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蹣跚學步是邁向獨立的關鍵一步。有一天,寶寶靠著沙發站立。或者他正扶著沙發挪動,接下來,他會猶猶豫豫地朝著你伸開的雙臂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從此寶寶一發不可收拾,開始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10-11個月
寶寶一旦能自己站穩,就迫不及待地想邁出第一步。
12個月
寶寶不停的蹲下、站起,他通過這些動作來加強自己腿部的肌力,訓練身體的協調性。
12–13個月
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走得很好,還時常大膽放開手走上一兩步,尋找平衡的感覺。
13–15個月
寶寶已經能自己獨立行走了,媽媽要小心那些和寶寶同等高度的物品,別磕碰到寶寶。
寶寶學走路,寶寶媽媽需要做些什麼呢?
1、到了10個月左右時,寶寶開始能自己扶著家具站起來了,所以一定要確保寶寶能接觸到的東西都是牢靠穩固的。爸爸媽媽每天可以抽出一些時間,鼓勵寶寶扶著你的手、小腿、床欄杆或小桌子學習站立。
2、蹲是寶寶學會走路前很重要的一個發展過程,等到寶寶能夠很好地獨自站立以後,爸爸媽媽就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寶寶蹲站了。爸爸媽媽雙手扶著寶寶,讓寶寶蹲下來,把一件落在地上的玩具撿起來,然後再慢慢站起來。這樣反覆的練習可以增強寶寶腿部的肌力及身體協調性。
3、此時大多數寶寶還無法獨自行走,需要爸爸媽媽扶著腋下向前走,這是家長最辛苦的一段時間,要彎著腰,保護寶寶,不停地走。或者爸爸媽媽還可以拿著寶寶感興趣的東西吸引他,鼓勵他扶著床沿或沙發自己走過來。當然,如果你家寶寶對走路樂此不疲,你也是可以偷懶,待在一旁護駕就行。
4、寶寶14個月大時,爸爸媽媽可以跪在寶寶面前,伸出雙手,鼓勵他向你走過來。或者雙手分別握住寶寶的兩隻手自己邊後退,邊鼓勵寶寶向前走。有些寶寶可能喜歡扶著小推車或其他一些玩具練習走路,並在這一過程中學會變化身體重心。
5、15個月以後,大部分寶寶都已經能自己走路了,只不過還是搖搖晃晃的。最好讓寶寶在距離自己一臂的範圍內自由活動,以便遇到危險時可及時保護寶寶。
我諮詢過醫生,過早牽著寶寶學走路並不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寶寶的身體可能還沒準備好,過早幫助寶寶學站學走,會對脊柱、下肢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家長千萬不要主動扶著寶寶學站學走,不要互相攀比,每個寶寶有自己的發育歷程。
2、不利於寶寶前庭平衡能力的發展。當你看到寶寶扶著沙發,遲遲不敢邁出一步,其實他的小腦袋正在思考如何控制平衡才不會出現跌倒的情況、先邁哪只腳會走得更穩一些。此時不要隨意打亂寶寶自己的安排,隨意牽著寶寶走。
記得我家寶寶,還沒有開始想走路的時候,我們回老家,遇到一個親戚,他看到我們寶寶個子比較大,就關心的跟我們說,要多讓他站站,多扶著他練習走,這樣才能走好。我當時對這個建議是懷疑的,我們的育兒理念就是順其自然,只要沒毛病的孩子,到一定時間,他自己就會去練習,那時候我們再協助也不遲。事實證明,我們的堅持沒錯。所以,友情提醒,在提倡科學育兒的今天,爸爸媽媽還是要多看看育兒類書,遇到好心長輩建議時,可以從容不迫,理性對待。
果不其然,10個月左右,他就開始扶著護欄練習站立,然後鬆手坐下,就這樣反覆不知道多少回,後來慢慢開始扶著護欄走,當他能扶著走時候,就要下床了,後來就在臥室扶著桌子練習,慢慢拓展到客廳,直到開始鬆手從這邊柜子跑到那邊柜子,然後開心的對著我們笑,練習走路算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我們就在一旁鼓勵他,給他拍照,坦白講,他自己對走路很感興趣,沒事時候就練習走,我們幾乎沒怎麼幫他忙,除了做好環境衛生和相關安全工作外,也就是時不時瞎擔心他練習累了會吃不消,有時候會提醒他歇一會,實際上,他也聽不懂。
由於我家寶寶膽子比較大,所以1周歲左右就能走路了,具體時間記不得了。只知道在同齡裡算是比較早的,而且走路不讓要大人領,所以,外出遛娃,高度緊張,遇到情況,只能硬提,等安全了再讓他走。大一點能理解大人意思後,遇到情況才知道牽爸爸媽媽手。我們的經驗說明,沒有過早牽寶寶練習站走,他也照樣走的很好。
每天分享科學的育兒知識,每天進步一點,漫漫育兒路,我們一起加油!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