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帶領遠徵軍,過野人山損失慘重,他為何不學孫立人去印度?

2021-01-16 騰訊網

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徵軍出兵緬甸這一段歷史,大家應該都是清楚的。我們都知道杜聿明帶領的中國遠徵軍,在過野人山時損失慘重,大部隊基本上都是死在了野人山。

當時他從緬甸帶領著15000多名中國士兵出發回國,但是,經過野人山之後,活著回來的僅僅剩下了3000多人。

可以說精銳部隊全部死在了野人山。但是,當時的杜聿明還有另一種選擇,他可以不選擇走野人山這一條路,去印度也是可以的呀。

孫立人的軍隊,就沒有跟著杜聿明走,而是選擇到了印度,而且孫立人的軍隊保護的都是很完好的。

若是杜聿明到了印度,也不至於損失這麼多士兵吧!

我們說一下杜聿明為何不選擇去印度?

1、為了國家的尊嚴,他不能去印度

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和中國一樣都是同盟國,共同的敵人都是日本人。按理說中國軍隊撤退到印度,中國和英國一起對抗日本人也是沒有錯的。

但是,英國人說了,中國軍隊可以過來。不過,有一個條件,必須要把身上的槍給交出來,以難民的身份進入印度。

對於杜聿明來說,這是一種恥辱。軍人丟了槍還不是恥辱嗎?

我們並不是敗軍,憑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再說了我們有自己的國家,我們去自己的國家護衛自己國家的安全,不比到你們印度更好嗎?儘管說回去的路程更遙遠。

還有就是,英國近代史上對中國侵略的最厲害。現在中國軍隊還要向英國人屈服,這樣的事情杜聿明做不出來。

所以,他選擇了野人山。

那麼,孫立人到了印度,是不是選擇了屈辱呢?

孫立人很硬氣,他知道過野人山傷亡肯定很大,去印度才能保全自己的軍隊。但是,印度讓繳槍!

交槍是不可能交的,孫立人帶著自己的部下硬闖,今天我就是帶著槍來了,讓進的話咱們都沒事,不讓進就是你死我活的廝殺。

英國人一看孫立人這個態度,不得不讓他們帶著槍進來了。更加重要的是,孫立人之前救過他們的命,現在他不讓人家進印度,實在是說不過去。

所以,孫立人的部隊,就這樣保全了下來。這個期間他們吃穿都是和美軍,英軍的待遇一樣的。

杜聿明選擇了帶領大部隊15000多人回去,他們選擇了沒有多少敵人阻擊的野人山。

2、野人山的兇險,杜聿明沒有想到

儘管說野人山沒有多少敵人阻擊,但是,當時他們正好趕上野人山的雨季。蔓延六百裡的山地,在補給不足的情況下,在地理位置不熟悉的情況下,在一切未知的情況下,想要走出去,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最可怕的是,野人山裡的蚊蟲叮咬,毒蛇出沒,這些都是可以導致人死亡的。尤其是蚊子帶來的傳染病,因為山上難走,他們只能把重型武器都給丟掉。

但是,即便是這樣,每走一公裡路,都要死幾十人。就是在這個情況下,他們堅持走出野人山的。

著名的抗日將就戴安瀾也是犧牲在了野人山,他是被日軍的炮火給擊中了。

可以說是惡劣的環境奪取了太多遠徵軍戰士的性命了,出發時的15000多名戰士,最後剩下了3000名戰士。

戰爭結束後,杜聿明回憶。若是再給他一次選擇,他還是會回國。但是,他不會選擇走野人山,可以選擇和日本人硬拼。

若是硬拼的情況下,傷亡肯定不會這麼大!

寫在最後

儘管說杜聿明帶領的士兵損失慘重,但是,你也不能說他有錯。他執行的是上級命令,他維護的是中國軍人的尊嚴,士可殺不可辱,杜聿明做到了。

當然了孫立人到了印度,也不能說他不聽話,畢竟他讓更多的人活了下來。只能說我們為了勝利,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只要最終把敵人給打敗了,就是屬於我們全中國的勝利。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入緬苦戰,老戰士親歷野人山,回憶當年失聲痛哭
    為避免更大的損失,第五軍軍長決定放棄東籲,200師接到命令後迅速撤離。 老戰士親歷野人山,回憶當年失聲痛哭 新38師在奪取仁安羌之後,孫立人一面掩護英軍撤退,一面迅速集中兵力擴大戰果,痛擊日軍,並準備一路向南推進。
  • 遠徵軍回憶野人山:山洞中滿是中國軍人遺骸,女兵更是僅倖存一位
    可是後來卻因為盟軍配合不力而損失慘重,不得不戰略性撤退,原路返回國內。然而,日軍為了將中國遠徵軍全部留在緬甸境內竟然斷絕了遠徵軍的歸途。於是時任遠徵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只得帶領僅存的3萬將士繞道進入野人山,試圖穿越野人山回到國境。
  • 赴緬的中國遠徵軍有多慘?三萬人進野人山只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可是後來卻因為盟軍配合不力而損失慘重,不得不戰略性撤退,原路返回國內。然而,日軍為了將中國遠徵軍全部留在緬甸境內竟然斷絕了遠徵軍的歸途。於是時任遠徵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只得帶領僅存的3萬將士繞道進入野人山,試圖穿越野人山回到國境。
  • 遠徵軍穿越野人山有多慘烈?一位倖存女兵的回憶令人落淚
    由於緬甸作戰失利,臘戍和密支那先後失守,第5軍被迫向印度邊陲轉進,穿過野人山。尤其是高淑梅,她是瞞著父母出來投軍的,這是她第一次上戰場,然而她就這樣犧牲在了野人山,她的父母得有多傷心啊。李明華和胡漢君擦掉眼淚後,繼續往前走去。
  • 中國遠徵軍:途徑野人山,女兵被擄走幾十人,野人把頭蓋骨當水瓢
    中國遠徵軍而其中將近一半的人數,3萬餘人卻並未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永遠留在了荒蕪一片的野人山;野人山荒無人煙,唯一有的便是潛伏在山內的野人部落,因為野人山是原始叢林,以部落為體制的野人們都並未開化,行為野蠻、行動迅速。
  • 「活埋日本戰俘」的孫立人很牛?別吹過頭了,蔣介石罵他不會打仗
    實際上,攻佔新平洋之戰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接觸戰,雙方投入兵力並不多,中方是三百人,日方是二百四十多人。戰鬥雖以日本告負,但沒有日本士兵被俘虜。老覃在這裡說一下,孫立人的堂侄孫克剛當時是《中央日報》遠徵軍隨軍記者,他在孫立人的精心安排下寫有《緬甸蕩寇志》一書。該書後來由孫立人斥資出版。
  • 翻越野人山時,中國遠徵軍曾遭遇過哪些恐怖的事?李明華是個亮點
    萬般無奈之下,杜聿明只得下令,第5軍軍部和新編第22師殘部,共約3萬多人,穿越野人山,向西北方向撤退至雲南境內。據史料記載,這野人山位於緬甸北部,據說山內有一些尚未開化的原始部落居住期間,這些人蓬頭垢面,語言不通,當地人稱他們是野人,所以這山就叫野人山了。各位,此山緊靠喜馬拉雅山,大約有200公裡長,屬於典型的原始森林。據當地人介紹,他們從小就被告誡,不準進入野人山。因為山內不光有野人出沒,而且更重要的是瘴癘橫行,毒物肆虐。人若進入,那是九死一生!但現在,這3萬遠徵軍卻不得不翻越此山。
  • 杜聿明病重在床,拉著郭汝瑰的手問:你是不是間諜?他回了九個字
    杜聿明於清末出生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父親杜良奎是個舉人,一直在外教書,還參加過同盟會,當時許多知識分子已經有了救亡圖存的意識,杜聿明從小喜歡玩弄槍枝,上世紀二十年代黃埔軍校成立,杜聿明毅然選擇了報考軍校,其堂兄杜聿鑫也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
  • 遠徵軍老兵憶往事:戰爭很殘酷,巨蟒把哨兵都吃了
    「當時遠徵軍初戰失敗,損失慘重。日軍乘虛攻佔了雲南怒江以西的德宏州及保山和騰衝等大片地區,徹底切斷了滇緬國際運輸線。」李承基說,「滇緬公路被截斷後,大量援華軍用物資只能由美軍航空隊通過駝峰航線輸送,困難重重,風險很大,稍不注意飛機就容易遭。」1943年,李承基參與了人生中的第一戰——打通滇緬路。「作戰時,整個30師都投入了戰鬥,子彈橫飛,戰爭十分激烈。」
  • 中國遠徵軍的特殊戰友:獨享9份上尉薪俸,陪無數人度過快樂童年
    它被日軍抓去運輸物資,在緬甸叢林中被中國遠徵軍發現並救下,後來被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帶到了臺灣,成為臺北圓山動物園的「鎮園之寶」,一直在動物園生活到86歲高齡逝世。它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一隻亞洲象,也是無數臺灣兒童到動物園遊玩時拍照留影的首選背景,是孩子們最溫暖的回憶和最難忘的朋友。
  • 88歲遠徵軍老兵口述:巨蟒吃哨兵
    經過艱難的攻堅,遠徵軍終於奪回了滇緬路。作戰結束,李承基放眼望去,滿目是血,覺得戰爭很殘酷。「途中,日軍對我掃射了無數槍,我臥倒在地,一動也不敢動。子彈嗖嗖嗖地擦著頭頂呼嘯而過,聽得人心驚膽顫。幸運的是,我沒被打中。日軍以為我死了,沒有再追擊,不然我很可能就沒命了。」「當時飛機俯衝,機槍低空掃射而過,陣地上偷襲的日軍有一個排30多人,全部被打死。」
  • 「清華驕子-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孫立人將軍的傳奇故事
    視察練兵的孫立人將軍因為孫立人長期的留學經歷,加上他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畢業後去了英、法、德等國家考察軍事。所以他對西方軍事系統,特別是英美軍事系統有著深刻的了解。第三次是在印度的蘭姆伽訓練遠徵軍駐印的新38師最後一次是1948年起,在臺灣鳳山訓練退到臺灣的國民黨陸軍練兵實景海州練兵訓練稅警團是他事業的起點
  • 旋風司令韓先楚:機動奔襲連克40餘城鎮,杜聿明徹底病倒黯然去職
    杜聿明在淮海戰役後期被俘時,可謂是「四病纏身」,僅他自己知道的就有腎結核、胃潰瘍和肺病,後來在功德林又查出來個「脊柱結核」,就是站起來一細看,屁股一邊大一邊小。他當年不過44歲,造成身體這麼多毛病的原因,其一是遠徵軍時期在野人山熬得,其二就是主持東北軍事期間被折騰得心力交瘁。
  • 這個窩囊廢因拉肚子引發了七七事變,7年後戰神孫立人親自將其血刃
    這個窩囊廢叫志村菊次郎,名字中帶菊註定他的人生不簡單,1937年7月7日他因拉肚子離隊。日軍為了尋找他跟我軍發生了了激烈的交火,20分鐘後他回到了軍中。 日軍為了掩蓋真相,稱這是「生理需要」。同時日本人害怕發生意外,將志村菊次郎送回國內,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獎賞吧,至少不用打仗了。 但是實際上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日軍經過長期謀劃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而志村菊次郎只是一枚被利用的棋子罷了。
  • 中國女兵被緬甸野人擄走,頭骨被製成水瓢,後人跪哭:來帶你回家
    騰衝縣位於我國雲南省西南部,地處保山市西部,其距離緬甸密支那僅200公裡,距離印度雷多是602公裡,而距離雲南省會城市昆明則是606公裡,騰衝也是我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而在此地,則坐落著一座引人注目的博物館,它便是滇緬抗戰博物館。
  • 印度鴯鶓養殖業泡沫破滅 農民損失慘重
    印度鴯鶓養殖業泡沫破滅 農民損失慘重   美國《商業周刊》網站9月26日文章稱,過去5年來,在暴利的驅動下,印度農民跟風養殖澳大利亞鴕鳥—鴯鶓,導致了供嚴重大於求,養殖業泡沫破滅,農民損失慘重。
  • 94歲中國遠徵軍留緬老兵:兩次回國內變化很大
    這個曾經準備去美利堅留學的書生決定穿上軍裝拿起槍,輾轉南京、武漢、貴陽、蘭州、重慶、印度、緬甸,在時代無情的攪拌機中留下了一些生死的瞬間和一身的傷。  他不愛笑,在舉著軍功章時頭卻低著,表情悲傷。他說他不愛打仗,但抗日戰爭是必須上戰場的;內戰就不想打,「自己人打自己人」,因此打走日本人後他沒有回國,在緬甸度過了接下來的日子。
  • 他是史上最強城管,創五個「無人可及」,最後兔死狗烹悲劇收場
    1900年,孫立人出生在安徽的一個富裕的書香世家,因為家庭條件好,又有著良好的教育環境,在父親的精心教導之下,孫立人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清華學校,在清華讀書期間孫立人本身學的的土木工程,並且之後還去到了美國普度學校繼續在這一方面進行深造,1925年學成歸國,本身想要靠這個一展宏圖的孫立人,看到的卻是因為軍閥混戰而留下的滿目瘡痍,所以孫立人從此勵志棄筆從戎,要參軍
  • 抗日名將孫立人:妻子不育幫他納妾,如夫人給他生4個科學家!
    孫立人去美國求學後,兩人的感情就更越來越疏遠了。 1928年6月,孫立人學成回國後,在外工作的孫立人準備把妻子接走,可是公婆卻不捨得自己的兒媳遠離,這讓龔夕濤十分為難。儘管龔夕濤受過中等教育,但長期生活在偏僻山村的封建大家庭裡,公婆沒有發話讓她離開,她也只能不情願地選擇留下來。誰知道這個決定,讓龔夕濤悔恨終身。因為,孫立人這一去,就再也沒能給她再次翻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