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宿的問題被越來越多的關注到,房東房源成「照騙」、客戶提前取消訂單卻只退一半房費、房東隨意取消訂單無補償等,各種「民宿魔幻」簡直就是本世紀觀察人類迷惑行為大全書。
於女士高價在某平臺上預定了三亞一間民宿,去到卻發現哪哪都不對勁,天花板是發黴的,房門是壞的,牆上也很髒,更氣人的是,給了差評也無法顯示,說還得等14天。
「原本提前一個月預訂的民宿,可去年12月北京疫情出現反覆,我想改期可商家不同意,取消預訂就得損失一半的房費……」上海的羅女士原本計劃近期帶父母來北京旅行3天,便提前一個多月在愛彼迎平臺上預訂了一家位於東城區的胡同民宿。去年12月底,羅女士因疫情決定暫時取消來京行程。出行前5天,她向房東提出了改期請求,卻被拒絕了;想要取消預訂,房東也只答應退一半房費,也就是1300多元。
江先生在榛果民宿促銷活動日訂了一間民宿,原價288每晚的房間最終實付兩晚共計148元。幾天後收到房東信息說價格錯誤讓他取消訂單,榛果民宿也沒有採取措施讓房東履行訂單合約。
民宿取消訂單問題向來是矛盾的聚集地,也一度因取消訂單補償問題而上了熱搜。客戶、房東、平臺三方都被牽涉其中,問題卻始終得不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式,取消民宿訂單損失該誰買單?
國內民宿發展遇到的陣痛
無論是歐美的B&B,還是日本的Minshuku,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早已興起。
但中國民宿等到上世紀90年代才形成雛形,最早以「農家樂」的形式出現,直到近幾年才真正興起。用「群魔亂舞」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旅客怕環境、衛生和安全,房東怕房子被毀,光靠中間收傭的OTA作為兩頭判官,似乎不現實,也不靠譜。
日本在2018年實施《民宿新法》,規定:可營業天數上限為180天;必須通過正式申請登錄;如果屋主沒有同住,必須委託第三方經營公司來管理;日本觀光廳將嚴格審查民宿經營合法資質的中介平臺。
國內OTA平臺也應該對平臺內的所有房源的真實性、是否涉「虛假宣傳」、預訂退訂規則不明確、個人信息和隱私安全無法保障等問題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