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暖花開時,很多熱愛旅行的人們已經收拾行囊準備出發。如今,一種能同時滿足說走就走、成本較低、實現自我價值的旅行方式頗受年輕人追捧,它叫「義工旅行」。
義工旅行,是指一邊做義工一邊旅行,在享受旅行的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與責任,比如完成某項義工活動、幫助某個群體等等。可以簡單理解為「以工換宿」「以工換遊」。
玩並助人的方式頗受追捧
「我認為旅行的意義不全是感受『物』,更重要的還是感受『人』,感受當地的人文和生活,義工旅行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入住的旅店做適量工作賺取免費住宿和三餐,利用空閒時間深度體驗當地的人文文化和生活。」北京某高校大學生小文對《慈善公益報》記者說,他同時也是一個「義工旅行社團」的發起人。
「當然現在也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報名,自己和旅店或者旅行社取得聯繫。國內像鳳凰古鎮、大理、麗江、成都這樣的地方是大學生的首選,因為風景足夠吸引人又有不同的人文文化,生活節奏慢。」他補充道。
謝媛剛剛研究生畢業,想通過旅行紀念自己的學生生涯結束,於是選擇去雲南大理。「我和店主大姐溝通好了才去的,每天的任務是上午教店主的兒子學兩個小時的英語和數學,然後幫店主打掃一下旅店,主要就是曬被單、清理房間。中午吃完飯後,下午的時間就是我自己安排了,可以美美地午休,也可以出去遊玩,除了遵守一些約定,只需和店主大姐說一聲就可以了。」
這種打工換宿形式的義工旅行,一般會要求義工在當地待上20天以上,謝媛就在大理待了一個月。她坦言「如果不是這種方式,我自己在這裡待這麼久會有不小的經濟負擔,心理上自然不會這麼放鬆。我特別喜歡傳統文化,也交到了白族和納西族、彝族的朋友,我會和她們同吃同遊,給她們講關於北京的故事,這種體驗短時間旅行是達不到的。」
當國際志願者,也是一些想開闊視野的大學生所熱衷的旅行方式。小文對記者說,也會有職業攝影師、企業高管、自由媒體人,他們的足跡遍布全球各個洲。有的在非洲給孩子們上課、教孩子們做遊戲和保護野生動物;有的在菲律賓清理海灘;有的在泰國照顧大象;有的在智利支教、幫助當地做公益項目研究等等。
平臺和監管有待完善
「只要有機會還會去的」這幾乎是所有參與過義工旅行的大學生們的回答。但隨著這種方式的興起,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
據介紹,小文就是經歷了多次「義工旅行」之後決定發起組織的。但他也坦言「現在義工旅行的平臺很多,但是總體來說國內對此認識不足,自身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有酒店管理從業人員向記者反映,這種方式很好,酒店也能夠吸引年輕勞動力,以緩解勞動力的短期不足,助力發展,但是也會有流動性大、不安全等顧慮。記者發現,確實存在有個別大學生通過「義工旅行」的方式盜取酒店營業款的案例。比如近期重慶就有一起,作案人以「義工旅行」的身份在酒店工作一個月左右,對酒店熟悉後,趁收銀員不在,將酒店的監控設備關閉,盜走了當天營業款3600餘元。
可以看出,當這個方式被大多數人選擇時,簡單的「信任」並不能作為雙方利益保障的唯一約束,如何規範和加強管理,從而保障酒店利益,是這個新興產業值得思考的問題。
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尹忠海教授表示,「義工旅行反映了豐裕社會的自我意識、參與意識的覺醒。對於年輕人而言,義工旅行本質上是一種低成本的、近距離地了解多元文化的途徑。因此,對於高校而言,要儘可能在不否定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參與意識,以及探究多元文化的強大驅動力的基礎上,加強指導。」
他認為,相關指導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強調組織義工旅行的平臺的規範性、合法性;要指導學生了解旅行目的地的風俗人情,防止因文化衝突產生的意外事件;要求學生尊重旅行目的地的法律法規;同時要強化學生外出旅行時的安全意識;充分利用新的交通通信技術,確保聯繫渠道暢通;並且加強危機應對技巧的教育,如果屬於國際義工旅行,則應指導學生能確保與我國駐外使領館溝通渠道暢通。
記者 權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