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亮
退耕還林,生態環保,保護野生動物,當然沒錯。特別是在環保一直是軟肋,疫情肆虐與「野味帝國」並峙的當下,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再強調都不為過。
只是,事有兩極。一些極端情勢下,似「生態太好、野物出沒」,也會成為問題。比如,今天讓人震驚的黑熊傷人,就讓「人熊衝突」,成為不得不直面的新問題。
「四川江油黑熊咬死3村民,母親送兒讀書被襲身亡」。熊出沒,熊傷人事故,此前也有。有數據統計,西安地區幾年間熊傷人事件就有十幾起。這還只是近年情況,更早期僅雲南蘭坪縣發生的黑熊傷人和家畜事件就80多起。傷人,2003年全縣只15起,2004年達到42起,2005年為24起……人熊衝突,在特定山區,絕非罕見。
但一般也多是財物損失,偶有傷人,如江油這次主動狂暴攻擊,且接連致死三人,確實不多見。雖熊咬人原因未知,但三條人命已證實,此地惡熊出沒,不能再以身犯險。
如反思事故,除第一人是途中偶遇,避無可避,後兩起事件,如對防熊避險認識科學,足夠警惕,防護到位,或不致造成如此嚴重悲劇。第二起是信息不對稱,以為只是輕微傷人,而摸黑下山搜救反遇難;第三起則是家屬情緒激動,在安全難保障情況下,暗夜倉促上山反遇襲。
雖村民表示近幾十年,都未聞此地有熊患,但前兩年,相距二十公裡的鄰鎮確出現黑熊傷人事件。所以,當地是否有相當數量黑熊種群,人熊活動邊界是否存在危險交叉,需科學勘明,並及時規劃調整。
生態移民,刻不容緩。在此之前,當務之急,則是還有一頭黑熊在外遊蕩。確保當地村民安全,不再出現搜山反被熊傷慘劇,是眼下第一要務。即便此次熊患危機解除,防熊知識科普和日常演練,也需納入山區生活日常。除了野外偶然遭遇戰,一般人熊爭奪地盤的陣地戰,背後還是人地矛盾。政府兜底,健全合理補償措施,也是化解人熊衝突的關鍵。
除了山民,經常戶外活動,對熊的基本習性,避熊常識,乃至萬般無奈遭遇戰時自保自救,也都應瞭然於胸,訓練有素。進山可帶防熊罐、防熊袋,防熊噴霧,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