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帶孩子在小區裡散步,回來胳膊上、腿上就出現了紅疙瘩,孩子也痒痒地直叫喚。」8月6日,家住合肥市臨泉東路聖地亞閣小區的林女士致電本網熱線18096665668稱,連日來,不只是她的家人,小區很多業主的身上都莫名出現了紅腫、瘙癢等不適症狀。
7日,記者從該小區走訪調查發現,讓百名業主中招的「罪魁禍首」竟是在小區烏桕樹上生長繁衍了烏桕毒蛾。毒蛾身上有許多絨毛隨風而飄落到衣服和皮膚上,引起皮炎。目前,小區物業已組織綠化養護工作人員進行了三輪農藥噴灑工作,預計清除滅殺工作將在本周完成。
小區業主的胳膊上起了紅疙瘩
【怪事】
小區溜達幾圈回來全身多處紅腫
「我們一開始以為是個人皮膚過敏或者是夏季蚊蟲叮咬,結果大家在小區群裡一說,好多家都有這種情況。」8月7日,在位於省城臨泉東路的聖地雅閣小區,記者見到了業主林女士,經過一番診療,她胳膊上的紅疙瘩還能零星看到幾處,腿上的症狀已經不見。
林女士說,連日來,不少業主表示在小區溜達幾圈回來後,身上就起滿了紅包,而且又癢,在自家簡單塗抹藥膏但收效不大。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稱,高峰時,聖地雅閣小區有120多名業主出現了紅腫、瘙癢、腫包的不適症狀。
「我們現在都不敢帶孩子出去了,一出去孩子身上就叮的都是包,大人都受不了,更別說孩子了。」小區業主彭女士說,起初,有業主認為連日來的陰雨天氣導致大家起溼疹,但事實並非如此。「直到我和幾位寶媽看到小區樹幹上莫名聚集了一些蛾子,我們才開始懷疑大家的不適症狀是否與這些蛾子有關。」
【調查】
只有小區內部人員過敏專家鎖定毒蛾「內亂」
記者了解到,日前,合肥市疾控中心應急辦副主任趙科伕和同事在聖地雅閣好鄰居團隊成員的協助和陪同下,對小區內出現此症狀的業主和小區內蟲害樹木進行了調查,發現一個重要的事實證據。
「我們發現小區外面的居民都沒有此類症狀,都是小區內部的居民出現紅斑和瘙癢的情況。並且該小區男女老少各類人群都有此類症狀。」趙科伕說,經過走訪調查,他們發現居民們出現紅斑的部位都是在頸脖、胳膊、小腿等衣服覆蓋不到的地方,並且根據附近診所的回應這些症狀大多是近兩周才出現的,原因不明。
「在該小區有幾棵烏桕樹上密密麻麻地趴著很多毛毛蟲,而且這些樹幹上還有很多蟲卵。」隨著調查的深入,趙科伕確定了這一在烏桕樹上生長繁衍的蟲類的真實面目是烏桕毒蛾,毒蛾身上有許多絨毛隨風而飄落到衣服和皮膚上,引起皮炎,危及人體健康,它才是幕後的「罪魁禍首」。
原來是小區樹上的毒蛾在作妖
【進展】
物業組織三輪農藥噴灑消殺消毒蛾
專家揪出了「罪魁禍首」,小區的消殺工作順利開展。8月7日,聖地雅閣小區物業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專業人士的建議,連日來,物業方組織綠化養護人員,同時啟動聖地雅閣小區一期、二期的蟲害滅殺的工作,並且通過小區業主群、公眾號、宣傳欄,提醒小區業主在滅殺期間不要在室外晾曬衣物,儘量減少在小區內部走動,做好個人防護工作。「目前綠化養護工作人員已經進行了三輪農藥噴灑工作,預計清除滅殺工作本周末就會完成。」
安徽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林業高級工程師朋金和介紹,烏桕毒蛾在安徽境內分布廣泛,在華東、湖南、四川等地也都有分布。「目前危害的是第一代幼蟲,一般7月上旬開始出現(今年滁州市6月底就出現了),11月下旬第二代幼蟲出現。主要是第一代危害較重。」朋金和說。
談及烏桕毒蛾的習性,朋金和介紹,烏桕毒蛾又名烏桕毛蟲,烏桕毒蛾生長經過卵、幼蟲、成蛾、化繭四個時期,幼蟲時期危害較大,幼蟲在夏季高溫時期通常於上午9時候從樹冠遷移到樹幹的陰面織絲網隱伏,下午5時後又陸續群集樹上大量取食。
「烏桕毒蛾的體毛是有毒的,當毒蛾身體表面的毒毛隨風飄散時,會落到人的衣物和皮膚表面,引起紅腫、瘙癢、疼痛的症狀。」朋金和提醒市民注意防範,在遇到烏桕樹上的毛蟲時,儘量遠離,不要用手去觸摸。可及時向管護單位或綠化主管部門進行反映。
【延伸】
這些蟲子,也要遠離
除了烏桕毒蛾外,朋金和還談到了像黃刺蛾、美國白蛾這兩種會對居民日常生活產生影響的害蟲。
黃刺蛾:別名八角蟲、洋辣子。寄生於麻類、桑樹、茶樹、核桃等多種果林及藥用植物、花卉等。幼蟲時期背部長有毒刺,觸及皮膚極疼痛。黃刺蛾幼蟲食葉,低齡啃食葉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會將植物食成光稈。
美國白蛾:食性雜,繁殖量大,適應性強,傳播途徑廣,是危害嚴重的世界性檢疫害蟲。喜愛溫暖、潮溼的海洋性氣候,在春季雨水多的年份,危害特別嚴重。美國白蛾對惡劣環境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耐寒冷(能耐-16℃的低溫),耐高溫(能耐40℃的高溫),耐飢餓(在無食物情況下幼蟲能生存10 ~ 15d)。大爆發時不僅危害植物,也會爬進辦公場所、居民家中,影響居民正常生活。(記者 吳洋 實習生 趙璇 林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