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鍾媛梵。
開欄語
向善向上讓志願服務蔚然成風
「開展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標誌,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0月10日,四川省召開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會議提出要研究建立志願服務常態化機制,還要採取有效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讓志願服務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尊崇,促使志願服務蔚然成風,帶動形成向善向上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
所有的善意,都是一顆有望成長為參天大樹的種子。在四川,志願服務就是這樣一顆種子,它正在市民心中生根、發芽。目前,我省有註冊志願者數百萬人,他們在應急救援、抗震救災、扶貧救困等重大任務和重大活動中積極作為。
近日,四川多個部門聯合發文,對大學生進社區開展志願工作進行了整體部署,要在四川開展「青春志願·愛在社區」大學生志願服務社區行動。
目光投射到1800餘公裡之外的香港,義工無處不在。他們,可能是中環寫字樓中的大律師,也可能是年入百萬的投行精英,還可能是大學教授,或者計程車的司機……
作為志願服務走在亞洲前列的國際化大都市,香港公益的蔚然成風,離不開義工、義工組織和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
近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特派記者到香港,直擊香港人的「行義生活」、專訪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對話香港社會福利署和專家學者,學習創建志願服務體系的香港經驗。我們記錄過去、聆聽未來,企圖尋找出一個可供四川發展志願服務的樣本,為四川建立志願服務常態化機制,帶動形成向善向上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提供一份參考。
從今天開始,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推出系列報導,為您講述川港兩地誌願服務的好故事,尋找兩地誌願服務互助發展好聲音。 在香港這座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裡,義工無處不在。他們可能是坐在中環寫字樓中的大律師,是年入百萬的投行精英,是站在講臺上的大學教授,也可能是開著計程車的司機,是茶餐廳中負責點餐的靚女,是打掃街道的環衛工人,甚至是坐在教室裡的初中學生。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已在香港社會福利署登記的「義工運動」參與機構達3247個,登記的義工人數超過130萬名。他們,在去年為社會提供超過2618萬小時的義工服務。也就是說,每6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是登記在冊的義工。如果說香港的社會服務體系如同一棵參天大樹,那這些義工就好比樹木底部極其發達的根莖,為香港的穩定繁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為何香港的志願服務得以走在全亞洲前列?近百年構建的香港志願服務體系有著怎樣的成長故事?10月28日,在位於香港灣仔軒尼詩道6樓的辦公室中,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總幹事鍾媛梵接受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在兩個多小時的對話中,她詳細闡述了「行義生活」的香港意義。「我們的使命,是要讓義工出現在每一天的生活裡,讓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既能幫助別人,又能實現自我價值。如果人人都是義工,社會才能更加美好。」
「行義生活」的香港意義
「我們的使命,是要讓義工出現在每一天的生活裡,讓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既能幫助別人,又能實現自我價值。如果人人都是義工,社會才能更加美好。」
「香港義工」的自我定義
「自願、無償、不求回報,為幫助他人,為社會其他人的利益,做出有益行動。」
行義生活
在港登記義工總數超130萬名 學生及青年佔比過半
接受記者採訪的前一天,鍾媛梵剛從貴州畢節回來。這是她第九次組織香港傑出義工去內地扶貧。「義工們都贊同施比受更重要,所以願意無條件付出。」鍾媛梵是註冊社工,大學畢業後就進入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一晃三十多年,如今,作為香港社會服務體系中的中流砥柱,她算是香港志願服務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
鍾媛梵說,現在正是香港義務服務發展的黃金時代,很多香港人知道了義工的價值和意義。她告訴記者,從2000年開始,香港的志願服務駛入快車道,歸結原因有4個方面。「首先,人們對生活的追求開始轉變,從物質過渡到了精神。其次,市民開始注重公民意識,願意向身邊的人提供幫助。此外,政府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強,志願機構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維持運營。同時,企業也加入進來,開始承擔起社會責任。」
早在2001年,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做過調查。那年,每100個香港人中,僅有22個人做過志願服務,平均一年服務34個小時。而在2009年時,每100個香港人中,做過義工的人數上升至36人,年服務小時也提高到87小時。據香港社會福利署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已在香港社會福利署登記的義工人數超過130萬名。他們在去年為社會提供超過2618萬小時的義工服務。其中,14至35歲的學生及青年登記義工人數已超過65萬人,佔全港總義工人數的一半以上。
「以前是找不到人來做義工,現在是好多義工爭取一個服務崗位。」鍾媛梵介紹,香港社會福利署所提供的數據還僅是登記在冊的義工,還有很多香港人做了志願服務卻沒有登記。「比如平時大家在生活中一次讓座、一次撿拾廢紙、一次攙扶老人,這都是廣義的志願服務。」
目前,香港註冊在案的志願社團、機構有3247個。它們為志願者提供160多種義工崗位,分布在安老服務、兒童及青年服務、社區服務、家庭及幼兒服務、康復服務、醫療及健康、環境保護等領域。在每個類別中,還有專業社工對志願者進行指導。
行義變局
而今聚焦社區社會建設 義工也要變得多元和專業化
如今,志願服務在香港已經蔚然成風,義工機構也從招不到人做義工,轉變為如何創新更多崗位滿足義工來。
「這是目前香港多數義工機構的煩惱。」以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為例,鍾媛梵舉了這樣一個例子。2000年,義工局正式從香港社會福利署剝離出來,成為民政事務總署下的非贏利慈善機構。經費主要來自特別行政區政府、公益基金和社會各界捐助。「以前我們是以關愛弱勢群體為主,現在則是聚焦社區社會建設。」她告訴記者,眼下他們除了安排義工進行志願服務外,也在轉型,開始關注起義工的個人職業發展起來,「人家來當義工,也希望能學到東西。」
記者在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提供的2016-2017服務年報中發現,僅這一年,該機構吸納義工89447人,義工參與服務的總人數為86037人,義工服務總小時數超過35萬小時。面對如此高普及度的義工活動,如何讓公益活動取得最佳效果,怎樣有效地管理義工隊伍?
鍾媛梵直言,香港已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義工登記制度。不論年齡長幼,都可以向不同的公益機構進行申請,登記加入義工隊伍。社會福利署在香港11個區都成立了分區辦事處,市民可撥打辦事處電話直接報名或在網上填寫信息報名,辦事處將根據報名表上填寫的服務時間段與特長為其安排義工活動。
除了管理,如何才能讓義工變得更專業,也是香港義工機構的一大命題。「香港義務工作的發展逐漸邁向創新、多元化及專業化,義工要想變得專業化,就一定要培訓。」鍾媛梵告訴記者,在義務工作發展局,其轄下各義工團體內會不定期按需組織各類專業化的義工隊伍培訓,除了理念培訓、技能培訓外,還包括工作管理培訓,培訓內容既有文化藝術指導、體育活動,又有清潔及維修、幼兒照顧服務等,通過學分制學習模式和系統培訓課程,再經實踐成為優質義工。
在香港義工究竟是什麼?摸索了30餘年,鍾媛梵有了自己的答案:「自願、無償、不求回報,為幫助他人,為社會其他人的利益,做出有益行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殷航杜江茜李強香港攝影報導
香港經驗談
政府增強購買服務
讓機構有空間發揮
數據顯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近年年均稅收約4000億港幣,其中800多億港幣用於社會福利服務。此外,還有130多億港幣用在政府購買服務上,購買了160餘個社會服務機構承辦服務,既解決了社會團體的正常運作和管理,又能讓其穩定吸納義工,進行定期的活動和培訓。作為一個社會服務體系完善的國際化都市,香港對於地處西部的四川來說,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購買義工機構服務後,如何去考核呢?
鍾媛梵:
機構會和政府籤署協議,協議中明確規定了參與義工的數量、小時數、項目發展期望等很多指標。每個季度,政府會有人來檢查,我們也會提交短、中期報告。政府每年會根據報告再來做系統評估。
運營成本解決了,那機構應該做些什麼?
鍾媛梵:
香港的社工機構競爭壓力很大,需要不停創新想項目、做培訓,以吸引更多志願者。因為志願者數量和服務小時數,直接影響下個服務年的經費。
在義工發展上,你覺得香港有哪些比較好的理念呢?
鍾媛梵:
比如,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地位,讓他們受到尊重。如果沒有這些人和機構,社會會變得不一樣。給義工多些尊重,他們會更盡心服務。這是個良性循環。
在社會志願服務的發展上,政府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鍾媛梵:
政府也可以增強購買服務的資金提供,讓志願服務機構有空間去發揮,他們最了解社會和市民的需要。同時,機構也需要創新,提升對義工的培訓和管理水平。此外,要更加重視專業人才,留住專業的義工。
如何激勵更多人來從事社會志願服務呢?
鍾媛梵:
香港十分重視對義工的激勵措施。如香港《稅務條例》規定,民眾捐100港元以上給慈善機構和信託團體可以免稅,多捐則多免。青年人如果參加滿8個小時的義工工作,就可得到一張迪士尼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