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譜例清晰度等原因,本文中譜例請私信正步音樂教育獲取。
貝多芬的音樂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挑戰命運的力量,從他用痛苦換來歡樂中我們就可以體驗到一種非同尋常的超脫震撼力。
貝多芬是一個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樂派大成者,他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創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加強了作品的渲染力,將歐洲古典樂派推向新的高峰,並開闢了浪漫主義樂派的個性解放新方向。下面以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為例,為大家分析講解。
一、《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曲式的結構要複雜得多,勢必導致作品的彈奏技巧難度要大得多,首先引子,速度比較緩慢,之所以緩慢,意在所蘊涵的思想情感,即表現極其沉重的悲痛之情。
為了能把握好八分音符的小拍子律動,建議大家心裡數著八分音符,因為音樂的「緩慢」 所以才將4/4拍數成8/8拍,貝多芬以類似「送葬」的行進步伐,表達著極其沉重的心情,並非表現無病呻吟,這一點,從第5小節上了「板」以後的節奏中,就可以體現出來,
從十六分音符的附點節奏、三十二分音符的弱起節奏中,從強弱反差極大的表情要求中,表現了貝多芬想要表達的沉重的心情和滿含著心中壓制不住的憤怒,同時沉重和憤怒,也是為了更好的引出呈示部中所表現的勢不可擋。
之所以形容這首作品的呈示部為勢不可擋,是因為呈示部整體的節拍律動突現的呈現出不折不撓的抗爭精神,為了使整個樂章的節奏律動不喪失統一性,不會因為「Grave」的一再插入,導致時快時慢,
主題部分貝多芬為其配置了八度不斷反覆的伴奏音型,在16小節中,又接連兩次「來回跑」了高達兩個八度的音階,就像是為出徵戰士助陣的「隆隆」軍鼓聲。
第17小節開始的連接段,因它所襯託的加了「sf」的屬音,猶如「衝啊!」的叫喊聲,使音樂更富有了戰鬥號召力,出現了一種富於對比性的較為活潑的伴奏音型,用這樣的音樂向人們表明,此刻的他別提有多麼的激動。
第41小節開始的副部,進入同名小調,出現了主題中沒有的兩種裝飾音,每每在高聲區「歌唱」時,總是緊接在低聲區的「引子」後面,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形成戲劇性的對比,更主要是讓音樂具有令人產生同情心的魅力,在於通過「男、女」之間的對話形式,表現出他們存在不同的「觀點」, 又不給這樣的對話以任何的「喘息」機會,從而造成一種緊迫感。
貝多芬將一個完整的和弦「拆開」後,分別安排在兩個聲部中,採用了「配器」的方法,營造出一個讓人感到雖穩定卻不安定的意境氛圍,組成了「穩定的低聲部長音」+「不穩定的中聲部重複雙音」, 使副部充滿矛盾的音樂形象與主部的「英勇殺敵」,形成鮮明的戲劇性對比。
第79小節開始的「結尾」, 進入到了降E大調,貝多芬讓兩個內聲部以「躍躍欲試"的運動形態結伴而行,將兩個外聲部的旋律作反向音階進行,為了增強這樣一種精神的感召力,貝多芬又特地添加了一個「尾巴」,使整個呈示部的「勢不可擋」的活力有始有終,音樂立刻呈現出令人鼓舞的精神面貌。
無論是展開部中的「衝突」,還是再現部中的「決鬥」, 進入展開部前,再一次出現的被壓縮了的「引子」, 從幻想中的「反抗」又回到現實中的「送葬」路上,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都是因為心中積壓的「悲憤」越是深厚、濃烈,其反彈出來的力量就越發強烈。
儘管,這首作品表現的是強烈的革命精神,但在演奏時也不能發出類似「打、砸、搶」的聲音,而要通過音響表達出我們對英雄的崇敬之情。
二、《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非常富有歌唱性,就好像歌劇中的男女二重唱,因為,從如此悠揚、綿綿的音樂中,從富有立體感的多聲部織體中,又仿佛意識到只有模仿管弦樂器的演奏,見到了熟悉的樂隊「總譜」,
但是,歌劇中任何一種演唱形式都是由樂隊進行伴奏的,才能將作品中的深切情意如實地表現出來。因此,將它比作歌劇中的男女聲二重唱,對如何理解「富有立體感的多聲部織體」, 毫無疑問更有幫助,
要達到這樣的技巧高度,需要演奏者「身兼多職」——歌劇指揮、男女歌唱演員、多種樂器的演奏員,從主題一共出現三次來看,遇到這樣的慢板樂章掌握速度顯得很有必要,這個樂章顯然是由三個樂段組成,前面兩段都有一個近似副題的插部,而第三段則有一個尾聲。
對於聽眾來說,需要我們通過音響在速度或力度上的變化才能感受得到這樣的變化,因為歌唱性強的旋律往往樂句很長,在樂譜上是具有「能見度"的,之所以要提一下分句,是不能盲從地根據音符上面的「弧線」作出判斷,如主題在「歌唱」到第3小節時,旋律明明還要往第4小節的長音上「走』』,但弧線卻斷了,情緒也由漸強突然變弱,這是歌劇演唱中最富有戲劇性表現的一種手段,意味著「聲斷氣不斷",在不同的人員進入演奏狀態時,
要提前做好「角色"轉換的準備,如第8小節,既要讓「男聲"的演唱有結束感,又要讓人聽到中聲部有一個「過門",還要讓人能預感到下一小節將要換「角色"演唱了,在情緒的轉換和力度張弛的變化上,要掌握好藝術表現的分寸,如第37小節,音樂所表現的情緒由pp開始,通過cresc和三個sf,達到ff後又很快地變為fp,在貝多芬音樂中情緒如此富有戲劇性的變化是很常見的。
三、《悲愴奏鳴曲》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採用的是迴旋曲形式,在生活中貝多芬想告訴大家,雖然會品嘗到各種各樣的「甜",但與之相伴的卻經常是焦慮,從反覆出現的主題音樂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焦慮,比如,分割的比較零碎的旋律片段,就好象是人在抽泣狀態中的那種傾訴,同時又採用了運動形態的伴奏音型,使音樂演奏出來跟加具有令人不安的氛圍。
從第18小節開始轉到大調的連接段,在7小節的連接段中,由驚喜帶來的甜美,在此後12小節的副題和7小節的「補充」中,充盈著「滿心歡喜",接著的「合唱』』,音樂顯得那樣的幸福,到第79小節開始的近似三聲中部的「歌謠",由於轉到了降A大調並以復調(反向進行)的方式歌唱,從「安詳」中又透出一種滿足感,到第99小節進入「變奏"後,音樂顯得「沾沾自喜」, 轉回原小調時,音樂便由「竊竊自喜"逐漸發展為「狂喜」。
但作品最後的「終止」告訴我們,貝多芬的內心再《悲愴》,依然充滿著樂觀、積極向上、鼓舞人的精神力量。正因為如此,他的音樂世代流傳、永放光芒。譜例清晰度等原因《悲愴奏鳴曲》譜例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