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形容心裡有苦事,但無處宣洩。這是一種多難受的煎熬啊!所以一直以來黃連的苦,在國人的心中留下了陰影。但在重慶石柱縣,大家對於黃連的看法卻截然不同。他們不僅不懼怕黃連的苦,更因為黃連嘗到了前所未有的甜。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繼續聊石柱,分享關於黃連的故事。
說到石柱和黃連的故事,那就必須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兩者的背景。石柱縣素有黃連之鄉的美譽,這裡貢獻了全國60%,世界50%的黃連產量。說到石柱黃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盛唐時期。在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就有文獻記載石柱「上貢黃連十斤」。換句話說,1300年前的石柱黃連就已經當貢品使用了,可見其重要性和珍貴性!而到了元代,石柱就開始人工栽培黃連,考古證明這時已經採用「搭棚遮陽,挖坑炕連」的生產和加工技術。明朝,石柱黃水壩就成為黃連集散地,湖廣江西的藥商紛至沓來。 清初,史書記載石柱「藥味廣產,黃連尤多,賈客往來,絡繹不絕。」清末明初的《石柱廳鄉土志》載「黃連為廳境大利,藪產黃水、雙河口等處,一年種子,一年支棚,栽苗越六七年,後者為佳,莖高數寸,葉作細稜,形如芫荽,頭分數種,有雞爪、味連、金鉤之別,性與雅連相餒。
所以石柱和黃連的關係不是說偶然形成,而是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那麼當代石柱黃連又是怎樣的呢?據悉石柱縣常年保持在地黃連5.76萬畝,年產量達到3000噸以上。不僅如此,石柱還打造了黃連基地,這裡研究和培育著全球最優良的黃連產品。在基地中,有來自全球各地的黃連品種,其中本土的黃連居多,國外的諸如日本黃連之類也在其中。相關工作者告訴我們,石柱縣對黃連的態度,不僅是高種高產,還要重質量重研發。全球的黃連各有不同,需要把各自最優良的一面提煉出來,培育新品種。這是一項造福人類的工程,意義深遠!
我們開篇說到世人只知黃連苦,石柱人卻深感其中之甜。原因很簡單,因為黃連的種植,研發,銷售等因素,石柱很多人因此脫貧致富。國家也為此投入精力,在這裡打造產業鏈,培育壯大黃連加工企業5家,研究腎寶技術發明專利40餘項。開發「五黃養陰顆粒」「冬痢疾」「黃連牙膏」「黃連香皂」等精加工產品。還陸續開發「黃連飲片」「黃連花茶」「泰爾康噴劑」等粗加工產品。並給出政策,幫助石柱打造完善的營銷體系,其中包含建成全國唯一黃連專業交易市場,打造石柱黃連綜合信息平臺,籤訂種植收購協議等。這些舉措深深造福人民,讓石柱人的生活取得巨大的改善。根據統計顯示,通過扶持發展黃連產業,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全縣有13280戶農戶種植黃連,其中貧困戶1112戶,戶均年增收1.9萬元以上!效果顯著!
在黃連基地,不僅有成片的黃連,還有許多驚喜待見。比如這一片油菜花田就是其中之一,在主城區這個時間,油菜花早已凋謝。但在黃連基地,因為其溫度原因(黃連對溫度和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至少海拔應在800米以上,1000米最佳。忌炎熱,愛陰溼),這裡還盛開著大片花海。這讓在場的我們感到吃驚和興奮。既然有這麼一片美如畫的油菜花,又豈能錯過人像呢?留下幾張做個紀念挺不錯!不過在這裡也給大家做一個友情提示,花兒雖美,但均有生命,拍照雖好,但請愛惜花朵。不要輕易下腳,以免造成生靈塗炭!文明出遊,從你我做起!
說了這麼多,大家是否已經知道了黃連對於石柱縣的意義了呢?歡迎大家到石柱旅遊,品嘗最正宗的黃連。我相信其中之味除了苦,更有故事裡的甜!
(圖文均為老黃帶你去旅遊原創,未經允許,不得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