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2日報導(文\高爽)
「永遠活著的羅盛教,他熱愛人民像一團火,對敵人的仇恨像海一樣深。他知道人生的意義,更知道怎樣把自己交給人民。」近日,記者走進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櫥窗內,一部劇本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劇本中的主角,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烈士羅盛教。
泛黃的書冊封面上,作者郭介人筆力遒勁地寫下:《永遠活著的羅盛教》八場歌劇草稿,1953年1月30日。即使已過去近70年,劇本裡的文字、口號,依然講述著人們對羅盛教的無限崇敬。
創作歌劇《永遠活著的羅盛教》
1952年1月2日一早,正在河邊準備練習投彈的羅盛教聽到幾名朝鮮少年急促的哭喊聲,有人落水了!他一邊奔向冰窟,一邊脫下棉衣,縱身跳進冰冷刺骨的河裡。一次,兩次,三次……羅盛教向上託舉落水兒童,由於冰窟邊緣冰面太薄,兩人一次次落入水中。體力耗盡、四肢變得麻木僵硬的羅盛教再一次沉到水底,用盡最後力氣舉起兒童。孩子得救了,羅盛教卻被冰冷的河水吞噬,獻出了年僅21歲的生命。
「羅盛教犧牲了,但他身上的國際主義精神卻長久留存,人們有必要記錄和展現這段歷史。」郭介人的兒子郭動蕩說。
「父親根據羅盛教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英勇事跡創作了歌劇《永遠活著的羅盛教》,宣揚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友誼。」郭動蕩說。
由於作品得到了志願軍戰士和朝鮮幹部群眾的歡迎,1952年7月末,郭介人帶隊攜歌劇從朝鮮短暫回國,赴京參加全軍文藝匯演,獲得一等獎。1953年,作品又獲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文學創作二等獎。英雄羅盛教的故事從此家喻戶曉,在中朝人民中廣為流傳。
一邊運送物資,一邊演出節目
1951年2月,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的郭介人隨部隊進入朝鮮。「父親是部隊裡的文藝工作者,也是戰士。」郭動蕩說,為了使部隊快速過江,志願軍在輯安(今集安)鴨綠江渡口搶修水下橋,父親也帶領文工團參與搶修。
「父親帶領文工團戰士搬料、運石塊,跳到零下20多攝氏度的冰水中構築路基。」郭動蕩說,為了鼓舞官兵士氣,在繁重工作之餘,父親還帶領戰士為大家演節目。
「天氣漸寒,到處冰天雪地,戰線又特別長,前方戰士的補給跟不上,連吃飯都成了問題。」郭動蕩說,父親帶領文工團戰士,冒著生命危險給前線運送物資。
苦中也要作樂,物資送到哪兒,郭介人就帶著文工團把節目演到哪兒。短劇、快板、小調……文工團邊行軍、邊討論、邊編排,用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傳揚戰場上的英雄事跡。
在戰場上,想完成一場完整的演出並不容易。1951年10月中旬,郭介人帶領小型演出隊赴檜倉志願軍總部。演出期間,郭介人和隊員去山上找柴,突然一架敵機飛了過來,大家立即臥倒。當時,一名隊員雙手抱著一堆木柴,沒能及時臥倒。眼看敵機就要掃射了,郭介人一個箭步衝了過去,把隊員摁倒在地。幾乎同時,幾梭子彈從他們頭上呼嘯著飛了過去。
用筆戰鬥到生命的最後
「抗美援朝戰爭停戰後,父親繼續留在朝鮮工作。」郭動蕩回憶,停戰後他隨母親到朝鮮。「那時我看過父親帶團演出,他自編自導自演『河南墜子』,演出形式和京東大鼓相似,幹部群眾都喜歡看。」
「直到現在我都記得,有時半夜醒來,父親還在書桌旁寫寫畫畫。」只是父親不時用筆頂著肚子的動作,讓年幼的郭動蕩很不解。
「後來我才意識到,父親的身體那時就已出現問題。」郭動蕩說,1954年,母親帶著他回到瀋陽,父親則留在朝鮮,後又帶團到蘇聯演出。「演出結束後,父親在北京做了身體檢查,醫生說他的身體狀態不好,需要立即住院。」郭介人堅持回瀋陽就醫,「那時我妹妹已經8個月大了,父親還沒見過她。可他只在家待了一天,就住進了醫院。」
父親在瀋陽住院期間,郭動蕩曾去探望父親。「他躺在床上,肚子鼓鼓的,大夫說那是肝腹水造成的。」郭動蕩說,父親是積勞成疾。
「父親於1940年參加革命,一直隨部隊走南闖北,很難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停留。1947年我出生後,父親為我起名為『動蕩』,一方面記錄動蕩的時局,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個人及我們的家庭一直處於動蕩狀態。」郭動蕩說。
1955年,郭介人因肝癌病逝於瀋陽。「父親病逝後,母親帶著我和妹妹生活。」郭動蕩說,母親不忍提起父親,懂事的兄妹倆也很少向她問起。
但父親的精神卻一直影響著兄妹倆。「他雖然沒能陪伴我們成長,但他的精神一直和我們在一起。戰士拿槍戰鬥,父親用筆鬥爭。在我們的心裡,他也是大無畏的英雄!」郭動蕩說。
【人物簡介】
郭介人,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他根據羅盛教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英勇事跡創作的歌劇《永遠活著的羅盛教》,不僅得到了志願軍戰士和朝鮮幹部群眾的歡迎,也使羅盛教的英雄事跡廣為流傳。1955年,郭介人因肝癌病逝於瀋陽。
韓戰停戰後,郭動蕩隨母親來到朝鮮與父親郭介人一同生活(左一為郭介人)。(照片由郭介人之子郭動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