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導演諾蘭的新作《信條》,播出之前被寄予厚望。可上映後卻反響平平,觀眾紛紛詬病跟不上諾蘭的思路,整個觀影的過程就是迷茫的2個半小時,出電影院整個人感到很累。
影片由於節奏太快,導致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產生思維脫節,沒有幾個人能在第一遍看完電影後完全明白故事所有內容,這使得本片的觀後感非常一般。
在豆瓣上評分由一開始的八點幾分跌至7.9分。遠遠達不到觀眾心中「諾蘭出品,必屬精品」的水準。
諾蘭還是那個諾蘭,製作方面也是好萊塢級水準,演員陣容也絲毫不弱。為何這次的「諾蘭出品」卻遭遇如此多詬病?
答案就在於,這回諾蘭的腦迴路跑得太快,兩個《星際穿越》都跟不上。
01故事整體太瑣碎,連貫性不足
該片故事的瑣碎程度可以和他的電影《記憶碎片》相媲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記憶碎片》中混合了正序和倒序兩種敘述順序,並運用黑白和彩色兩種畫面風格來表示正序和倒敘情節,在形式上貌似比《信條》複雜。但好歹《記憶碎片》的故事情節是完整的,觀眾看後可憑記憶復原故事整體。
《信條》則是被諾蘭刻意刪掉故事片段,被刪除片段前後的銜接只能憑觀眾的推理和想像復原。
這是之前電影裡從未使用過的手法,諾蘭此舉本意是要帶給觀眾全新的觀影體驗,就像影片中的臺詞所講:「你必須用全新的方式來審視世界」,在這裡諾蘭是要觀眾用全新的思維方式來看電影。
可這無疑增加了觀看者的腦力運動,加之影片的快節奏敘事風格,使得觀眾看的時候感覺累,出了電影院感覺更累。
02科學概念玩得太多太快,觀眾來不及消化
科幻電影和科學教育類影片是兩類不同的電影題材,傳統的科幻電影雖然借鑑了不少科學概念,但都適可而止,並且在表現手法上儘量簡單明了。
諾蘭作為不按常理出牌的「鬼才」導演,經常打破常規進行試驗性的電影嘗試。他在自己的電影中一次次使用艱深的科學原理,並利用這些原理可能產生的現實現象為靈感,來豐富自己的腦洞世界。
在諾蘭之前的電影中,採用這一實驗性做法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星際穿越》中他把引力對時間的影響,這一相對論中討論的話題引入到電影中,讓觀眾看後大呼振聾發聵,過癮至極!
顯然此次諾蘭還想如法炮製這一試驗性手法,但這一次他似乎玩得有點大。他似乎故意在讓觀眾無法一次看懂《信條》。
這麼說是因為作為好萊塢的資深大導演,他不可能不知道觀眾能夠接受的極限在哪裡。在他把劇本塞給演員的時候,他就應得到專業客觀的反饋。
顯然諾蘭這次就是想嘗試一種新的觀影模式,那就是讓觀眾把觀影的體驗帶回家。看完電影的人會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到家後才弄明白整個電影的細節,甚者過好幾天之後突然恍然大悟。
為了達到這一點,諾蘭在本片中結合運用了《記憶碎片》的正序倒敘的表述方法,以及該片中不連續片段的敘事手法,再加上類似《星際穿越》中的高深物理學知識,打造出了一部幾乎沒有人能在電影院看懂的電影。
於是大家在電影院看到的就是一部這樣的《信條》:伴隨著斷斷續續的故事片段,大家被突然灌輸了時間旅行的相關理論—外祖母悖論,以及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接著在沒有聽明白概念名字時,又被迫進入到諾蘭時間旅行的方式裡:那就是首先進入轉換機讓時間倒著回到過去的時間點(倒敘),然後再次通過轉換機讓時間正常流轉(順序)。
最後的最後,讓所有這些元素疊加到一起形成一個不可思議的場面,那就是最後那場大戰。通過兩次轉換回到過去的第一部隊(正序),與只通過第一次轉換的部隊(倒敘)通力合作,將大boss制服。
相信這樣一部電影,只有諾蘭本人能明白所有的設計,因為這一次他的腦迴路跑得有點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