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志願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郭介人:讓羅盛教的英勇故事家喻戶曉

2021-01-1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2日報導(文\高爽)

「永遠活著的羅盛教,他熱愛人民像一團火,對敵人的仇恨像海一樣深。他知道人生的意義,更知道怎樣把自己交給人民。」近日,記者走進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櫥窗內,一部劇本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劇本中的主角,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烈士羅盛教。

泛黃的書冊封面上,作者郭介人筆力遒勁地寫下:《永遠活著的羅盛教》八場歌劇草稿,1953年1月30日。即使已過去近70年,劇本裡的文字、口號,依然講述著人們對羅盛教的無限崇敬。

創作歌劇《永遠活著的羅盛教》

1952年1月2日一早,正在河邊準備練習投彈的羅盛教聽到幾名朝鮮少年急促的哭喊聲,有人落水了!他一邊奔向冰窟,一邊脫下棉衣,縱身跳進冰冷刺骨的河裡。一次,兩次,三次……羅盛教向上託舉落水兒童,由於冰窟邊緣冰面太薄,兩人一次次落入水中。體力耗盡、四肢變得麻木僵硬的羅盛教再一次沉到水底,用盡最後力氣舉起兒童。孩子得救了,羅盛教卻被冰冷的河水吞噬,獻出了年僅21歲的生命。

「羅盛教犧牲了,但他身上的國際主義精神卻長久留存,人們有必要記錄和展現這段歷史。」郭介人的兒子郭動蕩說。

「父親根據羅盛教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英勇事跡創作了歌劇《永遠活著的羅盛教》,宣揚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友誼。」郭動蕩說。

由於作品得到了志願軍戰士和朝鮮幹部群眾的歡迎,1952年7月末,郭介人帶隊攜歌劇從朝鮮短暫回國,赴京參加全軍文藝匯演,獲得一等獎。1953年,作品又獲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文學創作二等獎。英雄羅盛教的故事從此家喻戶曉,在中朝人民中廣為流傳。

一邊運送物資,一邊演出節目

1951年2月,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的郭介人隨部隊進入朝鮮。「父親是部隊裡的文藝工作者,也是戰士。」郭動蕩說,為了使部隊快速過江,志願軍在輯安(今集安)鴨綠江渡口搶修水下橋,父親也帶領文工團參與搶修。

「父親帶領文工團戰士搬料、運石塊,跳到零下20多攝氏度的冰水中構築路基。」郭動蕩說,為了鼓舞官兵士氣,在繁重工作之餘,父親還帶領戰士為大家演節目。

「天氣漸寒,到處冰天雪地,戰線又特別長,前方戰士的補給跟不上,連吃飯都成了問題。」郭動蕩說,父親帶領文工團戰士,冒著生命危險給前線運送物資。

苦中也要作樂,物資送到哪兒,郭介人就帶著文工團把節目演到哪兒。短劇、快板、小調……文工團邊行軍、邊討論、邊編排,用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傳揚戰場上的英雄事跡。

在戰場上,想完成一場完整的演出並不容易。1951年10月中旬,郭介人帶領小型演出隊赴檜倉志願軍總部。演出期間,郭介人和隊員去山上找柴,突然一架敵機飛了過來,大家立即臥倒。當時,一名隊員雙手抱著一堆木柴,沒能及時臥倒。眼看敵機就要掃射了,郭介人一個箭步衝了過去,把隊員摁倒在地。幾乎同時,幾梭子彈從他們頭上呼嘯著飛了過去。

用筆戰鬥到生命的最後

「抗美援朝戰爭停戰後,父親繼續留在朝鮮工作。」郭動蕩回憶,停戰後他隨母親到朝鮮。「那時我看過父親帶團演出,他自編自導自演『河南墜子』,演出形式和京東大鼓相似,幹部群眾都喜歡看。」

「直到現在我都記得,有時半夜醒來,父親還在書桌旁寫寫畫畫。」只是父親不時用筆頂著肚子的動作,讓年幼的郭動蕩很不解。

「後來我才意識到,父親的身體那時就已出現問題。」郭動蕩說,1954年,母親帶著他回到瀋陽,父親則留在朝鮮,後又帶團到蘇聯演出。「演出結束後,父親在北京做了身體檢查,醫生說他的身體狀態不好,需要立即住院。」郭介人堅持回瀋陽就醫,「那時我妹妹已經8個月大了,父親還沒見過她。可他只在家待了一天,就住進了醫院。」

父親在瀋陽住院期間,郭動蕩曾去探望父親。「他躺在床上,肚子鼓鼓的,大夫說那是肝腹水造成的。」郭動蕩說,父親是積勞成疾。

「父親於1940年參加革命,一直隨部隊走南闖北,很難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停留。1947年我出生後,父親為我起名為『動蕩』,一方面記錄動蕩的時局,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個人及我們的家庭一直處於動蕩狀態。」郭動蕩說。

1955年,郭介人因肝癌病逝於瀋陽。「父親病逝後,母親帶著我和妹妹生活。」郭動蕩說,母親不忍提起父親,懂事的兄妹倆也很少向她問起。

但父親的精神卻一直影響著兄妹倆。「他雖然沒能陪伴我們成長,但他的精神一直和我們在一起。戰士拿槍戰鬥,父親用筆鬥爭。在我們的心裡,他也是大無畏的英雄!」郭動蕩說。

【人物簡介】

郭介人,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他根據羅盛教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英勇事跡創作的歌劇《永遠活著的羅盛教》,不僅得到了志願軍戰士和朝鮮幹部群眾的歡迎,也使羅盛教的英雄事跡廣為流傳。1955年,郭介人因肝癌病逝於瀋陽。

韓戰停戰後,郭動蕩隨母親來到朝鮮與父親郭介人一同生活(左一為郭介人)。(照片由郭介人之子郭動蕩提供)

相關焦點

  • 陳思思任二炮文工團副團長 成最年輕團長級幹部
    點擊進入高清圖   近日,青年歌唱家陳思思被任命為二炮文工團主管業務的副團長。這是迄今為止,部隊文工團最年輕的團長級領導幹部。  日前,陳思思發表了就職講話。陳思思說,這是她的第二次「入伍」,10年前她作為戰士進了文工團,這次她又以領導幹部的身份再次「入伍」。
  • 從故事中領略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這就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下面我們從5個故事中領略抗美援朝精神。
  • 連任指導員閱讀戰士參戰申請書,寫了一首詩,從此志願軍軍歌誕生
    這首歌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英勇的志願軍戰士正是高唱著這首歌,離開祖國,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的。這首歌的歌詞不長,但和鏗鏘有力的曲調交相輝映,使整首歌充滿了摧枯拉朽般的強大力量。在硝煙與炮火間,有多少戰士曾在心中高唱著這首歌英勇奮戰?在異國寒冷的星夜下,有多少戰士是唱著這首歌來懷念祖國的親人?在家中搖曳的燭光下,有多少人唱著這首歌牽掛著戰場上的親人?
  • 英雄無悔丨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不畏犧牲英勇善戰 深藏功名再建新功
    英雄無悔丨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不畏犧牲英勇善戰 深藏功名再建新功 2020-10-19 16:41:03   來源:央視網
  • 《金剛川》真實細節:美機俯衝不避志願軍高炮,並非英勇
    毫米單管高射炮就成為志願軍高炮部隊的主戰裝備,為粉碎美軍「絞殺戰」發揮了重大作用。按照志願軍的慣例,通常是以高炮營為基本單位,每個高炮營由兩個高炮連(各裝備6門高射炮)和1個高機連(12挺12.7毫米高射機槍)組成,讓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的火力形成互補,通過製造交叉火力網,以面殺傷的方式擊落擊傷敵機。
  • 志願軍衛生員智鬥美軍,3人沒有武器卻俘虜7人,記四等功一次
    作者:原志願軍第六十七師第二〇一團一連衛生員 何貴芳 1952年,五次戰役已結束,1953年我軍以陣地防禦戰為主,大量消滅敢於反撲的敵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損兵折將,不甘心失敗,為了在板門店談判桌上給我們施加壓力,瘋狂地向志願軍防守陣地發動夏季攻勢,我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 黃會林:「在中國人民志願軍裡,有千千萬萬個王成」
    影片故事發生在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年輕的志願軍戰士王成傷愈出院後,主動請戰,立即投身到新的戰鬥之中。為了阻止美軍的攻勢,他頑強堅守無名高地,最終手握爆破筒跳入敵群,壯烈犧牲。他的妹妹、文工團員王芳懷著悲痛的心情,以一曲《英雄讚歌》極大地鼓舞了我軍將士,並繼承哥哥遺志,在前線英勇禦敵。
  • ...一級英雄」「一級模範」山東籍就有14人,一文了解他們的英勇故事
    為紀念這場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大力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營造崇尚英模、學習英模、弘揚英模精神的氛圍,10月15日起,大眾日報推出「致敬最可愛的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山東籍英模人物傳記」系列報導。讓我們一起重溫他們的英勇故事。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圖片裡同仇敵愾的...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一道共同抗擊侵略者。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下,甘肅人民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熱情,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工作,踴躍參軍參戰,以積極捐獻飛機大炮、訂立和執行愛國公約等實際行動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美援朝運動,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朝鮮停戰的實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和犧牲。
  • 公安部政治部通報表揚獲獎單位及個人
    中國警察網訊 公安部政治部近日決定,對在第五屆「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精品評選活動獲獎的公安系統單位及個人予以通報表揚。>  河南省公安廳政治部新聞宣傳處 張昆(網絡媒體運營者)  13、@襄陽小邢警(微博)  湖北省襄陽市公安局網安支隊 邢鴻飛(網絡媒體運營者)  14、陳 特(「孝警阿特」抖音號、快手號)  湖北省孝感市公安局政治部宣傳科(網絡媒體運營者)  15、馮濤(@熊貓叔叔講故事微博)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公安局宣傳科(
  • 志願軍首批入朝21個師,師長們後來獲得什麼軍銜
    大家都知道,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健兒們陸續跨過鴨綠江,奔赴保家衛國的戰場,到1953年7月停戰為止,志願軍前後一共有27個軍參加了對外作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其中,首批志願軍於10月19日—10月23日之間陸續入朝,參戰部隊有38、39、40、42、50、66軍和炮兵第四師,一共有19個師,可以說,這19名師長算是解放初期我軍200多名師長中的佼佼者。那麼,這19名師長在後來獲得什麼軍銜呢?先說說著名的萬歲軍——38軍。
  • 專訪志願軍十五軍官兵 回憶艱苦卓絕的上甘嶺戰役
    秦基偉對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政治部主任車敏瞧說:「敵人拉開了大打的架勢,我們要做好長打的準備。」  經研究,大家一致認為:這是敵人經過長期準備而發動的—次軍事行動。  在上甘嶺大戰最激烈緊張時刻,秦基偉時時為戰士們的英雄壯舉而感動,他在日記裡記下了前半個月許許多多的英雄事跡。當他寫到有的負傷戰士還讓護士轉告軍長,「趕快派隊伍去將敵人打下去,陣地不能讓美國強盜佔去了」時,這位提出「十五軍官兵流血不流淚」口號的老軍人也禁不住流淚了。  據統計,十五軍在上甘嶺大戰中,湧現出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
  • 《太陽的後裔》男主服役部隊,原型是白老虎團,被12名志願軍全殲
    志願軍入朝作戰之後,聯合國軍隊和其他的南朝鮮軍隊紛紛退回了「三八線」以南,只有「首都師」仍舊固守在原地,並且在大關嶺戰鬥中,表現出了超強實力,不僅避免了韓國軍第一軍團被我志願軍合圍,而且還讓美軍刮目相看。1952年,在金城東南575高地和663高地戰鬥的時候,「首都師」又表現出了非凡的一面。
  • 抗美援朝英雄的愛情故事,離世3年後八旬老伴才讀到他的英勇過往……
    新聞報導中,這樣記載了呂國華當時的英勇經歷:「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七日晚,志願軍某部第一排排長呂國華帶著一班戰士,到漢江南岸敵人布防的群山叢中去偵察。見面後王正禮獲悉,呂國華1930年出生在長春,1948年2月入伍,參加過解放戰爭,1950年隨第一批志願軍第50軍150師入朝作戰。1956年年底,呂國華在漢口高級步兵學校讀書。隨著互相接觸,二人感情日益深厚。1957年6月29日,呂國華與王正禮結婚。
  • 【陽曲支前故事】英勇戰士—梁存地
    【陽曲支前故事】英勇戰士—梁存地 2020-09-16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