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動物之謎!古代澳大利亞是「奇怪的」有袋類巨型動物的家園

2020-11-23 騰訊網

現代有袋類動物的祖先向世人展示了「奇怪」的解剖結構。澳大利亞是奇怪動物的同義詞,但研究人員現在提醒我們,在人類踏足地球之前很久,那裡就有奇怪的動物了。在過去2500萬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巨型有袋類動物家族的「奇怪」解剖結構已經被揭示出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帕拉契斯提斯獸有貘一樣的頭骨和巨大的「彎刀一樣的爪子」。

神秘的有袋動物:圖中是帕拉契斯提斯獸巨型有袋動物的前肢骨骼。

然而,澳大利亞一個研究小組宣布,人們對「現存最奇怪的有袋動物譜系」之一的四肢知之甚少。在對60個帕拉契斯提斯獸化石樣本進行研究後,科學家們現在知道了它們的腿和胳膊在過去的樣子、功能和進化過程。

他們發現,掌肢動物擁有「肌肉彎曲的前肢」和固定的肘部,不像它們的任何有袋類近親,無論是現存的還是滅絕的。我們正開始繪製一幅帕拉契斯提斯獸的生活圖景,帕拉契斯提斯獸與更著名的雙原齒動物科關係密切。

這種古老的動物在更新世晚期的一段時間內滅絕了,這可能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結果。但是直到現在,帕拉契斯提斯獸的確切結構仍然是個謎,因為幾乎沒有發現化石。

有袋動物之謎:圖中提供了帕拉契斯提斯獸與人類的比例。

莫納什大學的研究員黑茲爾·理查茲(Hazel Richards)透露,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比其它大型動物先滅絕。化石記錄中沒有那麼多這樣的傢伙,這一事實可能告訴我們它們是如何分布的。

我們在澳大利亞各地都能找到它們,但它們的種群規模可能相當小。他們的排列相當稀疏,並不是說這些動物成群結隊地遷徙,也不是說它們數量龐大,就像其他一些大型動物所假設的那樣。研究發現,帕拉契斯提斯獸在進化過程中變得更大、更奇怪。

有袋動物之謎:亞利桑那雕齒獸,一種來自更新世巨型動物的雕齒動物。

儘管它們的體型各不相同,但研究人員表示,它們比之前想像的要大,最大的物種可能超過1000公斤。我們使用了一種方法,你測量骨頭的周長,它會告訴你四條腿承受了多少重量。

我們得出的數字比之前估計的要大得多,這使它們成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袋類動物之一,這些化石來自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和澳大利亞的博物館。

有袋動物之謎:一個在大洋洲遊蕩了2500萬年的巨型有袋動物家族。

它們之所以如此怪異,是因為它們擁有多種功能。它們有一張非常長的尖臉,非常小的眼睛,突出的舌頭,有點像長頸鹿,肌肉發達的四分之四和巨大的爪子。其他一些大型巨型動物,比如雙原齒龍,它們的肌肉比例沒有雙原齒龍那麼發達,而且它們的爪子也小得多,所以這些傢伙顯然是專門用他們的四肢做一些事情的。

相關焦點

  • [視頻]澳大利亞:史前巨型有袋動物化石(上)
    [視頻]澳大利亞:史前巨型有袋動物化石(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7日 18:47 來源:CCTV.com 5年前,澳大利亞考古學家在納拉伯平原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一大批珍貴的史前動物化石。在對這些化石進行了長期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之後,西澳大利亞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得出了許多令人驚奇的結論,並稱之為「本世紀最大的發現之一」。下面就讓我們隨著鏡頭一同去探尋埋藏在納拉伯平原下的秘密。    納拉伯平原是位於澳大利亞西南部的石灰巖平原,它瀕臨澳大利亞灣,橫跨西澳大利亞和南澳大利亞兩個州,綿延560公裡。
  • 澳大利亞大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有袋類動物?
    據統計,澳大利亞大陸上共生活著240多種有袋動物,而在其他地方,這種動物卻並不多見。是什麼原因,讓有袋類動物十分青睞澳大利亞大陸呢?有袋類是屬於哺乳綱、有袋下綱的一個動物類群,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擁有育兒袋。目前,世界上共有大約322中有袋類動物,它們共被分為負鼠科、袋鼬科、袋鼴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個科。除了美洲地區有負鼠科和新袋鼠科等分布,其餘的有袋類動物大多數都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上。
  • 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演化史:會不會進化出"袋人"?
    這個問題看似可笑,其實耐人尋味啊……為什麼有袋動物都在澳大利亞?我們知道現存的哺乳動物主要分為胎盤類、有袋類兩類(還有數量極少的單孔目),胎盤類一共有5500多種,包括了我們人類在內的絕大多數哺乳動物,我們的共同特點是懷孕時間長:人要懷胎10個月、長頸鹿要13個月、犀牛要15個月。我們這些胎盤類動物生出來的娃一「落地」就已經發育得很完善了。
  • 澳洲為什麼是有袋動物的天堂,幾乎所有的有袋動物都生活在這裡!
    距今4500萬年~3800萬年前,澳大利亞與其他大陸因漂移逐漸隔離開,隨之離開的哺乳動物只有有袋類動物。這些動物在這塊孤立的大陸上經歷漫長的演化,最終成為獨特的種群,而澳大利亞也成為有袋類動物的樂土。有袋類動物的樂土不久前,一支專業考古隊深入澳大利亞內陸地區進行考察,結果在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發現了大量史前動物的骨骼化石,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具保存相當完整的袋獅骨骼化石。袋獅是一種早已滅絕的有袋類動物,現在世界上已經沒有與之血緣接近的動物了。
  • 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面臨滅絕 野貓或為元兇
    【環球網綜合報導】澳大利亞北部有袋類動物如袋狸、袋鼬鼠和樹負鼠等的數量近年來急劇下降。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5月8日報導,7日公布的一項分析顯示,這種現象可能是野貓造成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野生動物保育教授詹森披露,澳大利亞的小型哺乳類動物正面臨滅絕的危險,澳大利亞北部的情況尤其嚴重。
  • 澳大利亞發現最大有袋類動物化石型如大象
    據國外媒體報導,澳大利亞日前發現了史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化石,這種巨型動物生活在250萬年前的地球上,它們的滅絕可能與人類的獵殺有關係。乍一看,它像一具典型的袋熊化石。但實際上,這個發現於澳大利亞北部,體積能有一頭大象的化石其實是一種有袋類動物,與2.5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袋熊的遺骸還是有所區別的。這具在澳大利亞北部養牛場發現的罕見雙門齒獸化石,重達三噸,被認為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的有袋類動物。澳大利亞科學家命名這具化石為「雪莉」。它缺少頭骨,但是肋骨、臀骨、脊柱與後腿保存完整。
  • 有袋類動物生活在北極恐龍中
    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有袋動物物種,它們在恐龍時代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北極地區,為複雜的古代景觀增添了生動的新細節。拇指大小的動物,名叫Unnuakomys hutchisoni,在大約6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北極地區。
  • 有袋類動物可不止袋鼠,一起來看看這個特殊的大家族吧。
    有袋類動物,是一類特殊的哺乳動物,它們僅生存於澳洲,其特徵是有著獨特的育兒袋,這在全世界動物當中是絕無僅有的。有袋類動物非常奇怪,它們沒有發育完全的胎盤,所有的寶寶都是早產出生,自它們從母體中分娩出後,就直接待在育兒袋中發育成長。
  •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提到有袋類動物,人們首先會想到袋鼠和考拉。事實上,有袋類是屬於哺乳綱、有袋下綱(後獸下綱)的一個動物類群。
  •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那我們就要解說有袋動物為什麼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地理原因。1.澳大利亞在很長一段時間上並沒有原始人居住,所以有袋動物沒有遭到人類的殺戮,得到長時間的保護。2.自然選擇的結果,由於在澳大利亞本土的食肉動物很多也是有袋動物,有口袋的動物往往行動都比無袋慢,但我們知道自然界當中的食肉動物通常情況下要比食草動物運動快速才能夠生存下來。
  • 考古研究發現已滅絕的有袋類動物袋貘體重可能超1噸
    考古研究發現袋貘體重可能超1噸新華社雪梨2019年9月17日電 一項新研究發現,澳大利亞一種已滅絕的有袋類動物——袋貘,其體重可能超過1噸(1000公斤),而且前肢肘關節固定維持在100度左右的夾角,這種前肢形態在已知的哺乳動物中顯得與眾不同。
  • 研究表明:中國袋獸是有袋類動物祖先(圖)
    經中國地質科學院與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研究認定:這塊被命名為「沙氏」中國袋獸的化石,代表了所有亞獸動物形態特徵最為原始的化石屬種,對研究有袋類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有重要科學意義。其研究成果以主打文章發表在12月12日出版的世界著名雜誌《科學》上。 亞獸動物是比現代有胎盤動物更接近於現代有袋動物(如袋鼠)的類群。
  • 袋狼-體型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
    袋狼 是近代體型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曾廣泛分布於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
  • 非常像狼也能像袋鼠一樣跳躍的滅絕的有袋類「四不像」動物
    澳洲奇獸 袋狼也叫斑馬狼、袋虎、塔斯馬尼亞虎,是澳洲有袋類動物中的「四不象」,它的體形和頭部都很像狼,成年的袋狼身體有1.5至1.8米長,肩高60釐米,耳朵比狼、狗稍低稍短,圓而直立。毛黃棕色,其中肩部至臀部和大腿附近毛最長。在背部有16~18條暗調的條紋,像老虎身上的斑紋。
  • 科學家意外發現澳大利亞有袋動物可在黑暗中發光
    被海洋包圍的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物種資源最奇特的地方之一。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有袋動物可在黑暗中發光這件事。十月份的時候,一支美國科學家團隊在《哺乳動物》(Mammalia)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指出了鴨嘴獸(Ornithorhynchus anatinus)的生物螢光特性。
  • 1.25億年前新化石表明 中國袋獸是有袋類動物祖先
    據《科技日報》報導,經中國地質科學院與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研究認定:這塊被命名為「沙氏」中國袋獸的化石,代表了所有亞獸動物形態特徵最為原始的化石屬種,對研究有袋類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有重要科學意義。  據悉,其研究成果以主打文章發表在12月12日出版的世界著名雜誌《科學》上。  亞獸動物是比現代有胎盤動物更接近於現代有袋動物(如袋鼠)的類群。
  • 科學家發現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 揭示袋熊掘洞行為演化 (2/2)
    科學家發現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2) "← →"翻頁 袋熊亞目曾是多樣性最豐富的有袋類動物演化組之一
  • 同樣是有袋類動物,為什麼袋鼠的口袋開口朝前,袋熊卻朝後呢
    導語:同樣是有袋類動物,為什麼袋鼠的口袋開口朝前,袋熊卻朝後呢?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要說澳大利亞有什麼動物,相信很多人脫口就是袋鼠、考拉、長頸鹿,其中,袋鼠的育兒袋向來為人們所驚奇,很多人至今都不肯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生物會在身上自然長出一個口袋嗎?不要懷疑,袋鼠真的有袋,而且世界上有袋類的動物並不只有袋鼠這一種,澳大利亞的袋熊,同樣身上有個口袋。袋熊是一種體形粗壯得像熊一樣,臉卻像老鼠的哺乳動物。
  • 最新研究表明,澳大利亞巨型動物的滅絕很可能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
    澳大利亞的巨型動物,在滅絕之前與人類共存了至少15000年。在過去的十年裡,研究人員Scott Hocknull和Anthony Dosseto研究了從四個不同的考古地點挖掘出來的骨頭,包括一些由澳大利亞昆士蘭中部地區土著Barada Barna人在他們祖先的土地上發現的化石。化石分析顯示,至少有13種已滅絕的巨型動物曾在麥凱以西60英裡的南沃克溪定居。
  • 雖然是有袋類動物,但它實在太奇特了,排出的糞便竟是立方體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達爾文在研究進化論的過程中發現,澳大利亞這塊大陸上存在著許多其他大陸所沒有的動物其中最獨特的動物莫過於有袋類動物,它們以擁有一個育兒袋而著稱,例如袋鼠、樹袋熊和鴨嘴獸。眾所周知,袋鼠以卓越的跳躍能力而聞名,樹袋熊以憨厚可愛的外形而備受青睞,那麼同為有袋類動物,袋熊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呢?如果你還不了解袋熊的話,下面所講可能會對你了解袋熊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