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球性的疫情將蝙蝠推上風口浪尖,蝙蝠在人類眼中是個不討喜的動物:相貌醜陋、行蹤詭異、傳播疾病,而最傳奇的就是「吸血鬼」的傳說。
被妖魔化的蝙蝠
其實全世界所有的一千多種蝙蝠中,只有三種蝙蝠(分別是普通吸血蝙蝠、白翅吸血蝙蝠和毛腿吸血蝙蝠)是以吸血為生,且都分布於美洲的中南部。所以朋友們不用擔心,咱們國內是沒有蝙蝠會來吸你的血的。
事實上,跟傳說中兇狠殘暴的吸血鬼不同,吸血蝙蝠的生活其實並不容易。
吸血蝙蝠的體型很小,身長不足10釐米,體重不超過100克。而它們面對的「食物來源」是體型遠比自己大的動物,所以覓食時要異常慎重。
它們的取食方式,與其說吸血,不如「舔血」更為恰當。它們鼻子上的感受器能探測到血管的位置,然後用鋒利的牙齒割開動物的皮肉,這個過程必須毫無疼痛感、不能讓獵物覺察到。之後蝙蝠用舌頭舔舐流出來的血液。
吸血蝙蝠尖銳的牙齒
吸血蝙蝠的唾液中含有一種抗凝血劑,能夠防止血液凝固,保證它能一直吸血。
蝙蝠每次都要吸食至少體重一半的血液,而且血液中大部分是水,營養含量較低,如果蝙蝠三天沒進食就會被餓死。
有數據表明,每天晚上成年蝙蝠中大約十四分之一的個體無法找到食物,會餓著肚子回來,未成年個體的這個比例更高,達到三分之一。
每隻蝙蝠都可能面臨食物匱乏的窘境,面對如此容易被餓死的情況怎麼辦呢?
動物學家發現吸血蝙蝠會共享食物,吃飽血的蝙蝠會通過類似於反芻的方式將血液餵給挨餓的同伴。
科學家拍攝到吸血蝙蝠分享血液的畫面
當然分享不是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分享食物主要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尤其是在母親和子女之間。那麼,沒有血緣關係的個體之間是如何培養出這種互利關係呢?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行為生態學家Gerald Carter研究發現,沒有親緣關係的吸血蝙蝠會通過相互梳理毛髮建立起「友誼」,而且這種友誼會持續下去。
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兩個地理相隔較遠的野生吸血蝙蝠種群,確保著兩群蝙蝠彼此間並不熟悉,之後科學家對它們進行了22個月的研究。
研究人員會將來自不同區域的吸血蝙蝠放在一起,並故意「剋扣」其中一些蝙蝠的食物,以此來研究它們會如何與「室友」互動。
實驗流程
科學家發現,蝙蝠會通過互相梳理毛髮來示好。理毛能幫助蝙蝠去除寄生蟲,保持衛生並減少疾病。通過這種策略性的「交友技巧」,蝙蝠會換取分享血液的機會。
而且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在兩個「孤獨」的個體中。來自兩個不同種群的蝙蝠放在一起,它們都接觸不到之前的熟悉的朋友,只能相互抱團取暖。
如果把來自另一個種群的一隻蝙蝠放到來自同一種群的幾隻蝙蝠中,那麼這一個「外來人員」就很難融入到這個小團體中,它就很難得到分享的食物。
「吸血鬼」裡也有小團體
是不是像極了人類社會?
最後科學家們將蝙蝠身上安裝了微型傳感器——用於監測它們的活動,隨後將蝙蝠釋放回原來的棲息地。有趣的是,在回到原來的種群之後,這些曾經在實驗室生活過的蝙蝠們之間更加親密,更樂於跟彼此分享食物。
背上安裝傳感器的蝙蝠
或許是「被囚禁」的共同經歷讓它們學會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這種看似可怕的吸血鬼,日子其實並不好過。吸血蝙蝠時常要面臨食物缺的問題,為了不挨餓,就要有保持良好的社交,朋友多了才能有備無患。如果不啃老又沒有朋友,一旦找不到食物就只能被餓死。
對於我這種重度社恐患者,只能慶幸自己是人,如果是只吸血蝙蝠,很可能因為交不到朋友而餓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