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人就有1名義工 「行義」已融入港人生活

2020-12-01 四川在線

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鍾媛梵。

 

開欄語

向善向上讓志願服務蔚然成風

「開展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標誌,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0月10日,四川省召開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會議提出要研究建立志願服務常態化機制,還要採取有效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讓志願服務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尊崇,促使志願服務蔚然成風,帶動形成向善向上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

所有的善意,都是一顆有望成長為參天大樹的種子。在四川,志願服務就是這樣一顆種子,它正在市民心中生根、發芽。目前,我省有註冊志願者數百萬人,他們在應急救援、抗震救災、扶貧救困等重大任務和重大活動中積極作為。

近日,四川多個部門聯合發文,對大學生進社區開展志願工作進行了整體部署,要在四川開展「青春志願·愛在社區」大學生志願服務社區行動。

目光投射到1800餘公裡之外的香港,義工無處不在。他們,可能是中環寫字樓中的大律師,也可能是年入百萬的投行精英,還可能是大學教授,或者計程車的司機……

作為志願服務走在亞洲前列的國際化大都市,香港公益的蔚然成風,離不開義工、義工組織和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

近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特派記者到香港,直擊香港人的「行義生活」、專訪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對話香港社會福利署和專家學者,學習創建志願服務體系的香港經驗。我們記錄過去、聆聽未來,企圖尋找出一個可供四川發展志願服務的樣本,為四川建立志願服務常態化機制,帶動形成向善向上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提供一份參考。

從今天開始,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推出系列報導,為您講述川港兩地誌願服務的好故事,尋找兩地誌願服務互助發展好聲音。  在香港這座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裡,義工無處不在。他們可能是坐在中環寫字樓中的大律師,是年入百萬的投行精英,是站在講臺上的大學教授,也可能是開著計程車的司機,是茶餐廳中負責點餐的靚女,是打掃街道的環衛工人,甚至是坐在教室裡的初中學生。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已在香港社會福利署登記的「義工運動」參與機構達3247個,登記的義工人數超過130萬名。他們,在去年為社會提供超過2618萬小時的義工服務。也就是說,每6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是登記在冊的義工。如果說香港的社會服務體系如同一棵參天大樹,那這些義工就好比樹木底部極其發達的根莖,為香港的穩定繁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為何香港的志願服務得以走在全亞洲前列?近百年構建的香港志願服務體系有著怎樣的成長故事?10月28日,在位於香港灣仔軒尼詩道6樓的辦公室中,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鍾媛梵接受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在兩個多小時的對話中,她詳細闡述了「行義生活」的香港意義。「我們的使命,是要讓義工出現在每一天的生活裡,讓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既能幫助別人,又能實現自我價值。如果人人都是義工,社會才能更加美好。」

「行義生活」的香港意義

「我們的使命,是要讓義工出現在每一天的生活裡,讓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既能幫助別人,又能實現自我價值。如果人人都是義工,社會才能更加美好。」

「香港義工」的自我定義

「自願、無償、不求回報,為幫助他人,為社會其他人的利益,做出有益行動。」

行義生活

在港登記義工總數超130萬名 學生及青年佔比過半

接受記者採訪的前一天,鍾媛梵剛從貴州畢節回來。這是她第九次組織香港傑出義工去內地扶貧。「義工們都贊同施比受更重要,所以願意無條件付出。」鍾媛梵是註冊社工,大學畢業後就進入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一晃三十多年,如今,作為香港社會服務體系中的中流砥柱,她算是香港志願服務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

鍾媛梵說,現在正是香港義務服務發展的黃金時代,很多香港人知道了義工的價值和意義。她告訴記者,從2000年開始,香港的志願服務駛入快車道,歸結原因有4個方面。「首先,人們對生活的追求開始轉變,從物質過渡到了精神。其次,市民開始注重公民意識,願意向身邊的人提供幫助。此外,政府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強,志願機構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維持運營。同時,企業也加入進來,開始承擔起社會責任。」

早在2001年,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做過調查。那年,每100個香港人中,僅有22個人做過志願服務,平均一年服務34個小時。而在2009年時,每100個香港人中,做過義工的人數上升至36人,年服務小時也提高到87小時。據香港社會福利署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已在香港社會福利署登記的義工人數超過130萬名。他們在去年為社會提供超過2618萬小時的義工服務。其中,14至35歲的學生及青年登記義工人數已超過65萬人,佔全港總義工人數的一半以上。

「以前是找不到人來做義工,現在是好多義工爭取一個服務崗位。」鍾媛梵介紹,香港社會福利署所提供的數據還僅是登記在冊的義工,還有很多香港人做了志願服務卻沒有登記。「比如平時大家在生活中一次讓座、一次撿拾廢紙、一次攙扶老人,這都是廣義的志願服務。」

目前,香港註冊在案的志願社團、機構有3247個。它們為志願者提供160多種義工崗位,分布在安老服務、兒童及青年服務、社區服務、家庭及幼兒服務、康復服務、醫療及健康、環境保護等領域。在每個類別中,還有專業社工對志願者進行指導。

行義變局

而今聚焦社區社會建設 義工也要變得多元和專業化

如今,志願服務在香港已經蔚然成風,義工機構也從招不到人做義工,轉變為如何創新更多崗位滿足義工來。

「這是目前香港多數義工機構的煩惱。」以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為例,鍾媛梵舉了這樣一個例子。2000年,義工局正式從香港社會福利署剝離出來,成為民政事務總署下的非贏利慈善機構。經費主要來自特別行政區政府、公益基金和社會各界捐助。「以前我們是以關愛弱勢群體為主,現在則是聚焦社區社會建設。」她告訴記者,眼下他們除了安排義工進行志願服務外,也在轉型,開始關注起義工的個人職業發展起來,「人家來當義工,也希望能學到東西。」

記者在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提供的2016-2017服務年報中發現,僅這一年,該機構吸納義工89447人,義工參與服務的總人數為86037人,義工服務總小時數超過35萬小時。面對如此高普及度的義工活動,如何讓公益活動取得最佳效果,怎樣有效地管理義工隊伍?

鍾媛梵直言,香港已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義工登記制度。不論年齡長幼,都可以向不同的公益機構進行申請,登記加入義工隊伍。社會福利署在香港11個區都成立了分區辦事處,市民可撥打辦事處電話直接報名或在網上填寫信息報名,辦事處將根據報名表上填寫的服務時間段與特長為其安排義工活動。

除了管理,如何才能讓義工變得更專業,也是香港義工機構的一大命題。「香港義務工作的發展逐漸邁向創新、多元化及專業化,義工要想變得專業化,就一定要培訓。」鍾媛梵告訴記者,在義務工作發展局,其轄下各義工團體內會不定期按需組織各類專業化的義工隊伍培訓,除了理念培訓、技能培訓外,還包括工作管理培訓,培訓內容既有文化藝術指導、體育活動,又有清潔及維修、幼兒照顧服務等,通過學分制學習模式和系統培訓課程,再經實踐成為優質義工。

在香港義工究竟是什麼?摸索了30餘年,鍾媛梵有了自己的答案:「自願、無償、不求回報,為幫助他人,為社會其他人的利益,做出有益行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殷航杜江茜李強香港攝影報導

香港經驗談

政府增強購買服務

讓機構有空間發揮

數據顯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近年年均稅收約4000億港幣,其中800多億港幣用於社會福利服務。此外,還有130多億港幣用在政府購買服務上,購買了160餘個社會服務機構承辦服務,既解決了社會團體的正常運作和管理,又能讓其穩定吸納義工,進行定期的活動和培訓。作為一個社會服務體系完善的國際化都市,香港對於地處西部的四川來說,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購買義工機構服務後,如何去考核呢?

鍾媛梵:

機構會和政府籤署協議,協議中明確規定了參與義工的數量、小時數、項目發展期望等很多指標。每個季度,政府會有人來檢查,我們也會提交短、中期報告。政府每年會根據報告再來做系統評估。

運營成本解決了,那機構應該做些什麼?

鍾媛梵:

香港的社工機構競爭壓力很大,需要不停創新想項目、做培訓,以吸引更多志願者。因為志願者數量和服務小時數,直接影響下個服務年的經費。

在義工發展上,你覺得香港有哪些比較好的理念呢?

鍾媛梵:

比如,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地位,讓他們受到尊重。如果沒有這些人和機構,社會會變得不一樣。給義工多些尊重,他們會更盡心服務。這是個良性循環。

在社會志願服務的發展上,政府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鍾媛梵:

政府也可以增強購買服務的資金提供,讓志願服務機構有空間去發揮,他們最了解社會和市民的需要。同時,機構也需要創新,提升對義工的培訓和管理水平。此外,要更加重視專業人才,留住專業的義工。

如何激勵更多人來從事社會志願服務呢?

鍾媛梵:

香港十分重視對義工的激勵措施。如香港《稅務條例》規定,民眾捐100港元以上給慈善機構和信託團體可以免稅,多捐則多免。青年人如果參加滿8個小時的義工工作,就可得到一張迪士尼門票。

相關焦點

  • 專訪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鍾媛梵:每6人就有1個義工 「行義...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已在香港社會福利署登記的「義工運動」參與機構達3247個,登記的義工人數超過130萬名。他們在去年為社會提供超過2618萬小時的義工服務。也就是說,每6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是登記在冊的義工。如果說香港的社會服務體系如同一顆參天大樹,那這些義工就好比樹木底部極其發達的根莖,為香港的穩定繁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 做義工在香港是一項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
    香港義工隊伍龐大,根據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提供或參與義工服務的慈善機構共有2927間,登記義工多達127萬餘人,約佔全香港人口的1/5,全年共進行逾2400萬小時的義務工作。在香港社會,每5個人裡就有一個是義工,做義工儼然成為一項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
  • 做義工成香港人生活組成部分
    做義工成香港人生活組成部分     本報訊記者廉丹報導:在香港,做義工已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 香港人做義工:公益是生活的一部分
    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提供或參與義工服務的慈善機構共有2927家,從街頭捐款到定期助學、助老、助環保,還有諸如「渣打馬拉松」等充滿慈善元素的體育活動,覆蓋幾乎所有有需要的群體。正是這些形式豐富的公益活動,向社會傳遞著「為善最樂,不甘後人」的精神,讓不同年齡的港人都能夠在「舉手之勞」中感受關懷信任、互相扶持的快樂,充分激發了潛藏在民間的活力,在香港形成「全民慈善」的風尚。
  • 香港義工20年:用最大的善意守望互助
    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正式開展「義工運動」,並成立了推廣義工服務督導委員會,目的是通過鼓勵市民參與各種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建立一個互助互愛、活力充沛的城市。20年過去,做義工已成為很多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義工運動」成效顯著。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義工運動20周年專頁。
  • 香港已有121萬人登記做義工 平均每6人就有1人
    原標題:香港已有121萬人登記做義工 平均每6人就有1人  香港已有121萬人登記做義工,即每平均6人中就有一人。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9日介紹,截至2014年6月,全香港已有2570個不同性質的團體、共超過121萬人登記成為義工,他們去年為香港社會提供了超過2250萬小時的無償服務,為有需要的社群帶來希望和溫暖。
  • 香港義工登記人數達128萬 每6人就有1個是義工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2月3日出席2017國際義工日嘉許禮時指出,香港的登記義工人數持續上升,截至今年10月,人數達128萬人,即香港約730萬人口裡,每6個就有1個是義工,這個數字令人十分鼓舞。
  • 香港義工人數9年內增加六成
    來源:人民網 2010年05月06日15:46   人民網香港5月6日電 (記者 黃拯)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最新調查發現,香港義工參與率已由2001年的22.4%增至去年的35.9%,即每10人中便有3.5人曾做義工,數字9年間大升六成,每年義工服務時間達8700萬小時,創造了55億元經濟價值。
  • 深圳每4個中學生就有1個義工
    今天「國際志願者日」,青少年做義工漸成風尚    來自深圳中學的18歲女孩陳穎詩,初一時就開始服務深圳市兒童醫院的腦癱兒童。如今,她已經成為深圳中學義工聯社長,不僅累計服務時間達1005小時,還成為深圳第三屆「百優義工」。    今天,是第28屆「國際志願者日」。
  • 香港義工聯盟將派萬名義工協助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篩查
    為更好地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篩查工作,香港義工聯盟(下稱義工聯盟)將派出萬名義工協助內地醫療隊,於全港各區,服務基層市民和弱勢群體,幫助醫療隊收集唾液樣本等工作,並進行醫療隊的後勤保障工作。 香港義工聯盟主席譚錦球先生表示,自今年2月抗疫之初,義工聯盟就積極響應特區政府號召,組織派發口罩等抗疫物資予基層市民,探訪及送防疫物資到弱勢社群及慈善機構。
  • 香港特稿:港人情深狗有所依
    許多香港人都喜歡飼養寵物狗,但並非每一隻狗都那麼幸運,能遇到好主人。初生或剛被丟棄的幼犬,往往比較容易獲得救援,但是年邁又被棄養的老狗,命運可能相當悲慘。為了不讓它們受苦,洪家棣夫婦於是決定為它們建立一個家。
  • 美國義工 香港義工/小 冰
    美國人從小就要幹活,幫父母擦車、為鄰居修剪草坪、在社區送報紙、為朋友照看貓狗。高中生能否畢業,除了看學習成績,還要看對社會的奉獻,學校把服務社會納入必修課。
  • 義工高松傑:清潔香港的人
    新華社香港8月23日電題:義工高松傑:清潔香港的人新華社記者郜婕 朱玉義工高松傑人稱「高Sir」,在香港頗有名氣。用他自己的話說,「上街個個都認識我,尤其是對方的人」。所謂「對方的人」,通常通過社交軟體各「起底群」認識高松傑。「修例風波」以來,僅在即時通信軟體「電報」裡就活躍著二十來個這樣的群,每個群平均有六七萬成員。
  • 香港「義工運動」20年 130萬義工:青年是中堅
    從最開始跟著駐校義工去「賣旗」,海邊撿垃圾,到年級再高一點,在香港大學生軍事生活體驗營內做志願服務,十餘年間,他完成大學學業,進入社會工作,並繼續研究生學業深造,生活工作充實忙碌,而義工服務更已形成習慣。  在香港,類似的「伍文彬」還有很多。
  • 港人地鐵暴揍南亞人,香港假難民問題又升級!
    最近,有南亞裔人士與港人在香港地鐵裡打鬥,本來橙子君對這種事情也習以為常,所以沒碼字,但卻發現很多內地媒體報導了這個事情,也有不少人問為什麼香港這麼多南亞裔人士、香港人對他們是如何看待的。那麼橙子君今天就來和大家交流交流。
  • 最美癌症女孩堅持做義工6年 不想拖累家人獨住-小梅 做手術 做義工...
    原標題: 最美癌症女孩堅持做義工6年 不想拖累家人獨住  身世曲折,命運坎坷。患病六年,抱著愛心堅持做義工,她就是90後志願者小梅(化名)。小梅說志願者朋友們一聽到這個消息,一呼百應,很多人就送來了紅衣花生。每天會有人來剝殼,掏出花生衣煮水給小梅喝。  若不是生病,也許小梅還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氛圍裡。爸爸媽媽很愛他,奶奶很疼她,還有一個可愛的弟弟,大家時不時會圍坐在一起聽小梅彈奏一曲古箏。可是不幸悄悄降臨。2011年小梅正讀初二。
  • 比玩樂更有意義:中學生節假日做義工活動獲贊
    義工活動是南開中學的優良傳統,學生每至節假日都會積極響應學校的義工活動——班委自發地聯繫、組織,同學熱情參與,投入到義工工作當中。為了保證義工活動的順利進行,放假之前,班委便早早和活動單位進行聯繫,安排活動內容,不同負責地點的班委在班裡提前說好活動內容,同學們踴躍發言,積極響應,在活動之前,便已完成了精心策劃。十月一日,22名同學去往營口道地鐵站。
  • 富商裸捐 青年爭當義工 香港慈善如何吸引全民參與
    可以加在前面的定語有許多:東方明珠、購物天堂、金融中心、動感之都、廉潔之都……香港的魅力在於它經濟的活力、文化的多元包容、良好的創業環境和營商環境,不過,在繁華閃耀的霓虹燈下,港人樂為慈善的傳統,卻讓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華麗的外表下更添溫暖底色。沒有物慾橫流的冷漠,享有情義之都美名,香港慈善事業同樣被許多地方作為學習的範本。
  • 評論:「動感號」承載香港人融入國家大局的企盼
    評論稱:一條鐵路雖只有26公裡,連接的卻是2.5萬公裡的全國鐵路網;一輛「動感號」雖是八節車廂,承載的卻是740萬港人融入國家的強烈企盼;一張車票區區方寸之間,印上的卻是觸手可及的錦繡前程。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開通運營。由香港西九龍開往廣州南站的首班列車早上7點19分停靠深圳北站。
  • 義工精神已植根香港社會 香港義工人數逾46萬
    新華網香港12月4日電(記者蘇曉)國際義工日前夕,香港特區4日舉行「2004年義工嘉許典禮」,表彰義工對社會的貢獻。共有200人獲得長期服務獎,其中有的獲獎者從事義工服務長達50年;另外,香港童軍總會、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和國泰航空等機構獲得最高服務時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