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思想謀發展,積極探索產業融合新路子,拉長產業鏈條,小產業也能換發新生機,在巨野縣董官屯鎮崔閣村,村民張燕用一枚小小的鴨蛋,激活了產業融合新動能。
張燕是崔閣村的一名村民,88年出生的她已經過了30歲的年齡,但是對於她來說,自己的經歷莫過於改變、創新。
10月30日,在張燕的烤鴨蛋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緊張的加工、裝箱,而說起做鴨蛋深加工的文章,董官屯鎮崔閣村燕子蛋業加工廠負責人?張燕告訴記者,要想穩中求勝,就不得不轉變思想,另尋門路了。想著自己也搞點深加工,想著不至於賠錢賠那麼嚴重,就開始自己慢慢摸索著加工,醃製一些鴨蛋。
和鴨蛋打了好幾年交道的張燕,但做起深加工來,也是一頭霧水,從生鴨蛋到商品烤鴨蛋,除了工藝複雜外,生產周期也長達近五十天,這也為她產業融合升級提出了新挑戰。
「因為鴨蛋前期得精挑細選,回來敷上泥,對泥的品質也有特別高的要求,必須用深土的細泥才行,回來還得低溫醃製,得四五十天才能出爐,洗了之後才能裝鍋,裝到爐裡以後得六個小時才能出一爐,再撿出來裝真空袋,再進到殺菌鍋,這一套下來得六七套工序。」張燕告訴記者。
雖說製作流程難、周期長,但是相對於生鴨蛋的市場價值來說,烤鴨蛋的附加值則更高,甚至達到了每個一塊五毛錢,是生鴨蛋的兩倍。從地地道道的養殖戶,到現在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張燕將養殖、深加工與銷售融合到一起,既能解決養殖高風險,又能延伸鴨蛋產業鏈條,實現自養自產自銷新模式,可以說是避鋒芒巧奪利,同時也為自己的鴨蛋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工廠落地,加上產業轉型融合,除了張燕,村民們也得到了實惠,就業不愁了、掙錢不愁了,大家一心想把家門口的加工車間做大做強。「不用出村,每天能掙六七十塊,還能照顧家裡,心裡美著呢。」村民王雪蘭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年紀大了,外出工作成了奢望,而村裡的廠子讓她喜笑顏開。
從建廠到現在剛剛半年時間,張燕探索的融合發展模式後勁十足,每月十餘萬的效益也為她打了一支強心劑。「目前烤鴨蛋的銷售行情很好,今年中秋節還買斷了貨。」接下來,張燕準備進一步擴大養殖和生產規模,加大產能,吸納周邊鄉鎮更多閒置勞動力前來就業,帶領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近年來,
巨野縣因地制宜、因產制宜,加快推進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積極探索農業產業融合、產銷對接、鏈條延伸和功能拓展,努力推進一產向「接二連三」、「跨二接三」發展,實現了多產業、多業態、多模式的互利共融,共同發展,初步構建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六產」經營體系,農業「新六產」走上了良性互動、融合發展的道路。(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念東 通訊員 田加冠 袁方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