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九變篇-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2021-01-09 露智網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因此,明智的將帥考慮問題,必須兼顧利與害兩個方面。在有利的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大事便可以順利進行;在困難的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那麼禍患就可以消除了。

孫子在這裡主張將帥要從利害的矛盾兩個方面來分析問題,權衡得失。所謂「雜於利害,在有利的條件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況下,要善於挖掘有利因素,而考慮問題時切忌偏激和片面。」

指揮者要具有整體憂患意識,認清利害之間的關係,創造並利用利害相互轉化的關係,趨利避害,防患於未然。

1962年,蘇聯飛彈運往古巴,美國為了對付古巴,蘇聯;通過對形勢的分析認為:如果對此事不聞不問,則顯得美國軟弱,有損威信;如果出兵幹預,則風險太大,有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而如果用輿論工具或談判方式,可能時間話費太長,且成效慢。

但如果對古巴進行海上的經濟封鎖,切斷其一切貿易通路,在經濟上拖垮古巴,即可展示美國的雄風,又能避免武裝衝突,還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於是美國毅然採取經濟封鎖的策略,果然使蘇聯在5天內撤走了飛彈。這就是進行「趨利避害」選擇的結果。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利與害也是相輔相成的,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因此,經營者要有「雜於利害」的思想,在不利的時候要善於分析企業的優勢,在順利的時候則要看到潛伏的危機,防範於未然。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九句精髓,句句經典入骨,一生必讀
    《孫子兵法》九句精髓,句句經典入骨,一生必讀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最善於用兵者在於以智謀取得全局勝利而非以戰爭取勝,戰爭是不得已為之的最下策。可以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子兵法》中的最理想的戰略追求;在現在軍事教科書中,「不戰而屈人之兵」也被奉為上策。二、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察:考察,研究。
  • 「溪谷歸樸」品味《孫子兵法》:修道而保法——強軍之道
    以下是「善用兵者」的例子(說的都是,如何守正,常規的兵法)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孫子兵法 作戰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孫子兵法 謀攻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 《孫子兵法》:職場就是「戰場」,讀懂這8句話,讓下屬心服口服
    自古常說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由此可見「兵」的厲害之處。提到兵,一本書是繞不過去的。《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很多人會問,2000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在現代還有用嗎?《孫子兵法》是西點軍校的必讀書目,每個美軍指揮官都必須人手一本的軍事聖經。《孫子兵法》是對春秋時期蜂擁而起的諸侯戰爭的總結之大成者。在記錄春秋的部分裡,短短242年的歷史中就發生了483次戰役,更不用說整個春秋時期了。
  • 孫子兵法篇:兵家睥睨縱橫之術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俗話說,好人以德,小人以敬。那敵人呢,則用之以兵法。和敵人對陣,乃是生死存亡之道,勝,則生。敗,則亡。不能夠不去對這些事情有所察覺。
  • 熟讀《孫子兵法》的精英律師,真的好可怕!
    01不打無準備之仗《孫子兵法·計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大做《論持久戰》演講:優勢而無準備,不是真正的優勢,也沒有主動。懂得這一點,劣勢而有準備之軍,常可對敵舉行不意的攻勢,把優勢者打敗。
  • 【孫子兵法與迷男方法】以迂為直
  • 牧野之戰中的孫子兵法·計篇——五事七計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此乃五事者,將不聞則勝負不測。又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此乃七計也,觀此則勝負可見也。商朝末期,紂王荒淫無道,殘忍暴虐。
  • 法國人稱將士讀《孫子兵法》有助於國力強盛
    有的評論認為:「《孫子兵法》涵蓋了色諾芬、波裡比阿和薩克森所描述的戰爭藝術的要素。如果法國的將士都能研讀這部偉大的兵法,這將有助於國家的強盛。」《孫子兵法》的西傳資料也跟其他經典西傳一樣,頗零散,據湘版漢英《孫子兵法》的校注者張和聲介紹,格裡菲斯所撰之「西方語言中的《孫子》」比較全面,據此我們大致可以理清其西行脈絡。《孫子兵法》最早傳入西方是在1772年,譯者是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阿米歐神父,迻譯中國兵書是他除傳教之外所從事的主要工作,並且這還是在法王路易十五的國務大臣伯林的授意下進行的。
  • 習近平: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習大大強調:對兩岸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難題,國共兩黨都要勇於面對,匯聚兩岸同胞智慧,積極探索解決之道。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關鍵是要「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這句話,便是出自《尚書》中記載的一段君臣對話。上至國家施政、下到個人行為,它都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分為兩部分來理解。  (二)  「慮善以動」,考慮好了再行動,「善」就是完善、妥善。這句話的主要宗旨,便是在說明「謀定而後動」。而在中國兵法中,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
  • 《孫子兵法》在抗美援朝中的運用,第二次戰役:形之以敵敵必從之
    如果說第一次戰役是出其不意的話,那麼第二次戰役,彭老總就充分運用了《孫子兵法》中「形之以敵,敵必從之」的軍事思想。即讓敵人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以偽裝誘敵深入。成建制投降的美軍黑人連志願軍通過釋放戰俘,給麥克阿瑟造成了志願軍糧草彈藥不濟,且人數也只有小股志願人員的假象。
  • 理解孫子兵法這八句話,悟透人生,從容面對人生波瀾!
    你認為孫子兵法只是兵家才能用到的嗎?如果你這麼理解,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部書不僅僅在行軍打仗中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其實他給我們的人生也是有非常大的幫助和啟迪的。裡面有很多的東西,還可以靈活的運用在我們的為人處事當中,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交叉而成的,很多典籍之中的道理在不同的方面都有相通之處,所以說今天我們就研究一下孫子兵法的做人大智慧,讓我們深刻透徹的去了解一下,來幫助我們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從容面對人生的波瀾。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 愛玩「孫子兵法」的貓
    有人說,貓的智商相當於兩三歲的孩子,不知道說這話的人有什麼依據,我和我們家貓咪長期相處的體驗,貓的智商絕對遠遠超出孩子智商,聰明得簡直可以說是「狡猾」,它甚至經常跟我玩孫子兵法
  • 鳥也學「孫子兵法」,來領略自然界中鳥兒練就的生存本領
    鳥兒的孫子兵法之【調虎離山】斑翅山鶉又名須山鶉,主要棲息於草原和低山丘陵地帶,以植物為主。斑翅山鶉以群居為主,在幼鳥孵化期,因為主要孵化地是灌木叢等地面地帶,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天敵和人類的捕捉。在孵化期,鳥爸爸在高處守候,鳥媽媽則在巢內進行孵化。一有敵人入侵,鳥爸爸就會發出警報聲。在幼鳥破殼之後,只需要半天時間就可以行走。這時候往往是天敵們造訪的時間。
  • 沒看過《孫子兵法》就不會用計?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
    編者按:某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何第二次迦太基戰爭期間的迦太基和羅馬雙方將領,明明沒有看過《孫子兵法》,卻能用那麼多謀略呢?畢竟羅馬與秦漢對比一直以來是網絡上經久不衰的話題。《孫子兵法》也經常被作為論據之一,被雙方用來彼此攻打。
  • 最寵愛孫子中冷箭而死,成吉思汗:不留一個活物,把城池夷為平地
    《孫子兵法·謀攻篇》記載:「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外行軍打仗時,一個好的謀略,往往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孫子兵法》中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便是如此。不過,計謀固然重要,但對成吉思汗來說,沒什麼能比失去親人更痛苦的了,尤其是他最寵愛的孫子。
  • 孫子兵法教你勝戰職場3:玩轉企業號
    最欣喜的莫過於閱讀一本書,字裡行間突然讓自己茅塞頓開,手舞足蹈之樂。 本章跟大家分享的是《孫子兵法》謀攻篇中的一句話: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 爆笑校園漫畫:呆頭用孫子兵法來對付爺爺,旺財瞬間目瞪口呆!
    我確實是在圖書館發現過不信我帶你去看,於是呆頭就帶著旺財,兩個人來到了圖書館裡,呆頭左找找右翻翻,終於找到了這本對付爺爺的書,只見呆頭拿著本書,坐在書桌上認真的看了起來,旺財一看書的名字,頓時滿頭大汗,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呆頭看的竟然是孫子兵法,真是搞笑啊,呆頭用孫子兵法來對付爺爺這個妙招真的很讓人無語啊,怪不得旺財看完之後瞬間目瞪口呆呢。
  • 和孫氏兵法有關嗎?
    被稱為「甲斐之虎」的戰國武將武田信玄,和甲斐地方,長野和山梨的人被稱為戰國四大武將。要說世間有名的武田信玄,有名的,是那個旗幟。腦海中浮現出寫著「風林火山」四個字的旗幟。但是,這個風林火山」的四字旗。是用藏青色的布上用金色的文字寫著的。下面,我們就一起說說「風林火山」旗幟之謎吧!
  • 熟讀兵法,日本一位將領人稱軍神,但因目光短淺而錯失天下!
    那麼自幼熟識《孫子兵法》又擁有甲斐金礦的武田信玄,為何會在合戰中慘勝?川中島合戰的爆發,和武田信玄的對外攻略政策密不可分。武田信玄最早的領地在今天的甲斐國,即今天的日本山梨縣。戰國時,甲斐山多地少,土地貧瘠,唯一的產業是生產馬匹,此外就是武田信玄立法開發的甲斐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