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努力卻依然沒有進步?擺脫「毛毛蟲效應」,孩子變得積極

2021-01-16 阿燁讀書迷

同事麗麗總是對我感概,說孩子總是很善忘,這頭剛學習的知識,瞬間就忘記了,可是麗麗看到孩子明明很努力,卻好像怎麼都學不會,學習成績也無法提高,甚至還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喜歡對著家裡人發脾氣,最近還開始產生厭學的心理,根本不願意上學。這讓麗麗覺得非常苦惱,到底是孩子情緒出現問題?還是孩子對學習沒有天賦?每天孩子都用功學習,卻還比那些不怎麼努力的孩子學習成績差。

其實孩子學習成績差,並不足以證明孩子的天資不夠別人聰明,或者知識他們在學習中用錯了方法。其實在學校存在很多這樣的學生,他們其實無形中被「毛毛蟲效應」影響著。

什麼是「毛毛蟲效應」?

毛毛蟲是那種會跟隨自己本能覓食的動物,他們覓食的習慣會喜歡跟在別的生物後面,無法按照自己的腳步去尋找食物,其實代表著一種墨守成規的思想。

「毛毛蟲效應」會給孩子帶來什麼的不良影響?

1.磨滅孩子本能的創造力

毛毛蟲效應會導致孩子只想跟隨別人的腳步去學習,他們每天都會重複地用同樣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這樣會磨滅孩子的創造力和我思維能力,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改變現有的思想。這樣效應會使孩子陷入死讀書的狀態,他們不會跳出書本知識的範圍,面對新學的知識變得不懂得怎樣去接受,最後選擇放棄的方式。

2.讓孩子產生從眾心理

當孩子守著自己的規則做事,一成不變的方式只會讓孩子停止進步,當孩子在做事的時候,他們往往沒有自己的觀點,只習慣跟著別人的方向走,這種從眾心理會導致孩子喪失獨立能力。

3. 孩子變得怯懦脆弱

當孩子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他們只會通過別人的腳步來找回存在感,一旦遇到困難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從此養成膽怯脆弱的性格久而久之會埋沒孩子的表現能力,在以後的社會難以立自己的一足之地。

如何擺脫"毛毛蟲效應",讓孩子積極地面對學習

1.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思考的獨立空間

大部分家長都喜歡幹涉孩子的自由,不願意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成長,過度地幹涉孩子思想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的毛毛蟲效應更加惡化。家長應該適度地給予孩子做小大人的權利,讓孩子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嘗試幫助孩子實現他們的想法,在實踐中鼓勵孩子勇於創新,不要怕受挫。

2.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壓過重和過多

如果孩子長時間處於學習的狀態,會讓孩子的思維變得僵化,他們的大腦疲憊的狀態讓他們無法思考,家長應該適度地給予孩子壓力,這樣可以讓孩子可以更好地學習,如果壓力過重只會造成反效果,不僅讓孩子的學習成績退步,還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

每一個孩子其實身上都有專屬的發光點,家長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並幫助孩子打磨成一種技能。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多一些給予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孩子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並對自身的主見實現有幫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孩子長成什麼模樣,更多的在於父母如何引導!

根據研究表明,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對於孩子6歲前的教育是很重要了,除了父母基本陪伴之外,更要教育孩子的情緒表達和與人交往的能力,這些都是情商的基本素養。

父母要儘早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免得孩子長大之後變得脾氣暴躁,想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繪本是必不可缺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孩子在小時候對故事以及圖片最為敏感,繪本是最適合的。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5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6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有需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以下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孩子盲目從眾沒有主見,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父母該如何挽救
    可很多的小孩都會出現沒有主見的現象,一來是因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他都不懂,二來是因為受到了家庭教育的關係。小琳的父母都是特別愛幫著孩子做決定的人,到了商場買衣服,小琳基本上沒有權利決定她可以穿哪件衣服,因為她的父母會幫她做決定。小琳的父母認為孩子這麼小,還沒有到可以做決定的時候,因此基本上所有的事情,他們都幫小琳做決定了。
  • 孩子成長總安於現狀?家長巧用「跳蚤效應」,孩子主動走出舒適圈
    希望孩子的成長不要安於現狀,要求孩子成為一個有理想,有報復,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是孩子卻不這樣認為,孩子更希望在家長的庇護之下成長,不想逃離現有的舒適圈,也不想做出任何努力去改變自己。這讓王女士感到非常頭疼。一、何為「跳蚤效應」?
  • 什麼是毛毛蟲效應?
    最近看書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定律:毛毛蟲效應,看了以後覺得很對,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跟著以前的經驗、眼光和習慣再做不斷變換的事情,有時候可能事半功倍,但是有時候卻沒有效果,這是什麼情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什麼是毛毛蟲效應。
  • 孩子挑食、飲食習慣不好?《飢餓的毛毛蟲》讓孩子吃飯不再難
    在這一點中啟發孩子們,不要學習毛毛蟲那樣吃太多不健康的食物,同時引導孩子多吃綠色的蔬菜,蔬菜中的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促進身體代謝對排便有很大的幫助。跟孩子說的時候不忘提到:毛毛蟲吃的葉子就像我們的蔬菜,吃了之後身體就會非常舒暢。孩子挑食的因素毛毛蟲就像生活中的孩子,只挑自己認為好吃的來吃。
  • 異性相處,忌諱「毛毛蟲效應」
    法國昆蟲家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毛毛蟲的實驗。他把幾隻毛毛蟲首尾相連的放在一個花盆邊上,然後又在離花盆不遠的對方,放著毛毛蟲最愛的松葉,然後觀察毛毛蟲的活動軌跡。一小時,一天,兩天,直到七天七夜之後,他們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依然在花盆邊緣繞走,絲毫沒有發現不遠處美味的松葉。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毛毛蟲效應」。
  • 孩子懶惰不上進?棍棒教育是傷害,了解「馬蠅效應」培養自律娃
    C、孩子缺乏前進的動力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時,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幫助孩子,反而對孩子冷嘲熱諷,就會導致孩子自我懷疑,從而喪失繼續前進的動力和勇氣。他們心裡可能會想:連我的父母都瞧不起我,我還有救嗎?乾脆破罐子破摔算了。
  • 解析毛毛蟲效應:人類的本質,說不定只是一條轉圈的蟲?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提到「從眾」這個詞,其實這樣的心理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毛毛蟲效應」。毛毛蟲效應出自著作《昆蟲記》作者法國昆蟲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昆蟲記》不只是科普書籍,更被看作是昆蟲心理學的誕生:在毛毛蟲實驗中,法布爾把許多的毛毛蟲圍成一個圈,放在一個花盆邊,然後讓這些毛毛蟲首尾相連。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更何況它被父母設置成一個需要違背自己意願、努力之後能得到的東西,孩子就會因為這種來之不易對遊戲更加上心,也就更加珍惜這種機會。孩子本就還小,身體各個方面以及成熟度都還未發育完全,自制力更是還未形成,在這樣兩種感覺的雙重疊加上,孩子就會越發的喜歡玩遊戲,對網路遊戲"上癮"。那孩子如此沉迷網絡的遊戲世界該怎麼辦?
  • 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相信還有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明明是照著別人一樣的成功模式鼓勵式教育啊,為何孩子沒有進步依然我行我素呢?其實,這就是阿倫森效應。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 為什麼孩子會變得叛逆,了解海格力斯效應,家長三招糾正問題
    可是面對於這個問題,孩子卻狠狠的說道:「我考試又不是你考試,我考的怎樣跟你有什麼關係,你以後少管我的事情!」劉先生聽完孩子的話以後也變得特別懊惱,為什麼孩子會變得這麼叛逆呢?  其實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確會表現出叛逆的樣子,而且這往往跟海格力斯效應有著絕對的關係。很多父母都表示好奇,到底什麼是海格力斯效應呢?
  • 毛毛蟲撬開孩子探索自然之門
    這時悅悅又悄悄回來,對毛毛蟲說:「毛毛,對不起。」原來她並沒有離開。點評:作為成人,我們幾乎不太可能對一隻毛毛蟲感興趣,但作為幼兒教師,保持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卻是需要堅持修煉的品質。孩子們偶遇一隻毛毛蟲,興之所至引發極其濃厚的觀察興趣,教師在一旁靜悄悄地記下了這珍貴的一幕。
  • 跳蚤效應:「自我設限」影響孩子成長,家長要這樣幫孩子突破
    孩子改變了嗎? 孩子不但沒有改變,反而還給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找了很好的藉口,原來我就是粗心,原來我就是笨,本來我就是笨了,學也學不會了。 而有些孩子膽子比較小,做事情都放不開,父母對孩子就特別不放心,總認為"孩子這也做不了,那也幹不好"。結果呢?
  • 登門檻效應:讓孩子更樂於接受你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最近,朋友向我吐槽說自己家的孩子成績太差了,自己和孩子的爸爸以前學習的時候成績都不錯,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沒有遺傳到自己爸媽的優良基因,讓她十分頭疼。我安慰她,教育孩子不能操之過急,慢慢來一定可以的。沒想到朋友情緒特別激烈:「現在社會競爭這麼大,怎麼可以慢慢來?孩子都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還不讓他趕快加油,那以後可怎麼辦?」
  • 孩子突然變得叛逆,家長警惕「海格力斯效應」,巧用3招輕鬆化解
    甜甜的父母也被孩子氣壞了,不知道怎麼樣才好。昨天老師布置了家庭作業,已經快要晚上8:00了,孩子的作業還是沒有去做,眼看著馬上就要到睡覺的時間了。但甜甜躺在床上依然是絲毫不動,沒辦法,甜甜的父母只能追甜甜去寫作業。沒想到甜甜卻說:我不想寫,為什麼天天就知道催我寫作業?天天和催命鬼一樣。
  • 偏見會限制孩子成長,父母應警惕「刻板效應」,善於發現孩子長處
    其實鄰居對孩子講這樣的話可能是因為一時心急生氣,但是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深的,對孩子來說自己最親近的家長總是對自己說這樣的話會給孩子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這樣一事無成的人,父母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家長對孩子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之前,這樣其實是一種"刻板效應"。什麼是"刻板效應"?
  •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下午小劉跟我說,自己的孩子最近變得奇奇怪怪的,總擔心有的沒的事情,小劉很清楚的知道孩子想要學習鋼琴,為此也準備給孩子找一個鋼琴老師,但孩子自己卻阻止了小劉的計劃,說:不敢報,鋼琴太難了,自己學不好的。
  • 孩子自卑?家長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
    孩子自卑,可能源於家長的「完美主義」,家長千萬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應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就好比日暈由中心逐漸向外部擴散成圓圈,是一種在某一突出特徵影響下所產生的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現象。
  • 孩子考試80分,鼓勵和批評哪種對孩子更好?「保齡球效應」告訴你
    昨天我去孩子的學校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孩子的老師留住了我,並且給我看了孩子考試得80分的試卷。老師告訴我,孩子的成績不算太差,但是也算不上很好,還是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的,因此,老師希望家長能夠在課外的時候多督促孩子進行學習。回到家之後,對於孩子的這一成績,我正在思考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和提出學習進步的方案這個問題。
  • 別再給寶寶貼標籤,拋棄「刻板效應」,用心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
    ,其實孩子已經長大,有些事情也沒有小時候那麼無理取鬧。 父母的「刻板效應」體現在什麼地方? 父母經常用以前的事例來斷定孩子現在的作為,令孩子覺得委屈,無措,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父母的諒解反而受到指責,這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
  • 「登門檻效應」:一口吃不成胖子,別讓父母的貪心毀了孩子未來
    01「登門檻效應」:一口吃不成胖子,別讓父母的貪心毀了孩子未來趙先生出身農村,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在城市裡勉強扎穩腳跟結婚生子。因為出身苦寒,他深知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好,只能在班級排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