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巨型鳥類,體型堪比小型恐龍!

2021-01-09 小盜龍的古生物世界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大鳥類,體型堪比小型恐龍!

說起最大的鳥類,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鴕鳥,但是鴕鳥卻並不是鳥類家族中曾經出現過的最大的成員。就在2018年,古生物學家命名了一種曾經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的巨型鳥類,它的體型堪比小型恐龍,這種鳥類因此成為「史上第一大鳥」!

大於象鳥

對鳥類有一定了解,或者以前看過我寫的科普文的朋友都知道,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大的鳥類是象鳥(Aepyornis),它們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最大的象鳥體重超過500公斤,身高達到了3米,遠大於鴕鳥。

圖註:象鳥的復原模型,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象鳥都如此巨大,馬達加斯加島上曾經生活過許多種類的象鳥,它們也是有大有小,但是外貌和身體結構都基本相同。這些有史以來最大的鳥類曾經與我們人類相遇,但是因為人類的影響及棲息地的持續減少,它們最終在距今1000年前消失了,只留下了大量的骨骼以及破碎的蛋片。

圖註:鴕鳥(左)與象鳥(右)的骨骼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超級巨大的象鳥蛋,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對於象鳥的認知正是來自於大量的骨骼。1894年,查爾斯·威廉·安德魯斯(Charles William Andrews)根據骨骼命名了象鳥屬下的一個種:泰坦象鳥(Aepyornis titan)。196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皮爾斯·布洛克(Pierce Brodkorb)指出泰坦象鳥與象鳥的模式種馬氏象鳥(Aepyornis maximus)是同物異名種,所以泰坦象鳥屬於無效名。

圖註:巨鳥的骨骼,圖片來自論文

2018年,來自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的詹姆斯·漢斯福德(James Hansford)和塞繆爾·特維(Samuel Turvey)在研究曾經被命名為泰坦象鳥的骨骼時發現其與象鳥有著明顯的不同,於是建立了巨鳥屬。

巨鳥的屬名「Vorombe」 來自馬達加斯加語,意為「巨大的鳥」,其模式種名為泰坦巨鳥(Vorombe titan ),種名則是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巨人。

鳥中第一巨人!

圖註:巨鳥的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作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鳥類,巨鳥比象鳥還要大,其身高可達3米,估計是體重在540至730公斤之間,平均體重約640公斤。在測量一塊屬於巨鳥的股骨時,其周長為30釐米,估計這種巨鳥活著的時候體重可達860公斤!

圖註:巨鳥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巨鳥與扎馬爾龍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正是憑藉著巨大的體型,巨鳥成功坐上了「史上第一大鳥」的寶座,其甚至能夠與像馬扎爾龍(Magyarosaurus)這樣的小型蜥腳類恐龍一較高下。

巨鳥在分類上屬於象鳥目(Aepyornithiformes)下的象鳥科(Aepyornithidae),外形上也與象鳥相似。巨鳥長有小而長的腦袋,長而彎曲的脖子。與小腦袋和細脖子相比,巨鳥的身體壯碩,身體之下是兩條粗壯有力的大長腿。與鴕鳥不同,由於身體過於沉重,巨鳥走起路來並不快,比較穩健。

圖註:巨鳥(左)、象鳥(後)與雌鳥(前)的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象鳥與鴕鳥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巨鳥是一種純陸生的鳥類,其已經失去了飛行的能力,所以前肢退化到根本就看不見。在巨鳥的身上長著羽毛,可以起到保溫的作用。從外形上看,巨鳥更像一隻「粗壯版」的象鳥。

神奇巨鳥的消失

儘管我們將巨鳥作為一種古生物來介紹,但是它的滅絕時間距離今天還是非常近的。巨鳥曾經生存在馬達加斯加島上,但是最終與象鳥一起在距今約1000年前消失。

圖註:位於印度洋中的馬達加斯加島,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神奇的猴麵包樹,圖片來自網絡

馬達加斯加島作為一個遠離非洲大陸,孤懸於印度洋上的大型島嶼,長期的地理隔離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種類。當人類登上馬達加斯加島之後,便遇到了包括巨鳥在內的大型陸生鳥類。從傳說中看,馬達加斯加島的原住民將巨鳥和象鳥當作神一樣崇拜,他們並沒有對大型陸生鳥類進行大規模的獵殺,但是由於人類的長期活動,造成了棲息地面積的不斷減小,以及人們對於鳥蛋的採集,使得本來數量就不多的大型陸生鳥類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

巨鳥、象鳥等最終在距今1000年前消失了,而有一些記錄則認為馬達加斯加島大型陸生鳥類最終滅絕的時間晚至17世紀。無論如何,巨鳥還是因為人類的影響最終滅絕,而其創造的鳥類體型極限,或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無法打破的。

參考資料:

1.Hansford, James P.; Turvey, Samuel T. (26 September 2018). "Unexpected diversity within the extinct elephant birds (Aves: Aepyornithidae) and a new identity for the world's largest bird".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5 (9): 181295. doi:10.1098/rsos.181295. eISSN 2054-5703.

2."ZSL names world's largest ever bird – Vorombe titan".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26 September 2018. Retrieved 28 September 2018.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體型與蜂鳥相當,也是最小的古鳥類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宣布發現體型最小恐龍眼齒鳥,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比蜂鳥還小一點,種屬可能介於始祖鳥和熱河鳥,可能和現代鳥類有親緣關係。眼齒鳥是一種體型很小的恐龍,本來化石是很難形成並保存的,幸運的是這個眼齒鳥被包裹在了琥珀中,因此科學家才得以通過三維重建確定了這種鳥的外形特徵,有著相對於腦袋特別大的眼睛,而且嘴巴上長有一圈倒鉤的小刺狀結構,骨骼結構和鳥類有相似的地方。
  • 「最巨型」恐龍長啥樣:身長堪比波音客機 只吃素食
    摘要:恐龍早已滅絕,但這些曾一度稱霸地球的巨獸一直都是科學家努力研究的對象。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現時就正展出巨龍骨架的複製品模型,由於其身材「過高」,館方不得不把恐龍的頭部伸出博物館的走廊。 中新網8月10日電 恐龍早已滅絕,但這些曾一度稱霸地球的巨獸一直都是科學家努力研究的對象。
  • 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
    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時間:2019-08-15 19: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史前巨型企鵝化石 身高1.6公尺體型堪比人類 科學家在紐西蘭南島北坎特伯雷(Canterbury)地區,發現了巨型企鵝的化石,身高達1.6公尺,體重重達80公斤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2020-03-12 22:33: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白嘉懿 責任編輯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王維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提到,大家印象深刻的「霸王龍」並不是體型最大的恐龍,有些小型恐龍甚至會被當時的哺乳動物吃掉,「中國也發現過許多重要的恐龍化石,比如祿豐龍、冠龍、小盜龍等等。」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3日電(記者上官雲)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研究發現恐龍體型驚人或與其骨骼特質有關
    近日,一個由古生物學家、機械工程師和生物醫學工程師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發表論文指出:鴨嘴龍和其他恐龍具有與哺乳動物和鳥類完全不同的骨小梁結構,這是能支撐其體重的關鍵所在。之前沒有科學家研究過恐龍體內的這種骨骼組織的特性。研究人員詳細掃描了骨骼組織,並結合一種名為「有限元分析」的工程技術,首次對恐龍骨骼結構與運動間關係進行了評估,發現恐龍的骨小梁組織結構與哺乳動物不同。「與哺乳動物和鳥類不同,恐龍骨小梁的密度不會隨著體型增大而增加。如果沒有這種適應性改變,支撐鴨嘴龍所需的骨骼結構將非常沉重,恐龍將很難移動。」菲奧裡略說。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這樣的科學發現,對於我們正確的認識白堊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幾年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似乎在進一步的揭示鳥類之謎,不過現在依舊存在很多問題,科學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明白鳥類和恐龍的情況。
  • 科學家發現史前巨型鸚鵡,體型和小孩一樣大
    科學家們正在把一種新的生物添加到未知的巨型史前動物的名單中,據發表在《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研究,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紐西蘭發現了一種超大型鸚鵡,命名為「赫拉克剌斯」。新發現的巨型鸚鵡復原圖2008年,在聖巴瑟斯一個的湖中發現了未知鳥類的骨骼化石,距今在1600萬到1900萬年之間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近日,科學家在緬甸北部的克欽邦發現了一塊琥珀,裡面保存著近一億千年前的鳥狀頭部,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最小的恐龍,取名眼齒鳥。蜂鳥大小的恐龍蜂鳥大小由於眼齒鳥頭骨不到2釐米,所以古生物學家根據比例推斷眼齒鳥的體型接近吸蜜蜂鳥。吸蜜蜂鳥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小的蜂鳥,古巴獨有的物種,身長5釐米,重約2克。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二連巨盜龍體重大約是其近親——尾羽龍(一種在中國遼寧發現的竊蛋龍類)的近300倍。由於竊蛋龍類的前肢和尾巴上是長有羽毛的,而且竊蛋龍類是具有孵卵行為的,而其前肢羽毛正是用於孵卵保溫的,由此,科學家們推斷二連巨盜龍這一巨型恐龍也像尾羽龍一樣體披羽毛。發現如此巨大的長羽毛的動物超乎了人們的想像。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毫不起眼的鴿子是恐龍的直接後代,其中還包括強大的霸王龍。這兩個物種有著非凡的生物學歷史。 古生物學家Paul Barrett教授解釋了我們對恐龍進化的新認識如何改變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充滿當今世界天空的鳥類是活的恐龍,讓人聯想到遙遠而陌生的過去。
  • 史前巨鳥,體型堪比小型飛機!
    史上最大飛鳥,體型堪比小型飛機!自從鳥類出現以來已經有1億多年的時間啦,這些長有羽毛的脊椎生物徵服了天空,那到底誰才是史上第一大飛鳥呢?機場下的化石查爾斯頓國際機場(Charleston International Airport)位於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北查爾斯頓市,這座機場在1983年擴建了一座新的航站樓。
  • 地球上還有活著的恐龍?科學家發現一種生物,長相極為奇特
    說起恐龍,相信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霸王龍的模樣。的確,恐龍長著一口大牙,尾巴長長的,體格還非常巨大,還曾是地球的霸主,可真是威風凜凜。而對比人類在恐龍面前,就像是螞蟻一般瘦小。不過,前段時間科學家的一個發現卻刷新了人們對恐龍的認識。
  • 中美加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小恐龍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的考古學研究稱,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 恐龍進化成鳥類有了實錘,科學家找到證據:它們丟了一側卵巢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鳥類究竟是怎麼出現在地球之上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們。不過,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鳥類的祖先並不是來自於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後,而是來自於白堊紀早期,鳥類的祖先是一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
  • 蜂鳥大的恐龍被發現,表示微型恐龍能活到現在?科學家:確實有!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到底有多小?如果跟現代生物比較的話,就跟一隻蜂鳥差不多!最小的恐龍:眼齒鳥復原圖眼齒鳥的頭部眼球佔了非常大的比例,這個和現代鳥類幾乎就沒啥差別,但眼齒鳥的鞏膜小骨形狀和現代某些蜥蜴類似,這點讓邢立達博士團隊感到非常困惑。從眼齒鳥頭部比例復原的體型來看,體重只有1.95克,身長只有5.5釐米,比我們了解的蜂鳥還要小一些這是發現的最小的古鳥了,當然在白堊紀的它還算是最小的恐龍。
  • 丟了一側卵巢之後,恐龍進化成鳥類,科學家找到恐龍沒毀滅的證據
    鳥類的祖先是誰呢?研究認為,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雖然這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畢竟我們對於恐龍的認知,是一種遠古時期的龐然大物,很難將它們和小小的鳥類聯繫在一起,不過事實上,通過研究,科學家們表示,鳥類的確是從恐龍演化而來的。不過,從恐龍演化到鳥類的開始時間,並不是在6600萬年前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的時候,而是早在1.2億年之前的白堊紀中早期就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