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認為,笑是人與獸的區別,所以嬰兒在第一次笑出來之前,是沒有靈魂的。然而,一些現代研究顯示,動物也會笑,不僅黑猩猩之類的靈長目動物,甚至還有老鼠——幼小的老鼠在玩耍或被撓痒痒的時候會發出一種高頻的「chirp」(啾啾),有學者認為這相當於人類的笑聲。不過,老鼠的這種把戲可能只是「slapstick」(打打鬧鬧),上升不到思想和靈魂的高度。人類的笑卻是花樣百出,含義無窮,一個笑可能勝過千言萬語。
笑的傳統表達大致可以分為三組:善意的,惡意的,善惡不明的——這種劃分當然不是死的,而要根據語境。第一組如smile(笑,微笑,表示喜悅、友好或感覺某種情況很有趣),laugh(笑,大笑,笑出聲,因為感到喜悅或滑稽),beam(微笑,或滿面笑容,表示喜悅);第二組如:sneer(嘲笑或嗤之以鼻),snigger(暗笑,竊笑,可能是幸災樂禍,美式英語寫作snicker),smirk(得意的笑,幸災樂禍或者小人得勢),jeer(嘲笑,譏笑,奚落的笑,常常是在公眾場合);第三組如:chuckle(偷笑或輕聲笑,因為感到有趣,比較隱秘),grin(咧嘴露齒而笑,通常沒有聲音,可能是高興得合不攏嘴,可能是苦笑,也可能有點怪異,比如《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裡的柴郡貓),giggle(咯咯笑,感到有趣、緊張或尷尬)等等。
但是,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正在重新定義literacy(讀寫能力)。要與他人順暢地交流,字典已經遠遠不夠。舉個例子:如果不認識LOL,你對一些網絡文本的理解就會大打折扣。不少人都知道,LOL是laughing out loud(大笑)的縮寫。網絡語有很多這類縮寫,比如OMG(天哪!)和BGM(背景音樂)等等。但問題在於,LOL有時候跟「大笑」無關。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在Ted演講《簡訊正在扼殺語言。逗你玩兒哪!!》裡舉了一個例子。
Julie: I just sent you an email.(我剛給你發了一封郵件。)
Susan: lol, I see it.(lol,看到啦。)
Julie: So what's up?(嗯,咋啦?)
Susan: lol, I have to write a 10 page paper.(lol,我得寫一篇十頁的論文。)
麥克沃特解釋說,在這段實際發生的簡訊對話中,LOL顯然沒有大笑的意思,而是表示同情,包容,是一個pragmatical particle(語用小品詞),正如日文句末常見的ne或黑人青年用語yo。
這就是網絡時代的新現實。一個「詞語」的拼寫和解釋常常跟字典沒有什麼關係,而由使用者(主要是青少年)自行決定。中文裡表示笑的網絡語也是一樣,比如哈哈,呵呵,嘿嘿,嘻嘻,吼吼,它們的潛臺詞分別是什麼?誰用誰知道。(趙菲菲)
下一頁:【雙語彙】「拖延症」與「最後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