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袋貂佔據總理府 常在民居做窩

2020-11-26 中國警察網


袋貂(資料圖)

  常在民居做窩    行事比人大膽

  不久前,有媒體報導澳大利亞總理府袋貂為患,居然大白天在天花板上部撒尿,不僅危及牆上的名畫,而且嚇跑了外國的外交官,最後總理吉拉德也不堪忍受而逃之夭夭,離開首都搬到雪梨辦公去了。對此,許多讀者無法理解。澳大利亞號稱世界上數得著的富國,其總理府為何如此破敗?竟然被一種叫袋貂的動物佔據?袋貂是個什麼動物?何以如此膽大妄為?以記者在澳大利亞生活多年的經驗來看,袋貂大鬧總理府這種事情,發生在澳大利亞一點不奇怪。

  澳大利亞人也未必見過袋貂

  袋貂遠沒有袋鼠有名,就是在澳大利亞呆過的人也未必見過這種動物,因為它晝伏夜出,不肯輕易露面。它是澳大利亞眾多有袋類動物中的一種,個頭和貓差不多,小頭銳面,有一條粗大的尾巴。它沒有考拉的憨態可掬,不是去澳大利亞的人必須要看的動物,只是由於它最近大鬧澳大利亞總理府,才從幕後走到臺前,為世人所知。

  記者住處車庫裡就有一窩袋貂。記者的車庫在後院,連著車庫是一個室內遊泳池。有一天晚上,記者在車燈的光亮中發現車庫門的上方有兩點藍光,一動不動。原來是一隻貓一樣的動物,蹲在那裡看著記者。記者一跺腳,它就溜掉了。聯想到前幾天夜裡聽到後院樹上有鳥兒的悲慘叫聲,次日早晨便在樹底下發現了一堆鳥的羽毛,遊泳時更衣室的天花板上方也常常能聽到動靜,窸窸窣窣的,而且一面牆常常聚滿蒼蠅,記者斷定此物就在那裡。向鄰居打聽,知道它叫袋貂,以鳥鼠等小動物為食。

    記者在車庫裡仔細巡察,看到連著遊泳池的山牆的上部是空著的,直通遊泳池的天花板。顯然,袋貂在裡面生兒育女,如同《聊齋》裡的狐狸精。怎麼辦?擊斃是不行的,澳大利亞有法律,保護野生動物。只能驅趕。一天晚上,記者估摸著這位房客出門覓食去了,就把車庫門關上,第二天請來木工,用木板把山牆釘死了。從此天下太平。

  對袋貂如此寬容為哪般

  民居有袋貂,為什麼總理府也會有?這要從澳大利亞人的文化和總理府的環境說起。澳大利亞人喜歡親近自然。他們喜歡蟲鳴鳥叫、風聲雨聲。他們反對景觀燈和商用霓虹燈,說是影響睡眠,也影響望月和看星星。所以坎培拉的夜是黑黢黢的,如同荒村野店。首都坎培拉被建成了一個世界有名的花園城市,森林和牧場佔總面積的75%,在背後支撐的正是這種文化。

  坎培拉的建築稀稀拉拉地散落在林間,間或還會隔個牧場什麼的。坎培拉難見連片的建築,高層建築更罕見,政府部門集中地的房子都是低矮的,零零落落的。樹木多,鳥獸自然就多。袋鼠和鸚鵡喜歡成群結隊地在城區遊蕩,以主人自居,根本不怕人。因為人口少,居民反倒顯得勢單力薄。記者就曾受過食蜜鳥和伯勞鳥的攻擊。總理府緊挨著一處森林,四周空曠,袋貂才敢於如此胡鬧。

  總理府為什麼不修繕?

  那麼,總理府為什麼不早一點修繕呢?依記者之見,有三個原因。首先,歷任總理並不常在首都辦公,往往只在議會開會期間呆在首都。就是說,使用率不高。其次,他們繼承了英國祖宗的一種文化傳統:房屋橋梁,不建則已,建則務求堅牢,建好之後是不破不補。蓋一個房子,先是沒完沒了地論證、辯論,施工是不緊不慢,一絲不苟,好像準備用千年萬年似的。這樣的建築,當然不需要經常修補。至於剛蓋好的新房子就拆掉的事情,在澳大利亞是絕對不會有的。殖民初期的建築至今完好地矗立在雪梨港灣,200多年了,還在供人使用。再次,預算管理嚴格。這個國家的政府預算必須通過國會,這樣的體制,肯定會耽誤一些事情,但也避免了浪費。這次,如果不是嚇跑了外國外交官,議會恐怕不會同意政府修繕總理府的。



相關焦點

  • 黑斑袋貂容易遭到槍殺,對其他3種,棲息地破壞是主要的威脅
    對山狐袋貂而言,幼崽在斷奶前的死亡率是最高的(56%),但每年仍有大約80%的個體在獨立之後存活下來。雌性在2~3歲的時候開始繁殖,在每年的秋季最多只產下1崽,而每年所生產的幼崽平均個數低到0.73隻。幼崽在8個月大時斷奶——與狐袋貂的6個月不同——並在18~36個月(狐袋貂是7~8個月)時分散開去。種群密度是每平方千米40~180隻)。
  • 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演化史:會不會進化出"袋人"?
    ,比如袋鼠、樹袋熊、袋食蟻獸、袋獾等等,那麼澳大利亞人會不會有一天也進化出育兒袋呢?現存的有袋類動物非常少,只有270種,絕大部分都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其周邊島嶼。除了剛才提到的袋鼠、樹袋熊、袋食蟻獸、袋獾等,還有已經滅絕的袋獅、袋狼、袋猴等等。
  • 保護袋貂浣熊負鼠等小型動物 雪梨給貓設"宵禁"
    核心提示:澳大利亞雪梨市郊5個區將於近期實施「宵禁」,不過,宵禁令的對象不是人,而是家養寵物貓。 澳大利亞雪梨市郊5個區將於近期實施「宵禁」,不過,宵禁令的對象不是人,而是家養寵物貓。
  • 紐西蘭服裝公司推以帚尾袋貂毛製成的毛大衣
    紐西蘭服裝公司推以帚尾袋貂毛製成的毛大衣2009/2/23/07:59來源:中國品牌服裝網    【慧聰紡織網訊紐西蘭有越來越多服裝公司打著環保旗號,推出以帚尾袋貂(BrushtailedPossum)毛製成的毛大衣。因為帚尾袋貂在紐西蘭被視為一大禍害,嚴重破壞環境,用它們的毛做大衣越來越受歡迎,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夫人希拉蕊,以及許多好萊塢名人都是它的愛好者。
  • 澳大利亞墨爾本海洋館潛水員清潔水箱 黃貂魚一旁「觀看」
    澳大利亞墨爾本海洋館潛水員清潔水箱 黃貂魚一旁「觀看」 (1/3) "← →"翻頁
  • 澳洲袋鼠島上發現呆萌小袋貂,森林大火後它們堅強地活了下來
    據英國LADBible網12月6日報導,澳洲近期,在袋鼠島上發現了一隻小袋貂。這一驚人的發現令研究人員感到震驚,因為他們以為小袋貂的棲息地在今年早些時候,被山林大火摧毀了。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袋鼠島野生動物保護基地」調查了島上的20個棲息地,發現了大量的南部褐背鼠、本地灌木鼠、西部和小矮袋貂、刷尾袋貂和塔瑪爾沙袋鼠。小袋貂是世界上最小的負鼠,主要棲息在塔斯馬尼亞島、南澳大利亞和維多利亞的部分地區,頭和體長只有5-6.5釐米。
  • 巨大地毯蟒從樓頂倒吊捕食大袋貂,懸空近1個小時才將其吞入肚中
    據《每日郵報》5月13日報導,澳大利亞一名男子捕捉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場景——一條巨大的地毯蟒在樓頂懸空倒掛,捕食了一隻成年袋貂。 袋貂分布在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一般棲息在森林或者草叢中,以植物為主要食物。
  • 有袋動物之謎!古代澳大利亞是「奇怪的」有袋類巨型動物的家園
    現代有袋類動物的祖先向世人展示了「奇怪」的解剖結構。澳大利亞是奇怪動物的同義詞,但研究人員現在提醒我們,在人類踏足地球之前很久,那裡就有奇怪的動物了。在過去2500萬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巨型有袋類動物家族的「奇怪」解剖結構已經被揭示出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帕拉契斯提斯獸有貘一樣的頭骨和巨大的「彎刀一樣的爪子」。
  • 巨大地毯蟒從樓頂倒吊捕食大袋貂,懸空近一個小時才將它吞入肚中
    而照片上的巨型地毯蟒正在吞食一個體積較小的大袋貂,那隻慘入蛇口的大袋貂相比於那條地毯蟒來說體積不值一提,畫面中蟒蛇倒吊吞食獵物,懸空一小時左右才將大袋貂拆骨入腹。而發布該照片的主人對這種場景表示感嘆「這條蟒蛇竟然能夠倒立吞食,最重要的是那是一隻已經成年的大袋貂!」
  • 貂·寵物|養貂的知識大全
    6.皮膚疾病有2種常見貂疾病,一是皮膚創傷,可由寵物貂之間貂撕咬或者被尖銳的器具戳傷。如果傷口不大,可以做簡單的清理創口,消毒,塗抹碘酒。另一種常見的是皮膚寄生蟲感染。如蟎蟲、跳蚤。蟎蟲感染症狀表現為皮膚發紅,掉毛(不是換毛的那種,是局部性的),掉毛處有紅斑、痂皮和皮屑。
  • 2米大黃蛇闖入民居 常捕蛇的民警也嚇到了(圖)
    23日,消防官兵將闖入村民林小聰家中的蛇放進袋中。 調查本月5起蛇入室警情或因下雨蛇搬家  「這個月我們已經接到5起蛇闖入民居的報警電話了。」梅山派出所民警小林告訴記者。  小林介紹,溼潤炎熱的夏季是蛇頻繁出動的時期,常潛伏在石縫、草叢。蛇入室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覓食或藏身,也有可能是由於天氣太炎熱,路過納涼遮蔭。
  • 澳大利亞大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有袋類動物?
    據統計,澳大利亞大陸上共生活著240多種有袋動物,而在其他地方,這種動物卻並不多見。是什麼原因,讓有袋類動物十分青睞澳大利亞大陸呢?有袋類是屬於哺乳綱、有袋下綱的一個動物類群,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擁有育兒袋。目前,世界上共有大約322中有袋類動物,它們共被分為負鼠科、袋鼬科、袋鼴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個科。除了美洲地區有負鼠科和新袋鼠科等分布,其餘的有袋類動物大多數都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上。
  • 東部袋鼬絕跡半世紀後將重返澳大利亞大陸
    新華社坎培拉3月7日電(記者徐海靜)澳大利亞是有袋類動物的老家,其中一種東部袋鼬已經在澳大利亞大陸絕跡50多年,野生東部袋鼬只能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找到。不過,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科學家的幫助下,這種小動物很快會重返大陸。
  • [視頻]澳大利亞:史前巨型有袋動物化石(上)
    [視頻]澳大利亞:史前巨型有袋動物化石(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7日 18:47 來源:CCTV.com 進入[國際時訊]>>     CCTV.com消息(國際時訊):今天的考古發現,我們要帶大家到澳大利亞西南部的納拉伯平原去看看。
  • 有袋類除了袋鼠和考拉等著名的明星物種,還有這些相貌怪異的成員
    袋食蟻獸的主食是白蟻,白蟻很小,所以袋食蟻獸每天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找吃的,看上去非常匆忙。與食蟻獸相同的是,袋食蟻獸也有發達的頜下腺和細長的舌頭,可以一次性黏住很多白蟻送進口中,這也是幾乎所有食蟻動物的共同特徵,屬於趨同演化。
  •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那我們就要解說有袋動物為什麼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地理原因。1.澳大利亞在很長一段時間上並沒有原始人居住,所以有袋動物沒有遭到人類的殺戮,得到長時間的保護。2.自然選擇的結果,由於在澳大利亞本土的食肉動物很多也是有袋動物,有口袋的動物往往行動都比無袋慢,但我們知道自然界當中的食肉動物通常情況下要比食草動物運動快速才能夠生存下來。
  • 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面臨滅絕 野貓或為元兇
    【環球網綜合報導】澳大利亞北部有袋類動物如袋狸、袋鼬鼠和樹負鼠等的數量近年來急劇下降。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5月8日報導,7日公布的一項分析顯示,這種現象可能是野貓造成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野生動物保育教授詹森披露,澳大利亞的小型哺乳類動物正面臨滅絕的危險,澳大利亞北部的情況尤其嚴重。
  • 寵物中的貴族,歐洲熊貓色安格魯貂!
    說到貂,大部分人的印象應該是商場裡面那些豪華、昂貴的貂皮大衣了。貂主要分布在烏拉爾山、西伯利亞、蒙古、我國東北等地區,由於毛皮珍貴,野生貂已經瀕臨滅絕。如今,安格魯貂和瑪雪兒貂已演變成寵物貂走進千家萬戶,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歐洲熊貓色安格魯貂。
  • 澳大利亞發現最大有袋類動物化石型如大象
    據國外媒體報導,澳大利亞日前發現了史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化石,這種巨型動物生活在250萬年前的地球上,它們的滅絕可能與人類的獵殺有關係。乍一看,它像一具典型的袋熊化石。但實際上,這個發現於澳大利亞北部,體積能有一頭大象的化石其實是一種有袋類動物,與2.5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袋熊的遺骸還是有所區別的。這具在澳大利亞北部養牛場發現的罕見雙門齒獸化石,重達三噸,被認為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的有袋類動物。澳大利亞科學家命名這具化石為「雪莉」。它缺少頭骨,但是肋骨、臀骨、脊柱與後腿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