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的飲食文化,那就離不開酒,中國是酒的故鄉,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時期,我們的先祖就已經發明了釀酒技術。
酒的起源,在史學界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儀狄造酒,據古代各種技術發明的《世本·作篇》中記載,堯舜時期,「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五味指的是鹹、甘、苦、酸、辛,醪是酒汁、酒渣混合的濁酒或甜酒,可這個儀狄是什麼時代的人呢?
比起杜康來,古籍中關於儀狄的記載比較一致。例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都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那麼儀狄到底是不是釀酒的始祖,這個就說法不一了,甚至有與《世本》相矛盾的說法。
如孔子八世孫孔駙就提出過質疑,因為帝堯、帝舜都是飲酒量很大的君王,而他們都早於夏禹,那他們的酒是何人製造呢?可見,說夏禹的臣屬儀狄「始作酒醪」並不確切。而且用糧食釀酒是件程序、工藝都非常難的事,單憑一個人力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二是杜康造酒,這種說法在民間特別流行,主要是由於曹操的樂府詩《短歌行》中提到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是酒的代名詞,人們因此將杜康這個人當作了釀酒的祖師,在現代還有不少注釋這首詩的人,把杜康注釋為最早釀酒者。
三是猿猴造酒,這種說法在我國的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猿猴以採食野果為生,且有善於藏果的特性。在大自然中,果實的生長有著嚴格的季節性,所以儲存是必須的。
洪荒時代的古猿將一時吃不完的果實藏於巖洞或石窪中,久而久之,果實腐爛,含有糖分的野果通過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發酵而生成酒精、酒漿,因此也有了「猿猴善採一百花釀酒」和「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等傳說。明代文人周旦光的《蓬攏夜話》、李日華的《紫桃軒又綴》都有提到黃山猿猴造酒的故事。
考古發現,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銅器中就已經有酒。通過對我國原始文化遺址的考古研究,發現早期的仰韶文化、隨後的龍山文化和良沽文化時期,都發掘了盛酒用的陶器,有的還十分精緻,在這同時還出土了釀酒用的酒缸。
說明遠在儀狄、杜康時代以前,我國就已經有了酒。傳說中的造酒始祖儀狄或杜康,可能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釀酒的工藝,提高了酒的醇度,使之更加甘美濃烈,讓酒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成為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文化是一種特殊文化,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會像我們這樣看重歷史,將先祖的事跡有意識地保留下來。
從先秦的《春秋》,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之後,每個朝代都有官員記錄正史,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風俗,以及天文地理、禮樂制度、科學技術等重大事件。
中國很早就有了酒,那麼按常理來說,酒的發明應該會記錄在《史記》的《五帝本紀》或《夏本紀》中,但《史記》的記載中卻並沒有。後來的史書和各種典籍中關於第一個造酒者的記載,都是根據並不可靠的古代文獻而來,雖然正史中沒有初代釀造者的記錄,但是關於酒的記錄可從來沒少過。
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古文字將「酒」字作「酉」,寫法像一個陶罐的模樣。在西安半坡村遺址所發掘出來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類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字形狀的罐子;距今四千年前的山東大墳口遺址中,已有大量的搏、豆、杯等盛酒的陶器,證明那時飲酒已相當普遍和講究,酒在飲食文化中的發展已有了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