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客戶端1月3日報導,今天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據中國青年網報導,這也是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正面之後,中國探測器再度造訪月球,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正面與背面均成功完成探測器軟著陸的國家!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實現最終月球採樣返回之前承前啟後的關鍵一步,「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實際意義要遠大於象徵意義。它不遠萬裡,突破重重險阻來到月之暗面,必然要走走看看,有一番作為。接下來,它將不負重託,利用攜帶的荷蘭研製的低頻射電探測儀聆聽遙遠宇宙的聲音;利用德國研製的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勘探」 深埋月下的「礦藏」;還將利用瑞典研製的中性原子探測儀,測量太陽風粒子在月表的作用。此外,「嫦娥四號」 還搭載有一項由重慶大學牽頭研製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在荒涼月表上培育唯一的生命。
這些通過國際合作的形式,以技術指標先進性、科學目標創新性為原則,面向全球徵集產生的科學載荷,不僅體現了各國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優勢,還凸顯了我國探月工程開放合作的理念。
今年恰逢人類探索月球60周年,同時也是人類實現首次載人登月三十周年,幾十年前,完成人類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的阿波羅計劃以美國總統甘迺迪的那句:「我們選擇去月球,不是因為它很容易,而是因為它很難」為開端,然而在這番豪言壯語的背後,卻是人類首個載人登月任務是源自於美蘇爭霸的事實。
與人類過往的瘋狂所不同的是,中國人的探月工程始終都懷揣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夢想,踐行著開放合作的理念。在我國探月工程之初,我們所獲得的全月球影像與數據,都是以開放的姿態面向國際,供全球的科學家使用。
此次,我們更進一步,選擇去往更加艱難的月球背面並與全球致力於和平開發太空的國家一同展開探索,更是有別於過往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我們選擇去往月球背面,不是因為它帶來的那份獨一無二的榮耀,而是因為這艱難的一步註定也是人類文明前行的一步!
嫦娥四號著陸器首次在月球背面拍攝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