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7 10:33
法國拉斯科巖畫
巖畫是指在洞穴、崖壁、巖面上鑿刻或彩繪類圖像的總稱,其產生晚於晚期智人的出現。到目前為止,歐洲、亞洲、美洲、大洋洲的70多個國家、150多個地區有巖畫遺址發現,但僅非洲和澳洲少數族群目前還存有巖畫製作的傳統。在歐洲,巖畫多塗繪於洞穴的巖壁或壁頂,故歐洲巖畫也稱為洞穴藝術,英文為「cave art」;美洲、非洲的巖畫多位於裸露的崖壁巖面上,英文名稱多用「rock art」;此外,巖畫還稱為:「rock carvings」「rock engravings」「rock inscriptions」。在中國,20世紀晚期的著作中偶見用「崖畫」「崖繪」「石刻」「巖石地畫」「巫畫」指稱巖畫。巖畫按照其表現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巖刻和巖繪兩種類型,巖刻是指用鑿刻方式製作的巖畫、巖繪是指用色彩進行塗繪製作的巖畫。
巖畫的發現始於1870年西班牙學者紹託拉在洞址發掘舊石器文化層時,他5歲女兒偶然的一瞥,看到洞穴巖壁上精美的野牛繪畫,紹託拉將其認定為舊石器時代的繪畫,直到20年後他的認定才得到學術界的承認;這處遺存就是著名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巖畫。
在中國,關於巖畫的最早記載可追溯至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中關於陰山動物圖形的描寫:「……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戰馬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在上世紀70年代內蒙地區巖畫調查中,蓋山林先生按圖索驥,根據《水經注》中酈道元對巖畫的著錄,在陰山地區發現了諸多巖畫。)而中國近代科學意義上的巖畫研究始於1915年黃仲琴對福建華安汰溪仙字潭巖畫進行調查並發表《汰溪古文》;至今,中國巖畫的調查研究已經有100年的歷史;目前我國共有1227處巖畫遺址,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
在西方,對於巖畫研究而言,每個時代的關注點都各有側重;20世紀初期,對於巖畫的研究主要關注其產生的動力問題,即藝術的起源問題:狩獵巫術、薩滿教、圖騰崇拜、交流、教育功能曾被廣泛討論。隨後,巖畫研究轉向與史前藝術或部落藝術之間的比較。到20世紀中期,藝術風格成為討論的主題,斷代問題引起了初步的關注,一些學者開始關注於巖畫的風格與年代之間的關係。目前在國際巖畫界最具影響力的兩位巖畫學家分別是義大利的埃馬努埃爾·阿納蒂和南非的路易斯·威廉士。
在歷史的長河中巖畫歷經滄桑、靜然矗立,本文分別選取了中國、印度、南非、法國具有代表性的巖畫為例,一起感受巖畫穿越時空的樸拙之美。
中國江蘇將軍崖巖畫
將軍崖巖畫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錦屏鎮桃花村的錦屏山上,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稱其為「東方天書」。
中國江蘇將軍崖巖畫(第一組)
將軍崖巖畫發現於1979年末,並於1981年發表了將軍崖巖畫的考古調查簡報,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軍崖巖畫共有5組圖像,第1組以人面像、禾苗為主;第2組以人面像、凹穴、太陽圖像為主;其中凹穴排列的順序類似銀河;第3組以人面像為主已斑駁不清;第4組以凹穴、方格紋為主,第4組的凹穴位於幾塊稱為「石社」的大石頭上,凹穴較大,又稱為杯狀穴;第5組位於山坡的頂端,以人面像為主,有少量的凹穴。自將軍崖巖畫發現以來,眾多學者從藝術史、民族學、考古學、人類學、古天文學等方面對其進行了考證。對將軍崖的解讀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祭祀祖先神;2.反映了土地崇拜和太陽崇拜;3.將軍崖為古觀象臺,凹穴巖畫是對星象的準確描繪;4.古代紋面習俗的體現;5.東夷族的歷史遺存,體現了東夷祖的文化信仰和社會生活等。「東方天書」將軍崖巖畫以其獨特的藝術和歷史文化價值,不僅在中國巖畫研究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在整個環北太平洋人面巖畫的研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印度查特普吉納什·納拉巖畫
查特普吉納什·納拉巖畫位於印度中央邦的Chambal山谷,溫迪亞山脈北部的高地,被譽為:「世界上最長的巖畫長廊」,於1977年被3名教師發現。
印度查特普吉納什·納拉巖畫
整個巖畫帶在湖水兩岸長12公裡的巖棚下,要躺在下方的巖石上,仰視才能看到那些驚心動魄的畫面。納拉的巖畫展現了一種從狩獵覓食的生活模式向馴養牲畜的生活模式過渡的畫面,納拉巖畫中的動物種類十分豐富,涉及:犀牛、印度藍牛、熊、豹、大象、猴子、烏龜和鱷魚等。在人物的描繪上,以男人為主,大多使用粗線條或平面塗繪。有的能看出著裝的樣式;在場景的描繪上以當地的生活圖景為主,此外,還有多種儀式、隊列和戰爭場景。納拉巖畫色彩以紅色為主,偶見黃色和白色。
如圖5是用紅色顏料繪製在巖棚上的瘤牛圖像,畫面生動形象,牛呈奔跑狀,瘤牛在印度巖畫中表徵著作畫的時代屬於農業經濟。在印度,關於平脊背牛的馴化可追溯到公元前9000年後半葉的恆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初期的納爾默達河河谷地區以及公元前6000年末期的巴尼亞斯-昌巴爾盆地地區。隨後出現了瘤牛,牛背上凸起的出現是距今2000多年前基因突變的結果。選擇性育種在培育瘤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引起了農業經濟的變革。與獵守和採集食物相比,自給自足的養牛經濟逐漸形成了一種穩定舒適的生活。農業經濟時期巖畫的畫面不再像狩獵採集時期的畫面,充滿緊張和驚心動魄,畫面的感覺趨於平和、歡快。
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脈巖畫
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脈巖畫反映了桑人的信仰,是桑人薩滿教精神世界的呈現。當地祖魯族的醫師和巫師至今仍然會在這一地區畫畫以獲得神聖的力量。
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脈巖畫
在南非桑人的認知體系遍及的區域,桑人的巖畫具有相似的特徵,幾乎所有的桑人族群都有一個名為「大舞」的重要儀式,這種舞蹈,通過出神獲得一種精神力量,他們用這種力量治病、狩獵、祈雨、平息社會矛盾激化。關於這種舞蹈的圖像在桑人的巖畫中十分流行,製作巖畫被認為是桑人宗教儀式過程中的一部分。如圖3,描繪了快要死去的大角羚羊和一個男人抓住它的尾巴;男人頭髮豎立,如同大角羚羊的毛髮,有大角羚羊一樣的腳,並模仿大角羚羊的的腿,雙腿交叉,大角羚羊和男人正在通向死亡。這個男人是薩滿教中進入出神的狀態的巫師,他正通過大角羚羊獲得力量離開這個現實世界通往精神世界。
法國肖維洞穴巖畫
肖維洞穴巖畫位於法國南部阿爾代什省的一個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藝術作品。肖維洞穴1994年被發現,2014年被評為世界遺產,法國考古學家讓·克勞茨對這一巖畫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據2016年用放射性碳元素對這一遺址進行的斷代,大部分圖像屬於距今30000至32000年的奧瑞納文化。其餘的部分為距今25000至27000年的格拉維特的時期。
法國肖維洞穴巖畫
在肖維洞穴巖畫中,發現了上百個動物圖形,13個不同種類的動物,肖維洞穴內不僅有在舊石器時代洞穴巖畫中常見的食草動物,例如:馬、牛、猛獁象等;還發現了不常見的食肉動物,如:獅子、豹、熊、鬣狗。所繪巖畫線面結合,線條流暢有力;動物結構準確,形態生動,很難想像如此精美的畫面出自數萬年前的先民之手。
巖畫作為早期人類對世界觀和自我的表達,狩獵和食物採集表徵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武器、工具及其他器物表徵出了當時人的技術能力,一些表現神話和信仰的圖像其背後根植於當時人的精神世界和對人、自然、超自然關係的認識。巖畫可以被用來理解象徵、宗教系統、性別關係、文化邊界、文化演變、藝術起源和信仰。巖畫的研究會使我們對人類歷史的構建、特定族群文化的認知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對巖畫的「閱讀」是我們探知史前文化方方面面的一個通道,生動古樸的畫面中承載著人類初期的歷史和記憶。
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巖畫
曼德拉山位於內蒙古阿拉善戈壁深處阿拉善右旗孟根蘇木(鄉)境內,距離蘇木所在地西南14公裡,面積約為東西3公裡、南北5公裡。曼德拉山地勢高峻,山脈周圍是戈壁與荒漠草原,由花崗巖、玄武巖構成的山體突兀於荒原之上,有史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曼德拉山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蒙古、鮮卑、匈奴、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先後在這裡居住和遊牧。
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巖畫
目前,在曼德拉山共發現了4234幅巖畫,其分布大多位於海拔1500米至1750米左右。曼德拉山巖畫的製作大約從舊石器時代晚期歷經新石器時代,又經歷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相當於我國中原地區商周—秦漢),我國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這裡都有巖畫製作的傳統。
在曼德拉山嚴酷的環境之中,有著數以千計的巖畫,展現著這裡曾經的信仰和社會生活。與陰山、賀蘭山不同,曼德拉山的巖畫並非刻在高高的崖壁上供人們膜拜,而是刻在山間散落的黑色石頭比較光潔的表面上(平面、立面均有),畫面多位於山脈的南面或西面,曼德拉山巖畫的製作方法以敲砸、垂直鑿刻為主,鑿刻的點有時也會落在畫面之外,畫面生動賦有強烈的生活氣息。曼德拉山巖畫主要表現了遊牧民族的射獵生活,畫面以各種動物、射獵為主,所涉及的動物有:馬、牛、山羊、驢、騾、駱駝、獵犬、虎、豹、狼、狐狸、大角鹿、盤羊、北山羊、龜及飛禽等。常見的場景有:狩獵、大型圍獵、列騎、徵戰、搏鬥、出行、放牧、男女交媾、宗教活動等。在曼德拉山巖畫中人物常常與具體的場景結合,單體的人物較少;在北方草原巖畫中常見的人面像,在曼德拉山也極少發現。
據美術報
1472265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