功 有助於恢復海洋生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專家組日前對何毛賢研究員團隊承擔的中國科學院院「南海生態環境變化」項目中的子課題「關鍵生態種群繁育-螺類繁育」進行人工育苗現場驗收,在聽取了課題組的工作匯報,現場查看、計數、測量後,認為成功建立了大馬蹄螺人工催產
  • 人工飼養的猩紅金剛鸚鵡,放歸瓜地馬拉自然保護區!它們瀕臨滅絕
    ,26隻猩紅金剛鸚鵡,最近被放歸瓜地馬拉的瑪雅生物圈保護區(MBR)。這次放生是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瓜地馬拉國家保護區委員會(CONAP)持續努力的一部分——通過人工繁育和放生,來拯救猩紅金剛鸚鵡的數量。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熱帶森林中,這種鮮紅色的鳥類,正面臨著棲息地喪失和偷獵的威脅。
  • 我國成功放歸25隻麋鹿 目前麋鹿種群數量已達8000隻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周堯)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為進一步擴大麋鹿野外種群,近日,我國成功將25隻成年麋鹿放歸自然。30多年來,我國通過加強棲息地建設、開展種群重建和科研攻關等加強麋鹿保護,目前麋鹿種群數量已突破8000隻。
  • 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它們被人工飼養長大,如今放歸瓜地馬拉...
    這些鸚鵡被放在鳥籠裡,籠子是敞開的,這樣它們就可以飛走了 經過自然資源保護者的人工飼養,26隻猩紅金剛鸚鵡,最近被放歸瓜地馬拉的瑪雅生物圈保護區(MBR)。
  • 大熊貓、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十三五」實現恢復性增長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記者胡璐)「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這是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我們首次系統地對分布於歐洲、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的大量地方雞品種和所有四種原雞以及紅原雞五個亞種在內的863個樣本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定和深入比較分析,這也是目前全世界有關家雞的馴化歷史及其在人工選擇條件下遺傳重塑的最大尺度的基因組學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王明山博士告訴《中國科學報》。
  • 華南虎如何恢復種群
    目前人工飼養的華南虎較多,但人工飼養會使種群退化。據說我國在非洲有華南虎野化訓練項目,但願能有進展。我認為,華南虎恢復種群,首當其衝的要滿足食物來源。只有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呵護,華南虎野外種群恢復就可以實現了。
  • 好消息:280條揚子鱷放歸自然,開啟野外新生活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中,修復棲息地生態環境和對野生動物野化放歸均可有助增加生物多樣性,維持地區生態平衡,從而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就藉助對野生動物野化放歸幫助維護區域內生態系統平衡,恢復和擴大野生動物種群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