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做義工:公益是生活的一部分

2020-12-01 人民網

陳丹丹和天使義工團的成員前往看望獨居老人。

2017年初,義工聯盟舉行傑出義工嘉許禮,向社會展現義工風採。

十港元可以在香港幹什麼?買上一瓶礦泉水,或者搭乘一趟不過海的短程地鐵。在物價高昂的香港,小小的十元顯得用處有限。然而,這些毫不起眼的十元錢,或許是很多香港人首次在街頭「買旗」、參與慈善的金額。我手交予你手,我心映照你心,一筆一筆積水成淵,凝聚成香港這座城市的慈善精神。

在香港,全家大小換上義工制服,在繁華鬧市賣旗籌款,或走街串巷慰問老弱,是再尋常不過的活動。這座700萬人口的城市裡,活躍著超過127萬的註冊義工,每年提供超過2400萬小時的公益服務。樂於慈善的香港市民匯聚自己的舉手之勞,將最樸素的「助人為樂」打造這座城市最溫暖動人的社會理念。

全城慈善 公益理念從「小」開始

「其實在香港,參與公益的意識正是從小處、從小時候開始培養的。很多香港人在讀書期間都會被鼓勵去參與一些義工活動,諸如賣旗籌款、看望長者之類。久而久之,做公益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陽光天使義工團的發起人陳丹丹,也是這樣走上了義工服務的道路。

「2016年初義工團成立以來,我們親手製作傳統食品看望獨居老人,帶領低收入的家庭進行親子出遊,為殘障人士送去新春福袋。」回顧自己策劃安排的近20次公益服務,陳丹丹感觸良多。「在我們義工團裡,最小的義工只有7歲。服務過程中,他從貪玩到逐漸開始獨立思考獨居老人的問題,成長迅速。公益活動讓我和義工朋友了解到更多社會問題,學會珍惜現有的一切,也知道如何去關愛別人。」

像天使義工團一樣的義工團體還有很多。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提供或參與義工服務的慈善機構共有2927家,從街頭捐款到定期助學、助老、助環保,還有諸如「渣打馬拉松」等充滿慈善元素的體育活動,覆蓋幾乎所有有需要的群體。正是這些形式豐富的公益活動,向社會傳遞著「為善最樂,不甘後人」的精神,讓不同年齡的港人都能夠在「舉手之勞」中感受關懷信任、互相扶持的快樂,充分激發了潛藏在民間的活力,在香港形成「全民慈善」的風尚。

從垂髫之年接觸公益活動,很多香港人一做義工就是一生。80多歲的香港新界義工團義工劉焯榮,過去50多年間紮根香港大澳,穿梭在漁島上的大街小巷,訪貧問苦,教青年人知識,送物資到偏遠鄉村,為當地村民寫春聯和書信,不分晝夜陪同生病的村民前往香港島就醫,為治水浸過家門而不入……老人家感嘆:「我經常記住魯迅先生一句話,『人只會死,不會老』,所以我不認為自己老了,而是會繼續做我適合的義工工作。」

助人如助己 做義工也能「名利雙收」

慈善公益風靡香港,並非一蹴而就;學校的教育,社會的重視都推動著港人做公益的熱情。無論是入學面試抑或求職就業,有著義工經歷的候選人總被格外看重,就連「香港小姐」的評比,都會把在公益慈善方面的貢獻作為一項重要考察內容。正是這樣將公益慈善理念與日常生活相連,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才能在香港蔓延出一片愛的原野。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政策的引導同樣必不可少。香港《稅務條例》規定,民眾捐錢給認可的慈善機構和信託團體可以免稅,最少只需捐滿100港元善款,多捐則多免。市民如果將不動產、遺產贈送做慈善用途,也不需要交納不動產轉移的印花稅,更能豁免部分遺產稅。凡此種種,讓香港人感受到社會對於公益事業的高度支持,也開始深信「施與受都是福」的公益精神。

「義工對香港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團體。他們散播愛、宣揚互助互愛的精神,同時也造就了很多感動人心的故事。香港義工聯盟就是把義工團結在一起的平臺,通過交流培訓 提高義工的能力素質和服務態度,同時向社會展現香港義工的風採,傳遞用『生命影響生命』的理念。」香港義工聯盟主席譚錦球表示。

在香港,「慈善不是富人專利」的觀念深入人心。據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2016年底的數據,香港社會每5個人裡就有1名註冊義工,做義工已經成為一項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面對如此高普及度的義工活動,如何讓公益活動取得最佳效果,怎樣有效地管理義工隊伍?香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以義工登記制度,讓公益團體依據服務時段安排合適的義工參與活動;監督公益款項使用情況,不讓愛心成為一筆「糊塗帳」。而諸如香港義工聯盟這樣的社會團體,就成了「義工的大本營」,不僅助推公益活動的凝聚力,也幫助義工實現自我成長,促進香港公益事業良性發展。

「香港義工聯盟成立的第一年,我們就組織了127場義工培訓活動。通過培訓,不僅讓義工得到成長,也幫助一批義工領袖脫穎而出,學會如何在複雜的公益活動中保持應變和統籌,妥善處理各項突如其來的危機。」譚錦球介紹。

自2014年成立以來,香港義工聯盟已經連續三屆舉辦「傑出義工嘉許禮」,數千名默默奉獻的義工站在鎂光燈下,向市民講述他們參與公益的故事,展示著香港義工們的多彩風貌。「香港是一個複雜的地方,既是國際金融中心、旅遊城市,也是自由貿易港。在這樣一個富足多彩的地方,推出義工嘉許禮,正是為了強化市民身邊的正能量,用義工包容、熱誠的心溫暖遭受冰冷現實的受助者;也讓更多人看到義工們無私有愛的精神,將『施與受都是福』的傳統延續下去。」譚錦球說,「截止目前,我們已經擁有了39個團體會員,690支義工隊伍,團結著7萬名義工,共同推進公益慈善事業的合作發展。」

走出香港 公益精神滲透到祖國大地

如今,香港人的公益精神早已走出城市的界限,滲入祖國大地。內地數百所學校內高聳的「邵逸夫樓」,邊遠山區的港資希望小學,汶川災後援建的100多億港元……見證著香港和內地省市胼手胝足的兄弟情誼,更讓內地人民看到香港同胞集腋成裘的公益精神。

1997年開始運行的「健康快車」就是香港公益精神走進內地的最好寫照。作為香港回歸時特區回贈給內地的禮物,健康快車從1997年7月1日開始運行,利用內地廣闊的鐵路網,通過在火車車廂內搭建簡易眼科醫院,深入邊遠地區免費醫治群眾的眼科疾病。20年間,先後開通的四列「健康快車」已經走進了過百個服務地區,讓19萬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成為中國唯一一個行走在鐵軌上、沒有固定註冊地也無需掛號的免費眼科醫院。

「快車首批運行費用正是來自香港的慈善捐款」,「健康快車」發起人方黃吉雯回憶起當年籌款的情形依然很激動,「一千萬的善款在香港各界努力下迅速籌齊,讓健康快車有了起步的資金。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兩地慈善力量的持續支持,如今這個項目已經不僅只是進行白內障治療,更把眼科醫療的技術設備傳播到內地,留下了一個個『不會走』的眼科醫院。」

事實上,不單單是「健康快車」項目,香港的義工們早在30年前就開始進入內地開展資助和服務活動,為內地公益慈善事業提供大量支持資金與資源。多年來,在內地接收的境外捐贈尤其是現金捐贈中,來自香港的捐贈佔比都是所有國家與地區中最高的。

「我很高興地看到,我們帶去內地的不僅是醫療技術,更改變了內地公益慈善的理念。」方黃吉雯說,「剛開始在內地做慈善的時候,居民常常覺得社會需求應該由政府負責解決。隨著項目的推展,大家開始意識到,不是所有問題都只能由政府去解決,個人和機構也應該參與進來。2016年,國家出臺了《慈善法》,相信內地的公益事業也能和香港一樣發展得越來越好。」

在香港,公益精神流淌在生活裡,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這座城市全年不歇、花樣百出的慈善活動,目標精確地吸引不同人群參與其中,做義工,行善事,即便是孩子和老人,也有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公益」。在各義工組織和團體的合力下,港人每一份細小的熱心都被妥善保存匯聚,積小善而成大愛,溫暖著維港兩岸,也滋潤了華夏河山。

(責編:劉潔妍、楊牧)

相關焦點

  • 做義工成香港人生活組成部分
    做義工成香港人生活組成部分     本報訊記者廉丹報導:在香港,做義工已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 做義工在香港是一項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
    由香港各界熱心人士捐資成立的團體——香港義工聯盟日前宣布,正式成立「香港義工基金」,以推動及促進香港的慈善公益事業。這是繼2014年香港義工聯盟(由24個香港義工團體成員組成)成立之後,香港義工事業發展歷程中又一個重要的節點。
  • 香港:政府與義工
    政府對於公益事業的大量投入以及香港各階層組成的龐大義工隊伍構成了香港基金會生存環境的顯著特徵,而在這裡面,一種公益與社會責任的價值觀格外醒目政府支持是香港基金會很重要的一個成功因素。國際聯合勸募協會亞洲副總裁陳達文先生作過一個統計:香港特區政府一年給大約170個社會福利性組織的經費總額是70億港幣,佔香港整個預算的3%。對非政府組織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經濟來源。
  • 每6人就有1名義工 「行義」已融入港人生活
    他們,可能是中環寫字樓中的大律師,也可能是年入百萬的投行精英,還可能是大學教授,或者計程車的司機……作為志願服務走在亞洲前列的國際化大都市,香港公益的蔚然成風,離不開義工、義工組織和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近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特派記者到香港,直擊香港人的「行義生活」、專訪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對話香港社會福利署和專家學者,學習創建志願服務體系的香港經驗。
  • 香港義工20年:用最大的善意守望互助
    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正式開展「義工運動」,並成立了推廣義工服務督導委員會,目的是通過鼓勵市民參與各種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建立一個互助互愛、活力充沛的城市。20年過去,做義工已成為很多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義工運動」成效顯著。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義工運動20周年專頁。
  • 香港「義工運動」20年 130萬義工:青年是中堅
    從最開始跟著駐校義工去「賣旗」,海邊撿垃圾,到年級再高一點,在香港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內做志願服務,十餘年間,他完成大學學業,進入社會工作,並繼續研究生學業深造,生活工作充實忙碌,而義工服務更已形成習慣。  在香港,類似的「伍文彬」還有很多。
  • 專訪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鍾媛梵:每6人就有1個義工 「行義...
    為何香港的志願服務得以走在全亞洲前列?它有著怎樣的成長故事?10月28日,在位於香港灣仔軒尼詩道6樓的辦公室中,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鍾媛梵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在兩個多小時的對話中,她詳細闡述了「行義生活」的香港意義。「我們的使命,是要讓義工出現在每一天的生活裡,讓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既能幫助別人,又能實現自我價值。如果人人都是義工,社會才能更加美好。」
  • 情滿香江丨招商局香港義工服務意向調研
    每年為社會提供超2400萬小時的公益服務做義工已經成為一項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凝聚成「全民慈善」的風尚與活力招商局集團倡導「人人公益」的理念鼓勵企業員工深入了解社會公益更支持員工發揮個人特長參與義工服務積極回饋社會
  • 義工高松傑:清潔香港的人
    新華社香港8月23日電題:義工高松傑:清潔香港的人新華社記者郜婕 朱玉義工高松傑人稱「高Sir」,在香港頗有名氣。用他自己的話說,「上街個個都認識我,尤其是對方的人」。所謂「對方的人」,通常通過社交軟體各「起底群」認識高松傑。「修例風波」以來,僅在即時通信軟體「電報」裡就活躍著二十來個這樣的群,每個群平均有六七萬成員。
  • 香港義工登記人數達128萬 每6人就有1個是義工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2月3日出席2017國際義工日嘉許禮時指出,香港的登記義工人數持續上升,截至今年10月,人數達128萬人,即香港約730萬人口裡,每6個就有1個是義工,這個數字令人十分鼓舞。
  • 內地誌願者與香港義工制度的比較分析
    香港義工活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特別是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推行一項全港性義工運動以來,香港義工運動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對促進香港社會的文明、和諧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內地誌願者與香港義工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但突出的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社會各界參與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存在差距。
  • 義工精神已植根香港社會 香港義工人數逾46萬
    新華網香港12月4日電(記者蘇曉)國際義工日前夕,香港特區4日舉行「2004年義工嘉許典禮」,表彰義工對社會的貢獻。共有200人獲得長期服務獎,其中有的獲獎者從事義工服務長達50年;另外,香港童軍總會、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和國泰航空等機構獲得最高服務時數獎。
  • 香港專業人士洪為民:做義工 實現價值
    人民網香港4月19日電 (記者曹海揚、李海元)香港菁英會榮譽主席,香港網際網路專業協會會長洪為民日前做客人民網香港直播間。暢談自己在香港打拼的經歷。洪為民在訪談中說,做義工讓他學會在沒有金錢誘因的情況下,鼓勵大家一起做事,讓參加志願團體的人,透過義工活動,實現自己的價值。
  • 香港已有121萬人登記做義工 平均每6人就有1人
    原標題:香港已有121萬人登記做義工 平均每6人就有1人  香港已有121萬人登記做義工,即每平均6人中就有一人。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9日介紹,截至2014年6月,全香港已有2570個不同性質的團體、共超過121萬人登記成為義工,他們去年為香港社會提供了超過2250萬小時的無償服務,為有需要的社群帶來希望和溫暖。
  • 美國義工 香港義工/小 冰
    不做義工的學生很難考上大學,更難進名校,醫學院的招生條件之一,是考生在醫院做過幾千個小時的義工,以此證明考生對病人的愛心和耐心,以及對醫學事業的熱愛。  在洛杉磯漢廷頓莊園諮詢臺,華人義工施先生說:「這裡是民間機構,一千多名職員,大多數是義工,當中不乏年輕人,有的做了一二十年了。」
  • 香港義工聯盟:派萬名義工協助內地支援隊在港進行核酸檢測
    新華社香港8月5日電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此前連續多日新增確診個案破百,多宗個案源頭不明,醫療系統不堪重負。為幫助香港控制疫情,香港義工聯盟5日表示,願派出萬名義工協助內地支援隊,在全港各區服務基層市民和弱勢群體。
  • TVB小生黎諾懿做義工送溫暖 贈睡袋口罩等物資給無家者
    南方一直都沒有正式入冬,尤其是廣東、香港等地區更一直都是夏天,不過近日終於是入冬成功。對於很多身在南方的網友來說還是比較高興的,不過也有一些人就因為正式入冬過得非常辛苦。日前TVB小生黎諾懿就與好友一起做義工送溫暖,贈睡袋口罩等物資給無家者。
  • 留學志願者 香港當義工
    「我們是來自杭州的『義工』,歡迎您在4月的春天,來西子湖、來休博會做客。」昨天,杭州休博會志願者留學代表在香港經歷了一次街頭實訓:與香港大學生一起當義工,宣傳、推介杭州和休博會。「在杭州做了7年志願者,沒想到今天還能來香港實戰。」留學代表曹亮笑著說。  海洋公園是全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水族及主題公園之一,香港著名遊樂場所,周末人潮洶湧。
  • 香港女子1年做591小時義工 稱「施比受更有福」
    香港女子1年做591小時義工 稱「施比受更有福」 2012年11月05日17: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做窩頭、搬竹子 香港「星級義工」都江堰照顧大熊貓
    信息 做窩頭、搬竹子 香港「星級義工」都江堰照顧大熊貓 香港《大公報》記者向芸攝   中新網7月1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星級義工」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都江堰熊貓基地的體驗活動15日結束,近30名香港青年跟隨指導老師,感受了大熊貓保育工作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