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前英格蘭國家隊球員貝克漢姆帶著兩個兒子去雪梨野生動物園玩耍,他們父子倆又是餵袋鼠,又是擁抱樹袋熊,貝克漢姆甚至把兇猛的袋獾放在自己的頭上,畫面真是萌翻了(其實很危險)!
看到這些萌萌的圖片,壹讀君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澳大利亞的動物大多都有育兒袋,比如袋鼠、樹袋熊、袋食蟻獸、袋獾等等,那麼澳大利亞人會不會有一天也進化出育兒袋呢?這個問題看似可笑,其實耐人尋味啊……
為什麼有袋動物都在澳大利亞?
我們知道現存的哺乳動物主要分為胎盤類、有袋類兩類(還有數量極少的單孔目),胎盤類一共有5500多種,包括了我們人類在內的絕大多數哺乳動物,我們的共同特點是懷孕時間長:人要懷胎10個月、長頸鹿要13個月、犀牛要15個月。我們這些胎盤類動物生出來的娃一「落地」就已經發育得很完善了。
現存的有袋類動物非常少,只有270種,絕大部分都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其周邊島嶼。除了剛才提到的袋鼠、樹袋熊、袋食蟻獸、袋獾等,還有已經滅絕的袋獅、袋狼、袋猴等等。
袋貂 來源:《百科知識》
它們懷孕時間都很短,比如袋鼠只是懷孕1個月就會生出發育很不完善的幼崽,然後把幼崽立刻放進育兒袋裡繼續撫養。這就好像人類的早產兒被放進保育箱內精心呵護一樣,也就是說有袋類動物都是早產兒。
那麼奇怪了,為什麼有袋類動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亞呢?為什麼澳大利亞的胎盤生哺乳動物種類非常少呢?這難道是因為「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那天天吃澳洲牛肉、澳洲麵包,喝澳洲水長大的澳大利亞人會不會有一天也進化出育兒袋呢?那女生們倒是可以免受十月懷胎的痛苦了!
袋鼠的祖先在中國東北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從哺乳動物的祖先說起,所有哺乳動物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它就是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混元獸,就是下圖這個看著像大老鼠的動物。
混元獸
這個混元獸後來又進化出兩個物種,一個是真獸類「大老鼠」,它就是所有胎生類哺乳動物的祖先;一個是後獸類「大老鼠」,它就是所有袋類哺乳動物的祖先。
科學家研究認為:在我國東北發現的生活在距今1.25億年前的「中國袋獸」的化石,可能是最早的有袋類動物的化石(學術界有爭議),如果這是事實,那麼袋鼠、樹袋熊共同的祖先其實就生活在我國東北,東北才是它們的「老家」。當然東北至今還沒有出現過長著育兒袋的人類,這麼看也許和環境無關?
那麼後來有袋類怎麼又跑到澳大利亞去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回到白堊紀早期,看最初進化出來的「胎生」和「有袋」這兩類「大老鼠」。這兩個陣營的「大老鼠」就好像是生活在平行宇宙的兩個地球上一樣,分別進化出了獅子(袋獅)、狼(袋狼)、劍齒虎(袋劍齒虎)、猴子(袋猴)等等種類繁多的動物,兩類動物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一個「沒袋」,一個「有袋」。
當然現實中這兩類動物的生活環境並非相互隔絕,它們共同生活在美洲大陸和澳大利亞,這就決定了兩個陣營的動物之間存在競爭。比如劍齒虎和袋劍齒虎,都要為爭奪類似的獵物而PK。結果如何呢?可能因為是「早產兒」的緣故吧,有袋類動物相對而言普遍新陳代謝緩慢,不論是腦容量、體能、速度都遠遠遜色於胎生動物。所以結果顯而易見,它們在競爭中無法生存,漸漸出局。
但是在澳大利亞這塊陸地上,這場較量發生了反轉。在距今4500萬年到3800萬年之間,由於地殼運動,澳大利亞大陸和南美洲、南極大陸脫離,成為了隔絕、獨立的生態系統。
1.3億年前,澳大利亞與南極洲、南美洲相連
在距今大約1500萬年以前,由於氣候改變,澳大利亞降雨量大幅減少,北部和中部地區大片森林被乾旱的草原取代。這下「早產兒」們都樂了:「反正我們腦子笨,新陳代謝慢,吃點沒營養的乾草、桉樹葉,也照樣能活!」
而胎盤類動物們這回都哭了:「這些沒營養的植物吃著不行啊,吃不飽啊!」最終,在澳洲,胎盤類動物被徹底擊敗,「早產兒」們稱霸了這片大陸。澳大利亞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了有袋類動物聚居的樂園。
但是到距今5萬年前的時候,事情又反轉了,原始人類來到了澳大利亞。原始人的狩獵技能老厲害了,連胎盤生的長毛象、劍齒虎都被他們滅了,更不要說澳洲大陸上這些動作緩慢的「早產兒」了。在狩獵、焚林開荒等人類活動作用下,包括袋獅在內的大量有袋類動物滅絕了。
以上就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袋類動物這麼少,而且多集中在澳大利亞,而且澳大利亞胎盤類還非常少的原因所在。
好了,現在再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那麼澳大利亞的女性會進化出育兒袋嗎?顯然不會,有袋類動物之所以有袋,是因為它們在1.25億年前的中國東北的祖先(中國袋獸)長出了育兒袋。這是它們這些動物擁有共同祖先的標誌,也是和胎盤動物間的主要區別,和澳洲環境並無關聯。澳大利亞的女性就算天天墮胎,也不會進化出育兒袋。
完全不同的兩類動物為什麼會如此相像?
說到這又有一個詭異的問題出現了,我們知道狼和狗是兩種極為相似的動物,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倆是進化過程中分出的兩支。而在1932年滅絕的袋狼(又稱塔斯馬尼亞狼),卻有著和狼、狗極為相似的外形,而且奔跑坐臥的姿勢、喜歡曬太陽的習性以及食物種類都完全相同。
再如袋獾和獾,同樣不僅外形極為相似,而且都生性兇猛,能吃腐肉,都有驚人的咬合力,身體都能產生臭味。在有袋類和胎盤類之間像這樣對應的物種還有很多。
可要知道袋獾和獾的祖先在1.25億年前就已經分道揚鑣了,這兩種動物在血緣上的相近程度還不如獾和人類,它們幾乎是兩個世界的動物,差異之大僅次於哺乳動物和恐龍,可看上去就像是近親,這從進化論的角度能解釋得通嗎?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了!某個物種具備什麼樣的生理特徵,除了受到祖先遺傳基因的影響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受環境影響。生物界有一個叫做「趨同進化」的現象,說的是兩種親緣關係很遠的動物,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需要適應相同的生活條件,如果某些生理特徵更有利於它們生存,那麼這兩種動物都會努力進化出這些生理特徵,最終使兩種親緣關係原本非常遠的動物進化成了生理形態和構造非常相似的兩種動物。
比如食人鯨是鯨魚,是哺乳動物;大白鯊是魚類,它們都生活在海洋中,都以魚類和海豹為食,所以它們都進化成了大塊頭,都進化出了流線型的軀體,都進化出了鰭。
有袋類動物和胎盤類動物之所以有如此之多對應的、相似的物種,也是受趨同進化的影響。比如非洲有白蟻,假設幾千萬年前有一種胎盤類的「大老鼠」,專喜歡吃白蟻,久而久之,它就進化出了管形的嘴、可以粘白蟻的有粘液的長舌頭,和可以用來挖白蟻洞的鐮刀形鉤爪。
那澳大利亞也有很多白蟻,不吃也浪費啊,於是有一種有袋類的「大老鼠」為了能挖開蟻洞、把嘴伸到洞裡,也進化出了和食蟻獸類似的身體構造,這就是袋食蟻獸。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這樣做個假設,假如1000年後由於地球溫室效應,大量物種都滅絕了,只剩下了老鼠一種哺乳動物,那麼等到氣候恢復正常以後,再過一億年,這些老鼠可能再度進化出我們今天的這些五花八門的哺乳動物。
另外我們再開一個腦洞,假如澳洲大陸至今還與世隔絕,人類的腳步從未踏上過這片陸地,那麼不排除可能未來有一天,這裡的動物中會進化出「袋人」……
參考資料:
1.《鮮為人知的澳大利亞動物》,李念華,《大自然探索》
2.《有袋類化石的秘密》,張鋒,《大自然》
3.《有袋類動物大觀》,餘夫,《百科知識》
4.《混元獸改寫哺乳動物有袋類的起源》,《科技日報》
5.《消逝的塔斯馬尼亞狼》,朱鈴,《大自然探索》
6.《袋食蟻獸》,劉新柏,《農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