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周年祭系列報導
廢墟上 他們用愛鑄起豐碑
編者按
2008年5月12日——2009年5月12日,抗震救災、重建家園過程中圍繞著志願者、抗震英雄、地震孤兒、對口援建、經濟重建……我們一路走來,甘苦備嘗。當你翻開本報今日起推出的「訪災區,看重建——5·12地震周年祭」系列報導時,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畫面,那一幕幕堅強奮進的抗震、重建模範,是否如同電影鏡頭般浮現在眼前?這一年,你的身邊一定有很多事值得銘記珍藏,一定有很多人讓你感動珍藏。本報在陸續刊登系列專題的同時,熱線0931-8119000將真誠傾聽這一年發生在你身邊的故事,現場採訪忠實記錄,用你的故事來弘揚這種堅強的抗震精神,表現這種重建家園的堅強決心。
歷程·痕跡
一年過去了
志願者成熟了
陳巖把婚期定在了今年5月12日。陳巖是救援狂人,是抗震救災英雄,是十大感動中國賑災志願者,更因成功地從廢墟中救出了「可樂男孩」等20多個學生而成為英雄……他說,地震一周年後結婚,寓意「災後新生」。
特殊婚期寓意「災後新生」
陳巖為拍攝婚紗照精心策劃了好久,準備分別在三個場景拍攝,第一個場景是唐家山堰塞湖中間的一塊礁石上,那下面有一個村莊被整個淹沒。第二個場景,映秀鎮地震時滾落下的巨石旁,那裡有紀念5·12災後重建的石碑。第三個場景,都江堰災後重建的房舍。顯然,他已經將他的婚姻和「抗震英雄」緊緊地連在一起。
在陳巖的朋友和老鄉眼裡,他是一個十足的英雄。與陳巖從小玩到大的陳明說,小時候的陳巖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傢伙,即使他能想到陳巖或許會做生意,會賺錢,但絕想不到他會成為英雄,而且從20多萬志願者當中脫穎而出。但事實就擺在眼前,值得我們每個人向他致敬的是,在5·12發生後的第一時間,作為一名普通的志願者,他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衝進了廢墟,並從廢墟中救出了那麼多的生命。
眾多英模志願者都將赴宴祝福
陳巖要結婚的消息公布後,不少市民紛紛打進本報熱線電話,希望能去參加陳巖的婚禮。昨日,記者又了解到了陳巖婚禮的最新情況:千裡奔赴四川災區的「中國首善」陳光標、組織小分隊奔赴地震災區抗震救災的宋志勇、刁冬梅等抗震救災英模、志願者都將出現在婚禮現場。 「我5月11日將到成都,屆時希望能參加陳巖的婚禮。」與陳巖比較熟悉的宋志勇說。陳巖要結婚了,宋志勇最想對他說的一句話就是:希望你們婚姻美滿幸福。「我曉得陳巖兩口子的傳奇婚戀。」宋志勇說,既然婚禮選擇在5月12日,他想陳巖肯定就是為了記住這場大地震,通過婚禮向活著的人傳遞希望,告慰逝去的人,「他們兩口子肯定共同奮鬥,建設美好的家園。」
我已經有4個月沒有看見陳巖了,他的婚禮,我肯定來!」作為抗震救災英模,刁冬梅在地震發生後就隨著廣東赴四川抗震救災醫療隊來到了災區,不分晝夜地搶救受傷的群眾。她預計5月11日左右將到四川,5月12日當天參加陳巖的婚禮。「雖然俗套,但我還是要祝福陳巖夫婦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到老。」刁冬梅說。
被感動的普通人想送去祝福
「陳巖要結婚了,我好想當面給他送去祝福。」陳巖結婚的消息公布後,在成都武侯區上班的何先生希望能有機會當面為陳巖送去祝福。「我們這個時代就需要更多像陳巖這樣的人!」何先生說,在抗震救災時,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陳巖在東汽中學廢墟上救學生的場景:穿著花格T恤,戴著救援帽、為救出學生拿著輸液瓶。
「我很感謝社會各界來參加我的婚禮,我不需要他們準備啥子禮物,他們這份心意就讓我很感動了。」陳巖說,為了感謝朋友們的關心,他準備在婚禮現場添加幾桌酒席,專門宴請熱心的朋友們。
銘記·告慰
志願者英雄陳巖的特殊婚期寓意「災後新生」
5·12,我要結婚
在經歷了5·12大地震之後,志願者群體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被關注,被讚揚。志願者們坦言,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履行對社會的責任。一年了,春天即將悄然過去,站在文縣濱江大道上,身邊擦過的是一張張笑臉,旁邊是一棟棟重建的新房……堅持是他們心靈裡至今不可改變的選擇。 本報特派記者 李劍兵 唐學仁 四川成都 甘肅隴南 現場為您攝影報導
與陳巖相比,常麗則面臨各方面的壓力,但是,她選擇了堅守。今年春節的時候,家裡人就給常麗下了死命令,必須回家過年,然後在蘭州找工作。但是她到災區後就被分到了一所小學。
為了孩子們寒假能過的愉快,常麗沒有回家。在學校裡已經住了快一年的常麗,現在每天早上6時起床,依舊忙得像個「陀螺」,深夜11時,她將自己的鋼絲摺疊床取出,在寂靜無聲、空蕩蕩的樓道里舖展開來……常麗不知道她還能堅持多久。
「都不敢談戀愛,有戀人的經常都撒謊哄騙。」在震區文縣,常麗除了教書外,還給一個受傷的母親帶了十多天的孩子。那段時間,她覺得自己像在參與一檔叫「變形記」的節目,「完全換了一個人生」。當她按照家人的囑咐,準備離開混合著悲傷與愛心的災區時,她卻發現「再也回不去了」。畢業於蘭州一所中專學校的常麗曾走出去過,她試圖證明自己可以「過不一樣的生活」。但地震發生後她選擇了到災區支援重建。男友之前曾支持她到災區,然而快一年了,她到災區的行動逐漸成為男友的朋友的笑柄。常說,在男友看來,自從她到了災區,一切都變得不正常起來,於是男友選擇了分手。和常麗一樣,許多志願者表示要堅守到底,可是「底」在哪裡? 這種看上去匪夷所思的「無限期」堅守,越來越成為志願者與家人、朋友的一個矛盾。
同樣,來自深圳的志願者田靜在隴南災區支援前就遭到了丈夫的反對。但在今年3月份,她還是和20多個老師一起來到了隴南市。儘管很辛苦,田靜仍然感到了之前從未有過的充實。「同學們都喜歡我上課,一個二年級的同學有一次還專門在辦公室門口給我唱歌。」真的很欣慰。到了暑假,田靜的志願期就滿了,可是她卻不願意回去。田靜說,參與志願者活動不是為了邀功,志願者活動不在於驚天動地,而在于堅持,點點見真誠。
取捨·大義
堅持
讓他們放棄一切
「在抗震救災階段,很大一部分志願者來時都比較盲目,滿腔熱血但卻不知道該做什麼。而到了後期災後重建工作,已經成長起來了一大批成熟的志願者團隊,志願者的力量已滲透在災區每個角落。」四川綿竹團市委書記範曉華這一年來一直與志願者們「混」在一起,說到志願者們觀念和服務體系的轉變,她可謂是見證者。她說,志願者從「盲目」走向成熟的轉變是巨大,是值得載入史冊的。
龐榮,37歲,廣東中山人。在四川綿竹市,他所做的一切讓許多綿竹人為之感動。他從最開始的醫療服務,到中間的心理幹預,一直到現在的扶貧項目、聯席會議平臺,龐榮在瑣碎中一耗就是一年。這一年裡,他把志願者工作當成一種事業。在他的電腦桌面上,有一份四月份的工作計劃,從開始日期到完成日期,從目標效果到實施方案和工作重點,一覽無餘。龐榮說:「我以前是生意人,我的理念便是用生意人的頭腦做志願者,其中惟一的不同之處就是我現在是為了災區人民謀取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為自己謀名利。」
去年地震剛過,憑著滿腔激情,即將畢業的毛存福和甘文麗到了甘肅隴南災區成了一名醫院裡的志願者。「沒有經歷地震的人想感受餘震的樣子;真正感受到搖晃,自己的心靈也隨著開始搖晃了。」甘文麗心有餘悸地說。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這些已經不再是問題了。隨著重建工作的開展,災區到處缺人手,除了毛存福和甘文麗等幾個學醫的志願者被分到醫院外,其餘的均被安排到一些政府部門工作或者直接到偏遠的鄉村服務。就這樣,這些志願者們在災區開始了激情的釋放。
■延伸閱讀
來自四川和甘肅團省委的數據顯示,從地震之後近一年的時間內,近40萬人次的志願者活躍在四川、甘肅災區,他們義務幫助別人,甚至不惜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而今,300多天過去了,仍有一大批志願者留在這裡。一年的時間,在普通人心裡,或許該盤算這一年賺了幾萬塊,而他們甚至都忘記了幫助過多少人。
截肢小英雄已經能打籃球了
本報特派記者 李劍兵 唐學仁 四川成都 甘肅隴南 現場報導 「我現在可以和同學一起打籃球了!」年僅11歲的王磊站在武都區教場小學門口,笑聲清脆。他就是2008年全國抗震救災小英模王磊。王磊說起去人民大會堂參加表彰大會的情景,興奮得握著拳頭在胸前晃了晃。
「我見過溫總理,還見過胡總書記,他們都和我握過手。」在去年5月12日地震發生時,王磊和同學們正在教室上自習。劇烈震動之後,王磊本已跑到安全地帶,但看到隔壁一年級一些小同學嚇得直哭,卻不知道跑時,他沒多想,返身回去,連拉帶拽,幫著一年級老師救出了兩名小同學。恰在這時,2米多高的圍牆借著晃動的慣性砸了過來,將王磊的一條腿砸在了下面。
「其實我當時很不好受,沒有了腿,我今後就不能和同學一起打籃球了,不能一起玩了」,但是當王磊聽說自己救出的小弟弟妹妹們都脫了險,王磊的心裡還是很欣慰的。
王磊說:「我知道,有些路很難走,但必須要靠自己走下去。長大了我想當一名醫生,以後就可以救很多人。」
小王磊的假肢在去年就安裝了,現今他可以在操場上自由地活動。正如王磊在日記裡寫道:在這次地震中可能落下了終身殘疾,以後的生活可能不便,但要牢記生命是最可貴的。雖有殘疾,但也可以在將來學習知識,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隴南市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盧改青說,「心不垮,一切都有可能。」
1.心不垮 路就在
「過幾天我就可以站起來了!」
「5·12」地震發生至今快一年了,災區人們的冷暖、心理以及家園等災後重建,牽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災後重建,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的建設,都是一項持久而遠大的工程,做好災後重建的同時,因地震而致殘的人,更值得我們去關注。有人說,災難是歷史的傷疤,但還有人說,災難是一針強心劑,災難之後,人們會更堅強。
2.心如在 夢就在
噩夢已經「死去」
夢想就在眼前
聽說自己的假肢下周就到了,袁藝笑得差點從床上蹦起來,她太想站起來了,但在假肢到來之前她只能坐著!
袁藝就是那個在廢墟下被埋了100個小時後,被救援隊挖出來的映秀姑娘。如今她左腿被高位截肢,右臂和右臀也因肌肉壞死而只剩下「皮包骨」,然而這些並沒有把這位22歲姑娘擊垮。
4月16日,在成都市人民醫院地震傷員康復中心,西部商報記者試圖探尋袁藝堅毅背後的精神支柱。
袁藝說:「我想到過死,但始終想不通為什麼是我!」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袁藝一個人正在位於汶川映秀鎮的發電廠的宿舍樓上整理衣櫃。地震突然發生了,袁藝像所有無辜的人一樣,感到無比的委屈。「我醒來的時候,世界已經變成了黑色而又雜亂,水泥塊就像刀子一樣捅我!我大聲喊,沒人應!我又大聲哭,還是沒有任何回應,我想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地獄?我就繼續喊,喊累了就睡,醒來了就繼續喊,一直到我自己都聽不見自己的聲音——」
袁藝的傾訴欲望很強,就如她爽朗的笑聲一樣讓人難忘,或許這些與她的特殊經歷有直接關係。
她讓記者做好思想準備,好給記者看幾部「大片」。她打開手機的圖像欄,裡面全部是她手術前後潰爛肢體的照片。「你看,這是我的右臂,是我姐姐幫我拍的,她是哭著拍的。看這張,這是我左腿被截肢時的照片,是我媽媽拍的,她當時都不忍看,你看都拍虛了。」袁藝準備繼續翻看講解,卻發現記者低下了頭,她咯咯笑了兩聲,也再沒吭聲,病房裡一下子陷入寂靜。隔了好一會,袁藝笑著對記者說:「過幾天就好了,我就可以站起來了!」
夢想就在眼前
袁藝說:「我能如此坦然面對現狀,是因為一個人,和我一樣的殘疾人,他叫馬志貴。」
馬志貴,原名馬志傑,同是一位地震傷員,右下肢高位截肢。但不一樣的是,他在康復中心接受治療時,還當起了志願者,很多人稱他為「輪椅上的心理醫生」。他善於與人談心,更喜歡唱歌。4月20日,記者電話採訪他時,他正在北京參加「非常六加一」的複選。他說,他現在最大的也是惟一的夢想,就是成為5·12之後第一個輪椅歌手。而據他稱,他目前的身體和心態都非常棒,並且會堅持不懈追逐自己的夢想。
噩夢已經遠去,夢想就在眼前。就如12歲的小梅花所說的一樣:「我現在就想著好好學習,以後獲得博士學位。每件事都要向最好的目標前進。」5·12地震發生時,小梅花雙腿被砸爛後做了截肢手術,但如今的小梅花已經全部康復,她現在在綿陽上學,依靠假肢已經可以獨立行走。在最近的一次考試中,她的成績在全班級排名第一。她說:「現在我和班裡的同學都是好朋友,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成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