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名南京小學生玩吃雞遊戲,14分鐘花掉4萬一事曾引起社會的關注。因為需要上網課,時先生將一部不用的蘋果手機給孩子用,沒想到孩子用自己的微信帳號登陸遊戲,還在14分鐘內充值70多單,消費4萬5千元。時先生發現後,立刻聯繫騰訊遊戲和蘋果平臺要求退款,均被拒絕,經過媒體報導,此事有了新的進展。
5月1日,遊戲方主動聯繫時先生,核實信息後,協商同意退還70%的費用,其餘30%由於是蘋果平臺收取,無法退還。蘋果方面給出的答覆是,遊戲內消費明確不給退款,除此之外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有網友調侃說,以後玩遊戲一定要用安卓機,這樣不僅能白玩,還能退錢。
這其實牽扯出另一個問題,目前國內遊戲的實名認證是有漏洞的。出於保護未成年人的需要,孩子們自己的帳戶都有充值和遊戲時長限制,一方面是為了防止他們沉迷遊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造成家長的財產損失。這種機制在平時運行得還算順暢,但是在疫情期間,孩子們由於要上網課,有很大機率接觸到成年人的帳號,當他們使用成年人帳號進行充值操作的時候,遊戲和平臺又該怎麼判斷是誰在進行操作、是否該給退錢呢?
很多網友都秉持著一個態度:不該給退錢。如果是孩子自己進行的消費,那是家長教育得不到位,應該受到懲罰。家長懶於教導和陪伴孩子,孩子就只能去玩遊戲,玩遊戲家長又不在一旁看著,自己的帳戶不退出,支付密碼也不保護好,這等於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犯罪"的好機會。面對這種誘惑,哪個孩子會不動心?
如果是成年人自己進行的消費,就更不該退錢了。充了錢享受完,後悔了,想把錢要回來,這個時候說是孩子充的錢,平臺是否也能給退錢?這樣的遊戲玩家確實存在,縱容他們的行為,不光會影響遊戲環境,還會造成遊戲公司不必要的損失。全球著名遊戲平臺steam上就有很多類似的玩家,他們購買遊戲之後,趕在2小時內快速通關,或是玩到一半覺得沒意思,就會向平臺要求退款。其時,玩家已經體驗過這款遊戲,但根據平臺的規定,他們仍能拿到退款。
這種行為,相當於已經享受了平臺的服務、體驗了遊戲的功能,卻還想投機取巧、白白享受,收回投入的成本,屬於惡意退款。當然,如果遊戲真的不好玩、服務真的不到位,該退的錢應該退,如果不是,那麼即便錢退了,也要將已經購買和使用的道具、皮膚、裝備,以及充值期間獲得的等級優勢、比賽榮譽等一併收回。不然,只要說是未成年人就能拿到退款,實際上是給了未成年群體一個特權:即便充值享受了服務,只要後悔,就能隨時隨地贖回。只有這樣,才能某種程度上保證遊戲環境的相對公平,同時減小遊戲公司的損失。
而家長們更應該認識到的是,孩子們之所以會選擇充值,一方面是因為通過虛擬消費獲得的裝備、道具和皮膚,令他們的虛榮心得到滿足、成就感大幅提升,在遊戲內的體驗更加順暢,獲得精神快樂。
這不能怪遊戲公司,設置充值選項,是他們收回成本、收穫利潤的商業手段,本意就是為了吸引玩家去消費,但遊戲中的大部分功能就算不充值,也能獲得較為順暢的體驗。孩子到遊戲中去尋求成就感,反映的其實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體會到了挫敗感,這種挫敗感不是靠簡單的充值就能解決的,他們需要成年人的幫助和開導,從而找到更為成熟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另一方面,選擇充值的孩子,通常金錢觀和消費觀沒有被很好地建立起來。在遊戲中充錢當然沒錯,有一個前提,需要在自己能承受的經濟能力範圍之內。孩子沒有賺錢的能力,平時又在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的環境中長大,自然會認為家長的錢都"不值錢",充一些也不會受到懲罰,自然很容易為了虛榮心而做出過度充值、衝動消費的不理智行為。
在南京小學生的這起事件中,我們還可以知道,孩子之所以短時間內充值了這麼多,是因為她以為充進去的都是虛擬的錢幣,不是現實生活中可以流通的錢,所以才會不加控制地充了一次又一次。充分說明,孩子的家長平時對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沒有充分地了解,也沒有和孩子就此做足夠的溝通。
湖北一名父親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鑑,他的9歲女兒在玩遊戲充值之後,他沒有對孩子打罵,也沒有嚴格限制孩子的行為,而是讓孩子自己到派出所"投案自首",接受警察叔叔的懲罰,從而讓孩子知道做錯事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如果一味地包庇、溺愛孩子,一出現問題就找平臺的責任,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作為孩子的擋箭牌,那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長大,什麼時候才能懂得玩遊戲的正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