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做國際義工:時尚背後有多少坑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個暑假,利用假期報名參加各種國際義工項目的學生越來越多,其中絕大多數為在校大學生。他們通過向義工組織交納報名費,參加一至三周的短期項目,從事動物保護、志願教學、醫療服務等志願服務工作,項目地一般經濟欠發達地區,近至東南亞,遠到非洲。

  如今,「國際義工」已不再是個新鮮詞兒,與其稱其為「高尚」,不如說它已成為一種時尚。但這龐大市場的背後,卻面臨著相關機構資質不全,組織管理鬆散,安全隱患無法避免等問題。然而,這樣的風險並不能阻擋大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入坑」。

  「國際範兒+道德光環」 國際義工變身「進階式旅遊」

  「同學給我分享了一個公眾號,我就自己報名了。」

  來自西南民族大學的學生張蒙蒙為了豐富自己的暑假生活,萌生了參加跨國義工項目的想法。「放假之後,覺得待在家裡特別無聊,想找點事情做,正好同學給我分享了這個組織,我就上網查了相關資料,提交了申請。」

  整個申請過程就是按照組織方官網的步驟填好報名表,並在提交義工工作的教案之後,上交2100元的項目費,費用包括住宿費、早晚餐費、從營地往返項目地的交通費、校園/殘障中心/孤兒院捐款費用、接機費和管理費。來去的機票費、午餐費,保險費以及其他的遊玩費用都需要自理。

  這次義工之行,張蒙蒙來到了馬來西亞的馬六甲。7月16日到達營地後,一周的跨國義工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我們一共有16個人,有學生也有已經工作的人,管理老師很負責,大家關係都很好。這裡的居住環境挺好的,很乾淨。每天的工作內容也主要是教當地的小朋友編中國結、剪紙或者畫臉譜。一般是上午10點左右出發,到達學校附近吃完午飯後,下午1點或者兩點開始上課,一節課一般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上完課後,馬來西亞的負責人會帶著大家去景點玩。」

  談起這次義工之行的收穫,張蒙蒙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參加義工活動是一定程度上的旅行+支教,相對於純粹的旅遊來說更有意義。幾天下來,我和同行的小夥伴們關係特別好,也收穫了和孩子們的情誼,我給他們留下了我的微信,回國之後,他們依然會來找我聊天。」

  的確,不少年輕人已經厭煩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模式化旅行,國際義工這一新鮮形式正好迎合了大學生表達公益心愛心的需求。

  通過一篇標題為「世界很大,青春不長,不如去闖」的微信推文,在南京市某高校就讀大二的周揚初識了國際義工領域,並被各色項目撩動心弦。一番琢磨後,剛滿20歲的她也在這個暑假開啟了斯裡蘭卡的義工之行。

  「我理解的國際義工體驗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相比於傳統走馬觀花式的跟團遊,以義工的身份參與其中能夠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更深入地了解異國文化,更有助於開拓眼界。」周揚展示著手機裡斯裡蘭卡的照片說,國際義工之行既「高大上」,又能幫助他人,比單純旅遊更有意義。

  「高大上」的國際義工組織背後藏著不少「坑」

  如今,隨著國內高校學生對於國際義工旅行需求量的與日俱增,形形色色的國際義工組織也應運而生。單是以「國際義工」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便能彈出不下30個微信認證的國際義工組織公眾號。

  此外,各個國際義工組織紛紛打出「暑期義工旅行」「輕遊學」等概念,甚至直接推出類似「斐濟公路旅行」「澳洲三週遊學」「泰國戶外休閒」等脫離義工主題的純旅遊項目。

  市場龐大便難免良莠不齊、亂象叢生。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市面上的國際義工組織普遍存在著各種「坑」。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曾供職於某國際義工組織的業內人透露:「很多所謂國際義工組織都是低門檻,交錢就能參加,而且收費高,打著非營利組織的名號,收著一周少則幾千元、動輒上萬元的項目費,但是一般義工組織花在義工身上的費用絕不超過報名費的30%。此外,這些組織往往管理不規範,項目過程中隨意變更安排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心動的大學生們往往需要費很大力氣「說服父母」。

  「我在知乎和微博上看了許多參加過的大學生的文章分享,就覺得有安全保障」。張蒙蒙表示,「一開始爸爸媽媽很擔心,他們感覺不安全,懷疑這個項目的真實性。後來我把這個項目的公眾號和別人的參與經歷給他們看,才說服他們。」

  對於參加國際義工活動的安全問題,張蒙蒙表示:「一定要對自己所參加的項目有前期了解,找成熟一點的義工組織報名,多問問參加過的前輩,並且自己要買好安全險。到達了義工活動所在地後,要時刻向父母報備自己的位置,和同行的小夥伴們好好相處,互相照應。」

  事實上,感覺被義工組織「坑」了的學生不在少數。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行程安排和最初規劃不符、住宿條件差、亂收費等成了參與學生最常遇到的問題。

  在江蘇省某高校就讀公益慈善管理專業的大三學生周月這個暑假本著志願服務第一的心態參加國際義工活動,卻「被旅行」了一把。

  周月打算在暑期進行一次跨國的專業實踐,便報名參加了一位越南的特殊人群志願服務項目。但報名的組織告知她,進行該志願服務之前,必須先報為期一周的「文化體驗項目」,「太坑人了,就是天天帶著我們跑景點,和國內的跟團遊簡直一模一樣,這與我最初的義工計劃相去甚遠」。

  追求「公益光環」不是只有國際義工一種方式

  當「國際」和「公益」碰撞在一起,「國際義工行」這樣的模式既滿足了大學生們出去旅遊的心願,又能讓他們收穫各種高大上的經歷和光環,也讓自己向父母申請旅遊時多了不少難以反駁的理由。

  然而,出國做義工真的能達到學生期待的「高大上」的目的嗎?

  「我到底是為了支援別人還是在幫助自己?」國際義工活動的確可以為落後地區提供人力物力的幫助,但對於許多出國黨來說,其主要目的並非於此。

  眾所周知,歐美國家的志願服務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更將志願服務納入了學生的綜合考評體系。因此,義工經歷也成為大學生申請國外高校的一大加分項。不少「出國黨」將這一紙證書視為邁入國外名校的重要砝碼,不遠萬裡的義工之行只為在履歷上重重地寫上一筆「海外志願經歷」。

  呂蘇奇是一名留學美國的大二學生,暑假回國後她又匆匆趕往越南參加為期三周的義工項目。她坦言:「我未來計劃申請美國醫學院的碩士研究生,而海外志願醫療服務絕對是必不可少的經歷,否則自己根本沒有機會與他人競爭。」

  許多國際義工組織也恰恰抓住了學生的名校情結,著力宣傳志願者證書在申請學校或求職時的含金量,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但有留學機構負責人表示,志願經歷是加分項,但絕不是必備項、唯一項,有了證書就能進國外名校,則未免有些混淆視聽了。

  當回到項目本身,大學生們所從事的義工活動究竟能給當地帶來什麼樣的效果?

  周月告訴記者,成熟的義工大多具備教學、救護等專業技能,且必須經過報名、篩選、面試、培訓等流程才可開展志願活動。「但一些組織準入門檻過低、放水嚴重,使得義工們到了志願服務地點後往往感到很無力,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即使做了也有種幫倒忙的感覺。」

  對於大學生來說,目前國內熱門的一至三周短期義工項目,由於時間較短,讓他們來不及真正進入角色,因此無法給予當地太多的實際幫助。周月在國內從事過長期的志願工作,對此深有體會:「像孤兒院、特殊人群等應得到長期陪伴,義工的頻繁更替反而易造成這一群體安全感的缺失。」

  對於暑期居高不下的國際義工熱,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欣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學校有義務提醒學生確保自身安全,學生也需事先了解清楚。確保項目本身的安全性並獲得監護人同意。

  「學校不排斥學生利用暑假參與類似項目,但建議先在國內積攢志願服務經驗,出國才能達到更好的公益效果。」王欣表示,不少高校團委、學生工作相關部門都會定期組織志願者團隊,前往國內貧困地區開展志願服務工作,學生大可通過這一官方渠道實現義工夢想。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葉雨婷 實習生 沈曼怡 劉夢妮

相關焦點

  • 暑期學生國際義工項目調查
    這個暑假,利用假期報名參加各種國際義工項目的學生越來越多,其中絕大多數為在校大學生。他們通過向義工組織交納報名費,參加一至三周的短期項目,從事動物保護、志願教學、醫療服務等志願服務工作,項目地一般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近至東南亞,遠到非洲。  然而,在龐大市場的背後,卻存在著相關機構資質不全、組織管理鬆散、安全隱患無法排除等問題。
  • 95後女大學生邊做義工邊旅行
    如今,一種能同時滿足說走就走、成本較低、實現自我價值的旅行方式頗受年輕人追捧,它叫「義工旅行」。義工旅行,是指一邊做義工一邊旅行,在享受旅行的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與責任,比如完成某項義工活動、幫助某個群體等。可以簡單理解為「以工換宿」「以工換遊」。22歲的女大學生伊琳茜從2015年暑假便開始義工旅行,目前已走過重慶、威海、貴州、洛陽、鄭州、拉薩這6個城市,下一步準備去廣州。
  • 一邊做義工一邊去旅行 義工旅行受大學生追捧
    清明小長假即將來臨,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選擇出去踏青。而義工旅行,這個新興的概念,便在近年頗受大學生的歡迎。假期裡,你會選擇進行一次義工旅行嗎?大學生麗江打工換宿一個月打工換宿是以旅行者在入住的旅店做適量工作賺取免費住宿和三餐的一種旅行方式。
  • 大學生關於義工旅行,你需要知道這幾點。
    在我們大學生活中總有這麼一句話「要麼學好,要麼玩好」可是學習與玩真的能夠兩舉兼得嗎?我想有一個辦法可以讓我們既能學好有能玩好,就是我們在暑假與寒假的時候可以進行短暫的義工旅行。現在的我們大學生都希望能夠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可是有時想法是美好的卻奈何荷包尚滿。義工旅行對與喜歡旅行的朋友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哪什麼是義工旅行呢?義工旅行就是旅行者可通過勞動獲得免費食宿,當然有些義工旅行需要你出一定的錢然後給予提供免貴的食宿。
  • 大學生義工旅行,每個人所感知到的實在是千差萬別!| 義工日誌
    顯得生硬又陌生......太困難了,然後一個月裡的交流,我都有事直說事,完美地避免了稱呼對方.....(也是好笑)叄義工的日常 早上9點左右起床洗漱,下樓燒水喝茶,清洗茶杯,打掃茶室。(因為夜裡有酒有歌有友有書,一不小心笨笨哥他們就快活到凌晨一兩點,回房眯一會或者獨處思考會兒,四五點起來弄點夜宵吃,再心滿意足回房正式睡覺,這一覺睡個飽就到了大中午)上午時間短又比較天涼,我經常就挪個小椅子到院子裡陽光灑下來的地方坐下,聽聽音樂瞧瞧花兒,偶爾有人敲門或者前臺電話響起,清淨的空氣突然就變得生活氣。
  • 大學生為節省開支選「義工旅行」 各國是否盛行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國慶前,多地旅遊市場悄然漲價,吃、住、門票都價格不菲,因此一些大學生選擇「義工旅行」的方式旅遊,以為目的地旅社打義工,來換取免費吃住。但記者發現,免費遊的背後存在安全隱患、勞務欺詐等諸多問題,提供免費食宿的「詩與遠方」有時還真不能說走就走。
  • 我們為什麼做義工?
    公司中越來越多地聽到大家在討論去過哪裡的福利院,看過哪裡的養老院,幫助了哪裡的山區孩子……義工或者說志願者正在從陌生變得熟悉,從遙遠變得觸手可及、親身經歷。在做這期選題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剛剛過去的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而馬上就要到來的11月16日是國際寬容日,緊接著就是12月5日國際志願者日。
  • 用勞動換取食宿,女大學生「義工旅行」20天千元遊遍蘇州
    「義工旅行」是近年來盛行在年輕人群體,尤其是大學生中間的一種新型旅遊方式。每年寒暑假有很多大學生,背著行李,來到他鄉,用義務勞動換取免費食宿,從而節約花費完成一次旅遊。業內人士提醒,這種旅行方式看起來雖然不錯,但一定要做好「風險管控」。
  • 到印度洋島嶼上參加國際義工項目 華農學生在斯裡蘭卡給海龜洗澡
    圖為:義工大學生在斯裡蘭卡大海邊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樂毅實習生楊晨芷)海龜,一種常在動畫片裡出現的可愛海洋生物,近年來,卻因為日益嚴重的海洋汙染和大量捕撈,生存現狀堪憂,各地紛紛建起海龜保育中心。
  • 義工旅行 熱捧之餘的「冷」思考
    如今,一種能同時滿足說走就走、成本較低、實現自我價值的旅行方式頗受年輕人追捧,它叫「義工旅行」。    義工旅行,是指一邊做義工一邊旅行,在享受旅行的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與責任,比如完成某項義工活動、幫助某個群體等等。可以簡單理解為「以工換宿」「以工換遊」。
  • 公務員做義工意義重大
    10月20日《天府早報》消息,廣州市義工聯計劃從明年初起,逐步推廣公務員「社區假日義工」活動,組織全市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利用節假日休息時間,在所居住的社區參加各類公益活動,並建議各級組織、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等方面把當事人的義工經歷作為考查內容。
  • 香港「義工運動」20年 130萬義工:青年是中堅
    從最開始跟著駐校義工去「賣旗」,海邊撿垃圾,到年級再高一點,在香港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內做志願服務,十餘年間,他完成大學學業,進入社會工作,並繼續研究生學業深造,生活工作充實忙碌,而義工服務更已形成習慣。  在香港,類似的「伍文彬」還有很多。
  • 在鹹水沽這個社區,「有時間做義工,有困難找義工」
    //慈水園第三社區義工志願服務隊的故事//在津南區葛沽鎮慈水園第三社區,有一支義工志願服務隊。2019年6月,慈水園第三社區在充分借鑑世界各地的先進志願服務經驗的基礎上,整合社區各類志願服務資源,成立了慈水園第三社區義工志願服務隊,擁有成員130名,義工志願服務隊是由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共同組成的。
  • 港府力倡青年到內地做義工
    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網際網路上撰文,鼓勵香港年輕人向中國內地貧困地區提供較長期義工服務,香港政府會向參加者提供生活、交通津貼及醫療保險。  香港中通社報導,香港政府新聞處17日發布題為「為年輕人提供不一般的經歷」的文章。
  • 義工旅行不給工資包吃住 你也來試試
    每當有客人來詢問,她都能說個所以然,也會從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身上傾聽到許多有趣的故事。第三站:重慶解放碑7個外地人齊聚青旅 在旅途中完成歷練8月19日下午,解放碑新華路的一家青年旅社裡聚集了7位來自不同城市的義工旅行者,清一色的大學生。吧檯上,兩位義工在接單,沙發上一位義工正與客人閒聊……「我是8月3日到重慶義工旅行的,準備月底回家。
  • 大學生義工旅行靠譜嗎?那些關於我的親身體驗
    義工旅行要如何保證安全,義工在青旅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需要做些什麼?上一次發了那篇關於去青旅做義工的文章之後,小夥伴們紛紛表示特別羨慕,如果有機會也想要去嘗試一次,但是又怕不靠譜。定好大致範圍之後就是要找適合的青旅了,招募義工的青旅會在很多平臺上發布信息,公眾號、qq群、豆瓣、微博都會有。我是在微博上收集的信息,相對於其他平臺好處是可以直接聯繫到青旅老闆,還能對之前發布的內容做分析,一般來說青旅運營的微博肯定是跟該地的旅遊相關性很高,也會發一些客人住店好評之類的可以根據內容判斷是否可靠。
  • 留學志願者 香港當義工
    「我們是來自杭州的『義工』,歡迎您在4月的春天,來西子湖、來休博會做客。」昨天,杭州休博會志願者留學代表在香港經歷了一次街頭實訓:與香港大學生一起當義工,宣傳、推介杭州和休博會。「在杭州做了7年志願者,沒想到今天還能來香港實戰。」留學代表曹亮笑著說。  海洋公園是全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水族及主題公園之一,香港著名遊樂場所,周末人潮洶湧。
  • 趙縣孤兒院走出大學生 放棄優越工作回「家」當義工
    18歲,她考上河北師範大學,成了孤兒院第一位大學生,成為「爸爸媽媽」的驕傲。22歲,她即將與上海一家外資企業籤約時聽到孤兒院缺人手,她毅然放棄了優越的就業機會回到孤兒院。今年23歲的馬路軍,已經在孤兒院做了將近一年的義工。現在,她既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的姐姐,她說自己不後悔當初的決定,孤兒院永遠是她的家。
  • 做義工在香港是一項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
    香港義工隊伍龐大,根據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提供或參與義工服務的慈善機構共有2927間,登記義工多達127萬餘人,約佔全香港人口的1/5,全年共進行逾2400萬小時的義務工作。在香港社會,每5個人裡就有一個是義工,做義工儼然成為一項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
  • 香港人做義工:公益是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香港人在讀書期間都會被鼓勵去參與一些義工活動,諸如賣旗籌款、看望長者之類。久而久之,做公益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陽光天使義工團的發起人陳丹丹,也是這樣走上了義工服務的道路。 「2016年初義工團成立以來,我們親手製作傳統食品看望獨居老人,帶領低收入的家庭進行親子出遊,為殘障人士送去新春福袋。」回顧自己策劃安排的近20次公益服務,陳丹丹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