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專注》引用了一個研究結論:專注力比起智商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大!而另一組研究結果表明,幼年時專注力越強的孩子,他們成年後越容易取得成功——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方面。專注力是許多關鍵能力的基礎,比如自我管理,比如同理心。它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也會影響我們的社交活動。
專注力差的表現
1.上課走神,不專心聽講
注意力時間短,聽不了完整一節課,做事情三心二意,邊寫作業邊看電視,邊吃飯邊玩手機等。
2.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分心
有一點聲音都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看似在學習,實際上所有的事情都聽到了,電視裡演什麼節目,媽媽電話裡講了什麼內容都知道。
3.急躁沒長性
跟小朋友一起玩,總是想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不管玩什麼遊戲,跟誰一起玩都是三分鐘熱度,如果小朋友不聽自己的還容易和小朋友起衝突。
4.丟三落四
由於總是心不在焉,經常發生丟三落四的情況,寫作業,做題都是馬馬虎虎,經常丟東西,落東西,很難有條不紊。
造成專注力差的原因
1.身體發育不完善
經專家表明2歲以下:以無意注意為主2歲:約7分鐘、3歲:9分鐘、4歲:12分鐘、5~6歲:15分鐘、6歲以上:逐步由15分鐘過渡到30分鐘或更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注意力的時間也會增長。
成人的專注力時間想達到一個小時都很難,何況身體發育還不完善的小朋友,也就是說,孩子越小,專注力時間越短。
2.孩子沒有屬於自己的安靜環境
專注力時間長的前提是安靜的環境,如果環境嘈雜,孩子連踏實的坐住都很難,或者父母經常幹擾孩子,比如孩子在寫作業,父母總是給拿水拿水果,問在幹嘛等等外界因素來幹擾孩子。
3.過度依賴電子產品
很多家長工作忙,回家時間時間短,或者在家裡總是在忙,陪孩子的都是手機或者iPad,動畫片,這些電子產品是讓孩子非常著迷的,通常孩子玩習慣了就會上癮,並且對其他事物一概沒有興趣。
4.對孩子打擊太大
很多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總是按照一個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如果孩子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還總是會被家長責怪或者訓斥,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導致孩子沒有興趣。
5.家長沒有做好榜樣
很多家長也是心不在焉,總是丟三落四,今天丟個手機,明天丟個錢包,並且很多家長一天工作可能很累,回家陪孩子時候也是敷衍了事,玩著手機,應付著孩子,孩子可能給家長講故事,或者拼個模型很期待家長的表揚與肯定,但是家長都是敷衍一句就過去了,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及積極性都會喪失。
改善孩子專注力的方法
義大利的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告訴我們:「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注意力集中」。孩子嘛! 讓他們靜下心來做一件事真的是太難了, 他們對於外界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 ,只要有點動靜便會吸引他們注意力從而使得他們分散注意力 ,無法完全集中精神。
1.營造安靜的環境
首先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讓孩子有獨立做事的空間,至少環境應該單一,並不複雜,沒有太多的東西來吸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可以安安心心的做一件事。
2.不依賴網絡
減少孩子玩手機電子遊戲的時間,多親近大自然,多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這樣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觀察能力,並且可以專心的玩一個遊戲,這個世界簡單而有趣,不會像電子產品那樣讓孩子煙花繚亂。
3.不打擾孩子
當孩子專心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哪怕是玩一個玩具,看一個昆蟲,正在整理自己的雜物都不要影響孩子,讓孩子自己做完自己的事情,再去做下一件事情。
4.順應孩子的合理要求
當孩子對一個事物,一個活動有興趣的時候,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並且幫助孩子一起完成,給孩子提供相應的幫助,不僅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還能夠培養孩子的表面興趣 ,通過一次的滿足與調動,極有可能激發孩子的深層興趣。
5.日常儘量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
增加孩子陪伴的時間,一起玩遊戲,或者親子共讀,可以一起做的事情非常多包括戶外的活動和運動,減少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親近大自然,善於觀察生活。
例如:搭積木,拼圖,看一些繪本,做一些繪本中的早教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