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協聚焦珠三角村改居「最後一公裡」問題

2021-01-08 中國網

「珠三角城中村20多年的村改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但村改居綜合改革總體進展緩慢,有的地方改得不夠徹底,遺留了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12月22日,廣東省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省政協農業農村委主任陳祖煌在會上介紹情況時坦言。

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推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珠三角地區農民紛紛「洗腳上田」。但是,從「村民」到「市民」的道路,他們走得並不順暢。

今年5月至8月,由省政協副主席鄧海光、黃武為顧問,農業農村委組織委員、民主黨派專家學者、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3個調研組,圍繞「進一步深化珠三角村改居綜合配套改革,築牢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根基」專題,深入廣州、佛山、珠海、中山、東莞、惠州等6個市7個縣區9個鎮街12個社區實地調研;聘請第三方對15個鎮街40個社區進行了訪談式問卷調查,對4個社區蹲點調研。深圳、江門、肇慶等3市政協同步調研;同時,請北京、上海、江蘇等8省市書面調研。

專題協商會上,省各民主黨派、省工商聯代表和省政協委員,就深化村改居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統籌推進村改居社區「三舊」改造、提升村改居社區居民就業創業能力等提出建議。省委農辦、省發展改革委、民政廳、財政廳等職能部門負責人作回應交流。

解決「城中村」的根子問題

土地者,民之本也。土地是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是農業之本、農民之根。

雖然村改居社區綜合改革歷史趨勢是「城市社區」,但難點在於「村民」向「居民」的轉變。據問卷調查,「農轉居」人員認同是城市居民的僅佔29.5%,佛山、東莞、中山更低,只有20.6%、15.9%、7.2%。

村改居是民進廣東省委會長期持續關注的課題,民進廣東省委會副主委陳日遠表示,村改居之後整體回遷、村內聚居,村民並沒有居民身份的自我認同感,仍把自己繼續當作村民,繼續過著與傳統村民無異的生活。

省政協調研報告指出,村改居的根本是土地,核心問題是集體土地性質的轉換以及建立在集體土地權益基礎上的集體資產的處置。民盟廣東省委會專職副主委程昆贊同這一觀點。他認為,進一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盤活土地資源,是當前珠三角村改居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建議,要堅持以維護農民利益為基本原則,建立健全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臺。

「深化村改居綜合配套改革,表面上看是破解城市中的二元結構問題,但本質上是產權改革問題。」省政協委員羅必良建議出臺《廣東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先解決「城中村」的根子問題,重點在法律法規上規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併、分立和終止問題,有助於緩解未來城市化進程中村改居的矛盾積累。

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張英奇表示,從「村」到「城」,需要有一個過渡期,因此要做好頂層設計,明確過渡期的性質、權利義務、主管主體和時間。這樣各相關政府部門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合力推

進村改居工作。

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下功夫

在問卷調查中,僅有11.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所在的社區村改居後已轉為城市社區,1/3的受訪者認為是「城中村」,超過1/3的受訪居民認為當前社區還是農村,「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現象十分普遍。

「村改居的標準,不應局限於土地是否由集體的徵為國有的,而應在有沒有形成城市的建築形態和景觀,有沒有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下功夫。」省政協委員陸華忠參與了此次調研,他留意到,基層幹部和群眾反映最多、困惑最多的就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未完全納入市政。而問卷調查的40個村改居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全納入市政的只有10個,22個社區是「政府補貼、集體兜底」,還有8個完全是社區集體自己負責。「這種城鄉混合的制度安排,不利於村改居社區的實際城市化。在解決好集體經濟組織規範納稅之後,應該讓原農村集體退出社區公共開支領域,這樣村改居社區才能真正變成城市社區。」

對此,省委農辦主任顧幸偉指出,下一步要理順鎮街與村居治理職能定位,穩步推進村改居社區與城市其他社區實行同等的公共財政保障,集體經濟組織不再承擔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經費。但省財政廳副廳長肖紅梅也提醒,不能「一刀切」,要分階段推進此項工作。

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低,村改居社區基礎設施滯後;村改居社區市政管理和社會治理未與城市並軌;「農轉居」人員社會保障與城市並軌不徹底;村改居社區土地和住房管理制度未完成轉軌;村改居社區股份制公司產權關係不明晰,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市場化改革轉制轉型困難——這些都是珠三角村改居留有的「尾巴」和「短板」。

對此,調研組在報告中建議,要以城市社區為發展定位,明確村改居社區綜合改革的目標任務,全面深化村改居綜合配套改革,統籌推進村改居社區「三舊」改造,建立一體化城市治理體制。

「村改居的社會治理,相較於一般城市社區,有其特殊性和複雜性。」臺盟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李廣曦認為,村民對現代社區治理還比較陌生,外來居民與本地人口需要更好地融合,公共服務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應堅持自治為基,加強村改居社區治理。

省委常委葉貞琴在聽取委員發言後表示,省政協召開的此次專題協商,對於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廣東省將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總定位總目標,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緊扣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城鄉融合發展等工作,科學謀劃村改居綜合配套改革,研究提出一批富有前瞻性、全局性、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推動綜合配套改革各項重點任務全面落地。

省政協主席王榮表示,村改居是個「老問題」,更需要以改革的精神階段性地推動它、突破它。省政協要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持續圍繞村改居綜合配套改革建言資政,宣傳黨委、政府政策主張,廣泛凝聚各方力量,齊心協力推動廣東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相關焦點

  • 謀劃2021年:聚焦履職新使命 幹出政協新樣
    一是始終堅持黨對政協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緊緊圍繞縣委的中心大局來謀劃和開展政協工作,堅持政協工作的重大事項和重要情況及時向縣委請示報告,重要會議、重要活動主動邀請縣委政府領導參加指導,切實把思想行動高度統一到縣委決策部署上來,努力做到縣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推進到哪裡,政協履職就跟進到哪裡。  二是切實發揮政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
  • 快遞「惡作劇」揭示最後一公裡問題
    道德是約束,道德是調節,如果連基本的職業道德都沒有,不管幹哪行都不會幹好;一個行業充斥著大量沒有職業道德的人,這個行業必然問題重重。一段時間以來,快遞行業發生了許多問題,尤其在「最後一公裡」上,出現了很多亂象。恐怕與這個行業快速發展,忽視職業道德培訓,有著很大關係。有人可能會說,職業道德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也不排除有一些「老鼠屎」,再怎麼教育都沒有用。
  • 廣東省汕頭市政協助推獅頭鵝特色產業發展
    讓地區品牌香飄全國——廣東省汕頭市政協助推獅頭鵝特色產業發展在潮汕,幾乎每條街道都有一家滷鵝店,而澄海獅頭鵝則是櫥窗裡當仁不讓的「主角」。伴隨著電商的興起、「鵝肉飯」的走紅,獅頭鵝也逐漸揚名全國。在今年汕頭市政協全會上,他領銜提交了《發展壯大獅頭鵝特色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提案。市政協將該提案列為2020年重點提案,並組織開展對口協商。借著提案辦理的東風,汕頭市利用省裡創建農業產業園區的契機,把獅頭鵝產業建設列入園區創建方向,目前澄海區已獲批准建設省、市級獅頭鵝產業園區各1個,並計劃以獅頭鵝產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加速推進一批獅頭鵝產業項目建設。
  • 廣東省吳川市政協領導一行蒞臨廣東雲股傳媒南沙總部參觀指導工作
    2020年11月2日上午10時廣東雲股傳媒南沙總部迎來了一批重要的客人,由廣東省吳川市政協領導親自帶隊,一行蒞臨南沙總部參觀指導工作,出席嘉賓分別是:廣東省吳川市政協黨組書記 車治中政協主席 廣東省吳川市政協黨組副書記李家敏政協副主席、廣東省吳川市政協林上如副主席、廣東省吳川市政協黨組成員、秘書長譚子毓辦公室主任、廣東省吳川市政協組織聯絡科梁春波副科長
  • 孟津白鶴鎮政協「有事好商量」聚焦黃河生態廊道建設
    孟津白鶴鎮政協「有事好商量」聚焦黃河生態廊道建設 為推動白鶴鎮黃河生態廊道項目的高質量建設和精細化管理,切實將民生實事抓實抓準,日前,孟津縣白鶴鎮「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活動圍繞黃河生態廊道建設與發展進行協商和徵求意見建議。
  • 順德政協月度協商座談會,聚焦順德港澳城建設
    12月2日下午,順德區政協開展主題為「對接村改頭號工程,推進順德港澳城建設」月度協商座談會。會議圍繞「村改」和「順德港澳城」兩方面內容,探討如何深度協同發展,進而為推動順德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 王豔霞:打通最後一公裡 助力實現「3億人上冰雪」目標
    (兩會訪談)王豔霞:打通最後一公裡 助力實現「3億人上冰雪」目標中新社北京5月21日電 (陳杭)「政協委員是榮譽,也是責任和擔當。」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副部長王豔霞關注冬奧會籌辦和冰雪運動普及,提案是「打通最後一公裡,切實推動冰雪運動普及」。王豔霞表示,她期待了解未來政協工作有哪些要求,為政協委員們下一步履職指明方向,又很關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關心國家將出臺哪些舉措,來提振經濟發展。
  • 修了七年 大浪南路卡在最後一公裡
    今日灰榜單位:大浪工務中心    暫得分5分    介入速度2分    處理進度1分    處理效果1分    南都評價1分    南都評價:三公裡多的路斷斷續續修了七年,開通了兩次仍未實現全線貫通,確實是一條「大浪難路」。最後一公裡為何如此難打通?
  • 政協委員聚焦「熱門話題」 建議實施「安徽腦計劃」
    過去的一年,微信朋友圈作為新興媒介著實火了一把,安徽政協委員們也利用這一科技潮流為參政議政再添「新助手」。他們不僅運用了新工具,還一如以往在百姓關注的熱門話題上積極建言獻策。  2016年全國「兩會」上,何宗文成為站上全國政協大會發言臺的首位地方政協委員,他當時的發言題目就是「做有溫度的政協委員」,講述他以政協委員、信訪評議員等身份,是如何用心幫助了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作為一位「有溫度」的委員打動了當時在場的所有人,迎來了熱烈的掌聲。
  • 即查即改!河北全力推進農村飲水問題排查整改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趙紅梅)近日,河北省水利廳、省紀委監委工作專班、駐省水利廳紀檢監察組分成3個組,對各市及雄安新區農村飲水問題排查整改情況進行督導調研,督促指導各地堅持問題導向,全面對照檢查,深刻剖析原因,採取有效措施,推進排查整改落實。
  • 政協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大會
    積極運用提案參政建言   圍繞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聚焦持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打造「5+1」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縣域經濟、文化旅遊、服務業發展和人民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撰寫高質量提案。
  • 春風化雨細無聲——雙峰縣政協開展「書香政協,你我同行」讀書活動...
    日前,一場以「弘揚紅色文化,打造雙峰紅色教育基地」為主題的委員線上線下融合閱讀分享會,在雙峰縣政協委員讀書室現場及政協雲線上讀書群同步舉辦。在現場,政協委員暢談如何做大雙峰的紅色文化;在線上,政協委員踴躍發言,紛紛「圍觀」、跟帖、點讚,掀起了讀書分享的熱潮。
  • 教授向人大政協建議
    中新網1月17日電 在日前舉行的廣東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的座談會上,華南師範大學副教授王紅博士向人大及政協提出建議,希望廣東省擴大義務教育免費的範圍,並逐步推行完全免費義務教育。  據信息時報報導,王紅說,廣東省自1994年提出了建設教育強省的目標,但目前義務教育的整體普及率雖處全國先列,但某些指標還是較落後,特別是與京滬蘇浙等地義務教育發展程度相比,廣東省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入學升學率都處在最後一位。廣東義務教育發展的地區差距很大,部分兒童失學輟學率偏高,尤其是農村特困家庭子女失學輟學問題仍很嚴重。
  • 政協委員分組討論政協常委會 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報告
    尚一網訊(記者 李白 周瑜 李張念)1月5日下午,參加政協常德市第七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的委員們分七大組討論了市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市政協提案工作報告,協商有關報告的決議,討論市政協2021年工作要點。市政協黨組書記、市政協主席提名人選朱水平等市政協領導分別下到各組與委員們一起協商討論。
  • 社區圖書館,打通全民閱讀「最後一公裡」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王煜宇在調研收集社情民意後,建議廣泛建立社區圖書館,大力推進全民閱讀。省市級公共圖書館囿於地域空間因素,覆蓋範圍、人群都受限制,悄然興起的社區圖書館由此走進公眾視野。社區圖書館究竟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其發展前景如何,又面臨哪些問題?日前,記者就此問題展開了調查採訪。
  • 政協襄陽市第十四屆五次會議開幕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結果,是全市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團結拼搏、克難奮進的結果,飽含著各級政協組織、廣大政協委員的智慧和汗水。過去一年中,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牢牢把握團結、民主兩大主題,主動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為全市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 湖北省政協議政性常委會議聚焦城市內湖保護
    11月8日至9日,湖北省政協召開議政性常委會議,圍繞「保護城市內湖,共建美麗家園」議題展開協商討論。「將湖泊保護納入全省『一元多層次』發展戰略……全面推行省、市、縣、鄉四級河湖長制責任體系……全省湖泊圍欄、圍網拆除任務已完成了95.04%……」在會議材料中,一份關於城市內湖保護情況的通報材料,為參會者提供知情明政權威信息的同時,印證著湖北的責任擔當。
  • 地方政協秘書長應練好履職真功夫
    秘書長是決策參與者,但不是最後決策者,是執行者,又是報告人,要明確職責定位,執行好請示報告制度,把握好「報」與「辦」的關係,重大事項先報後辦,職內事項先辦後報,重要情況及時報告,日常工作定期報告,繁雜瑣事多辦少報(或不報)。二是事為重。一事當前,堅持從事情本身的合法性、合理性出發,不論人的親疏,不分事的繁簡,不講錢的多少,不開口子、不搞變通,按原則辦、按規矩辦,一切以事業為重。三是委員為本。
  • 打通監督「最後一公裡」 保障業主幸福回家路
    公司紀委緊盯天津市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切實打通監督「最後一公裡」,全力保障業主幸福回家路。目前,公司5個項目均已配備項目監督員,開展履職盡責和能力素質提升培訓3次,適時組織「以考促改」過程考核2次,堅持報送疫情防控監督周報,有力激活了監督「神經末梢」。  積極推動「兩個解決」,形成項目監督「優勢」  明確「雙重身份」,解決「誰來監督」。
  • 深圳政協工作經驗固化為地方標準
    這樣一來,提案提得準不準、辦理得好不好一目了然,杜絕了提、辦雙方「認認真真走過場」的提案「空轉」現象,以及委員因缺乏量化評價指標難以拒絕「人情請託」導致的「被滿意」的問題。深圳市政協的這一實踐獲得全國政協的肯定,並寫進了《政協全國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於提高提案質量的意見》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