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斑袋貂容易遭到槍殺,對其他3種,棲息地破壞是主要的威脅
對山狐袋貂而言,幼崽在斷奶前的死亡率是最高的(56%),但每年仍有大約80%的個體在獨立之後存活下來。雌性在2~3歲的時候開始繁殖,在每年的秋季最多只產下1崽,而每年所生產的幼崽平均個數低到0.73隻。幼崽在8個月大時斷奶——與狐袋貂的6個月不同——並在18~36個月(狐袋貂是7~8個月)時分散開去。種群密度是每平方千米40~180隻)。
-
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演化史:會不會進化出"袋人"?
,比如袋鼠、樹袋熊、袋食蟻獸、袋獾等等,那麼澳大利亞人會不會有一天也進化出育兒袋呢?現存的有袋類動物非常少,只有270種,絕大部分都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其周邊島嶼。除了剛才提到的袋鼠、樹袋熊、袋食蟻獸、袋獾等,還有已經滅絕的袋獅、袋狼、袋猴等等。
-
保護袋貂浣熊負鼠等小型動物 雪梨給貓設"宵禁"
核心提示:澳大利亞雪梨市郊5個區將於近期實施「宵禁」,不過,宵禁令的對象不是人,而是家養寵物貓。 澳大利亞雪梨市郊5個區將於近期實施「宵禁」,不過,宵禁令的對象不是人,而是家養寵物貓。
-
紐西蘭服裝公司推以帚尾袋貂毛製成的毛大衣
紐西蘭服裝公司推以帚尾袋貂毛製成的毛大衣2009/2/23/07:59來源:中國品牌服裝網 【慧聰紡織網訊紐西蘭有越來越多服裝公司打著環保旗號,推出以帚尾袋貂(BrushtailedPossum)毛製成的毛大衣。因為帚尾袋貂在紐西蘭被視為一大禍害,嚴重破壞環境,用它們的毛做大衣越來越受歡迎,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夫人希拉蕊,以及許多好萊塢名人都是它的愛好者。
-
澳大利亞墨爾本海洋館潛水員清潔水箱 黃貂魚一旁「觀看」
澳大利亞墨爾本海洋館潛水員清潔水箱 黃貂魚一旁「觀看」 (1/3) "← →"翻頁
-
澳洲袋鼠島上發現呆萌小袋貂,森林大火後它們堅強地活了下來
據英國LADBible網12月6日報導,澳洲近期,在袋鼠島上發現了一隻小袋貂。這一驚人的發現令研究人員感到震驚,因為他們以為小袋貂的棲息地在今年早些時候,被山林大火摧毀了。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袋鼠島野生動物保護基地」調查了島上的20個棲息地,發現了大量的南部褐背鼠、本地灌木鼠、西部和小矮袋貂、刷尾袋貂和塔瑪爾沙袋鼠。小袋貂是世界上最小的負鼠,主要棲息在塔斯馬尼亞島、南澳大利亞和維多利亞的部分地區,頭和體長只有5-6.5釐米。
-
巨大地毯蟒從樓頂倒吊捕食大袋貂,懸空近1個小時才將其吞入肚中
據《每日郵報》5月13日報導,澳大利亞一名男子捕捉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場景——一條巨大的地毯蟒在樓頂懸空倒掛,捕食了一隻成年袋貂。 袋貂分布在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一般棲息在森林或者草叢中,以植物為主要食物。
-
有袋動物之謎!古代澳大利亞是「奇怪的」有袋類巨型動物的家園
現代有袋類動物的祖先向世人展示了「奇怪」的解剖結構。澳大利亞是奇怪動物的同義詞,但研究人員現在提醒我們,在人類踏足地球之前很久,那裡就有奇怪的動物了。在過去2500萬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巨型有袋類動物家族的「奇怪」解剖結構已經被揭示出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帕拉契斯提斯獸有貘一樣的頭骨和巨大的「彎刀一樣的爪子」。
-
巨大地毯蟒從樓頂倒吊捕食大袋貂,懸空近一個小時才將它吞入肚中
而照片上的巨型地毯蟒正在吞食一個體積較小的大袋貂,那隻慘入蛇口的大袋貂相比於那條地毯蟒來說體積不值一提,畫面中蟒蛇倒吊吞食獵物,懸空一小時左右才將大袋貂拆骨入腹。而發布該照片的主人對這種場景表示感嘆「這條蟒蛇竟然能夠倒立吞食,最重要的是那是一隻已經成年的大袋貂!」
-
貂·寵物|養貂的知識大全
6.皮膚疾病有2種常見貂疾病,一是皮膚創傷,可由寵物貂之間貂撕咬或者被尖銳的器具戳傷。如果傷口不大,可以做簡單的清理創口,消毒,塗抹碘酒。另一種常見的是皮膚寄生蟲感染。如蟎蟲、跳蚤。蟎蟲感染症狀表現為皮膚發紅,掉毛(不是換毛的那種,是局部性的),掉毛處有紅斑、痂皮和皮屑。
-
2米大黃蛇闖入民居 常捕蛇的民警也嚇到了(圖)
23日,消防官兵將闖入村民林小聰家中的蛇放進袋中。 調查本月5起蛇入室警情或因下雨蛇搬家 「這個月我們已經接到5起蛇闖入民居的報警電話了。」梅山派出所民警小林告訴記者。 小林介紹,溼潤炎熱的夏季是蛇頻繁出動的時期,常潛伏在石縫、草叢。蛇入室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覓食或藏身,也有可能是由於天氣太炎熱,路過納涼遮蔭。
-
澳大利亞大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有袋類動物?
據統計,澳大利亞大陸上共生活著240多種有袋動物,而在其他地方,這種動物卻並不多見。是什麼原因,讓有袋類動物十分青睞澳大利亞大陸呢?有袋類是屬於哺乳綱、有袋下綱的一個動物類群,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擁有育兒袋。目前,世界上共有大約322中有袋類動物,它們共被分為負鼠科、袋鼬科、袋鼴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個科。除了美洲地區有負鼠科和新袋鼠科等分布,其餘的有袋類動物大多數都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上。
-
東部袋鼬絕跡半世紀後將重返澳大利亞大陸
新華社坎培拉3月7日電(記者徐海靜)澳大利亞是有袋類動物的老家,其中一種東部袋鼬已經在澳大利亞大陸絕跡50多年,野生東部袋鼬只能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找到。不過,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科學家的幫助下,這種小動物很快會重返大陸。
-
[視頻]澳大利亞:史前巨型有袋動物化石(上)
[視頻]澳大利亞:史前巨型有袋動物化石(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7日 18:47 來源:CCTV.com 進入[國際時訊]>> CCTV.com消息(國際時訊):今天的考古發現,我們要帶大家到澳大利亞西南部的納拉伯平原去看看。
-
有袋類除了袋鼠和考拉等著名的明星物種,還有這些相貌怪異的成員
袋食蟻獸的主食是白蟻,白蟻很小,所以袋食蟻獸每天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找吃的,看上去非常匆忙。與食蟻獸相同的是,袋食蟻獸也有發達的頜下腺和細長的舌頭,可以一次性黏住很多白蟻送進口中,這也是幾乎所有食蟻動物的共同特徵,屬於趨同演化。
-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那我們就要解說有袋動物為什麼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地理原因。1.澳大利亞在很長一段時間上並沒有原始人居住,所以有袋動物沒有遭到人類的殺戮,得到長時間的保護。2.自然選擇的結果,由於在澳大利亞本土的食肉動物很多也是有袋動物,有口袋的動物往往行動都比無袋慢,但我們知道自然界當中的食肉動物通常情況下要比食草動物運動快速才能夠生存下來。
-
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面臨滅絕 野貓或為元兇
【環球網綜合報導】澳大利亞北部有袋類動物如袋狸、袋鼬鼠和樹負鼠等的數量近年來急劇下降。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5月8日報導,7日公布的一項分析顯示,這種現象可能是野貓造成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野生動物保育教授詹森披露,澳大利亞的小型哺乳類動物正面臨滅絕的危險,澳大利亞北部的情況尤其嚴重。
-
寵物中的貴族,歐洲熊貓色安格魯貂!
說到貂,大部分人的印象應該是商場裡面那些豪華、昂貴的貂皮大衣了。貂主要分布在烏拉爾山、西伯利亞、蒙古、我國東北等地區,由於毛皮珍貴,野生貂已經瀕臨滅絕。如今,安格魯貂和瑪雪兒貂已演變成寵物貂走進千家萬戶,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歐洲熊貓色安格魯貂。
-
澳大利亞發現最大有袋類動物化石型如大象
據國外媒體報導,澳大利亞日前發現了史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化石,這種巨型動物生活在250萬年前的地球上,它們的滅絕可能與人類的獵殺有關係。乍一看,它像一具典型的袋熊化石。但實際上,這個發現於澳大利亞北部,體積能有一頭大象的化石其實是一種有袋類動物,與2.5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袋熊的遺骸還是有所區別的。這具在澳大利亞北部養牛場發現的罕見雙門齒獸化石,重達三噸,被認為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的有袋類動物。澳大利亞科學家命名這具化石為「雪莉」。它缺少頭骨,但是肋骨、臀骨、脊柱與後腿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