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是仲景方中常用的一味中藥,在《傷寒》、《金匱》兩書所載方中用芍藥者多達50餘首。但芍藥現分赤、白二種,而仲景原文僅以「芍藥」載之,那麼當時仲景所用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呢?
1 南北朝時期
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是在《神農本草經》365種藥的基礎上,添入《名醫別錄》365種藥集注而成。其對芍藥的產地及形態等有所記載:「生中嶽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採根,曝幹。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餘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世方以止痛」。其中中嶽即河南嵩山,白山即今江蘇南京市東,蔣山即今南京鐘山,茅山即今南京句容縣茅山。以上所述芍藥的分布區與現在亳芍、杭芍的產地相近,而與赤芍的產地相距較遠。
黃璐琦等根據芍藥的區域分布特性發現,赤、白芍的區域分布變化「大致隨緯度方向產生有規律的南北變化,即使在同一緯度如四川等地同時有赤、白芍分布,赤芍也是分布在2000m以上高海拔地區,與分布於500m以下海拔高度的白芍有著明顯的區別。」即赤芍一般分布在我國西北部海拔較高的地方,白芍則分布在我國東中部海拔較低的地方。而《本草經集注》中所記載的地點很明顯屬於白芍的自然分布區。另外,從「白而長大」等字也可以看出,此處芍藥指的即是白芍。從「赤者小利」可知赤芍當時也已被人注意到了,但附於白芍中,可知「赤芍」作為藥用還不普遍。
2唐朝
至唐代孫思邈時,醫家對赤、白芍的功效有了更深的認識,作者在《千金要方·論和合第七》中記有「凡茯苓、芍藥,補藥須白者,瀉藥須赤者」。其《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兩書中,註明用「白芍」者,有5首方,而有3首方註明用「赤芍」,其餘方中均以「芍藥」名之。稍晚於孫氏的王燾,在其《外臺秘要》中註明用「白芍」者有3首方,其中正有仲景的「真武湯」,而註明「赤芍」者有2首,餘用到芍藥者,仍以「芍藥」名之。這可能是赤芍當時在臨床應用中漸多,作者為強調該藥以示區別,故寫明。
3 宋朝
至宋代,醫家對赤、白芍的功效的不同有了普遍與深入的認識,在臨床用藥注意區分二者。如劉翰《開寶本草》明確指出 :「芍藥有赤白兩種,其花亦有赤白二色,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另外,據《太平聖惠方》中引用安期生服芍藥法「芍藥有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安期生為秦漢時期人,《本草圖經》也有相同的引用。且晉崔豹《古今注》也記載「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其中金芍藥和草芍藥即今之白芍,而木芍藥即今之赤芍。從上可知,秦漢間民間對赤、白芍早已有區分,只是治病一般用白芍。後來醫藥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赤芍臨床功效,到唐宋時期赤芍也漸被用於用於臨床,這就導致後世醫家對《傷寒論》中的芍藥產生疑惑。
宋許叔微也發現過該問題,並從功效的角度作過探討,「仲景桂枝湯加減法,凡十有九證,但云芍藥,聖惠方皆用赤芍藥,孫尚方皆用白芍藥,……然赤白補瀉,極有利害,常見仲景桂枝第四十七證雲,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蓋風傷衛而邪乘之,則衛強,榮雖不受邪終非適平也,故衛強則榮弱,仲景以桂枝發其邪,以芍藥助其弱,故知用白芍藥也。榮既弱而不受病,乃以赤芍藥瀉之,決非仲景意,至於小建中,為尺遲血弱而設也,舉此皆用白芍藥。而仲景亦止稱芍藥。可以類推矣」。許氏根據赤、白芍功效的區別,從方證相應的角度對芍藥的應用作了詳盡的探討,很明顯,仲景方中芍藥為白芍藥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