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見過最耐用的一臺空調了!1989年生產用到了今天,用了30年這空調從來沒修過。客戶覺得這空調實在太老了,買了一臺新空調換上去。這空調質量真沒得說,銅管拆下來還是非常的柔軟不容易折,電線也沒有老化!只能說以前的空調質量真是太好了。
網友評論:
網友1:我房間的空調是1993年買的樂聲(松下)原裝機。5月請人來清洗家裡的空調,其它空調都是格力,我房間的最後清洗。那個師傅一看就笑了,說「這臺是好嘢啊!」
網友2:我家鄉下廠房哪裡有1992年這樣買的冰箱,空調也有,空調裝的位置一直沒拆過,和近些年生產的空調電耗差一倍多,特別是1993年買的美菱冰箱,從來沒有壞過,但實在太費電了一天最少2元的電費,現在還在用反正也不在乎這點電費。
網友3:比如說:國際標準是一個螺絲要擰五圈才合格,然後我們擰了4圈,發現,其實沒啥問題,就擰四圈了。
後來,把這一塊外包給小廠,然後小廠,為了節約成本,然後擰了3圈,然後發現,問題不是很大,一百個裡面,也只有幾個有問題,然後請這個大公司主管一起吃個飯,好!沒問題,就出廠。做了十幾年之後,突然發現,唉,這個東西,咋越來越不耐用了,再過幾年,突然發現,這個行業被搞爛了。
網友4:所以,中國產品品質不高。你的這種思想就是根本原因。我不是認為品質和價格一點關係沒有,給更高的價格,當然就可以使用更高的材料,更多的人工投入,對提升品質有很大好處。但,沒有高素質的工人,你的高投入根本就換不來高品質。
以前國外就曾很自信地說過:同樣的零件,讓日本工人組裝可以用五年,讓中國工人組裝就只能用兩年。
網友5:根本原因就是為了控制成本,過去一臺空調等於普通人幾年的工資,現在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可以買幾臺。91年我鄰居裝了一臺空調花了6000多塊錢。
網友6:92年,家裡裝了第一臺空調,上海愛特空調,當時差不多要7000塊錢,但是質量極好,整一個就是進口開利空調組裝件。已經移過一次機了,可依舊服役至今。
網友7:看了大家的評論,大家都說以前質量如何好!大家有沒有想過他的價格與當時的收入,80年代一臺單冷空調三千多元,當時月收入才一百多元,購買一臺空調相當於要花上兩年多的收入,如果換成今天購買一臺空調要花上幾萬元,質量包你用三四十年恐怕你也不願意花這多錢購買。
網友8:請有這一類空調的各位老闆先別拆。先去買個測量功率的插座。測量一下功率,看看用多少度電一晚。咱們不要看品牌的口碑,要用數字來說話。作者的這臺空調當時估計六千以上。以當時的收人起碼是一個一線城市工人一年的總收入。換成現在的工資應在十萬左右。現在能用十萬去買這樣功率的一線國產大品牌應該可以買十臺以上。就算一臺整機保三年,十臺也能用三十年了。用料足不一定就是好的,電器也有「保質期的」。長期使用的家用電器就是定時炸彈。這些東西應該作展覽,不應超長期使用。這是日本工業工藝的巔峰期。是值得懷念的。但我國的家電工業也從這時起步,現已走進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