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環球時報援引日本共同社的報導稱,日本最新型潛艇「大鯨」號在日本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順利下水。根據計劃,「大鯨」號將在2022年3月正式完工並交付日本海上自衛隊服役。「大鯨」標準排水量為3000噸,是日本在二戰後建造的最大也是最先進的潛艇。
美國媒體稱,日本建造該型潛艇的目的是為了對付中國的核潛艇。
日本的潛艇製造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戰時。二戰期間,日本的潛艇製造技術和製造水平已經相當先進。據統計,二戰時全球一共有56艘滿載排水量超過3000噸的潛艇,而這其中有52艘是日本潛艇。由於需要考慮遠洋作戰,加之太平洋遠比大西洋要寬闊得多,所以日本潛艇在噸位一直大於其他國家。
更大的潛艇,意味著可以攜帶更多燃料、彈藥,執行更大範圍內的作戰活動。二戰時期,日本潛艇甚至曾經攜帶水上飛機,襲擊過美國本土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華盛頓等地區,甚至還轟炸過舊金山。不過和德國同行不同,日軍的潛艇戰術明顯跑偏,所以空有先進的裝備,卻沒有什麼像樣的戰果,最後淪為給太平洋島嶼守軍運送補給的工具。
二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植下以「自衛隊」之名重建了陸海空三軍,而發達的經濟與科技則助推其常規潛艇技術的發展。日本海自2900噸的「蒼龍級」和剛下水的「大鯨」號,是僅次於俄羅斯基洛級常規潛艇(滿載約3100噸)的世界第三、第二大的常規動力潛艇。
在世界常規潛艇比拼中,日本的「蒼龍」級在技術水平上和德國的212級、法國鮋魚級等名艇不相上下,同時也是除美國海軍外對中國海軍威脅最大的潛在對手。我軍一口氣建造了70艘056型護衛艦,並大規模量產運-8Q反潛巡邏機,就是為了對付在近海活動的潛艇。
核潛艇主要是用於大洋作戰,能在近海活動的主要是常規潛艇,而對中國有敵意又有能力使用常規潛艇威脅到我們的國家,除了日本還有誰?根據日本2010年修訂的《防衛計劃大綱》,海自將會把其潛艇部隊從現在的16艘擴充到22艘,堪稱常規潛艇大國,值得警惕!
單從技術角度上說,日本本次新下水的「大鯨」號潛艇有兩大技術特點:
第一,「大鯨」號放棄了日本已經成熟的斯特林型AIP發動機,轉而全面採用鋰電技術作為動力。AIP是「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Air Independence Propulsion)的英文縮寫,AIP發動機可以不依賴外界空氣,依然可以有效運行的一種動力裝置。
簡單理解AIP系統,就是給常規潛艇攜帶儲存液氧的氧氣管,在水下用於驅動潛艇活動。現代技術條件下,使用AIP裝置的常規潛艇雖然無法像核潛艇那樣「無限巡航」,但是也可以持續在水下潛伏16~20天時間,相比過去必須每天一次上浮充電,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大鯨」號使用的鋰電,其實是AIP系統的另外一種路徑。由於鋰電的電容量是同等重量鉛酸電池的4倍還多,所以日本乾脆在「大鯨」號潛艇上取消AIP裝置,其總能量儲備與AIP裝置的基本相當。由於取消了AIP發動機,潛艇噪聲大幅降低,十分有利於潛航活動。
一般的常規潛艇,發動機和螺旋槳之間還裝有一套複雜的減速系統,這套裝置是潛艇的主要噪聲源。但「大鯨」改為全電操作,不但降低了潛艇噪聲,同時還大幅提升了潛艇的動力傳導效率,而電機則可以通過調整電流而實現調速,技術上比減速齒輪箱要簡單得多。比一比電動車與汽油車就知道,兩者的靜音效果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大鯨」的性能雖然十分酷炫,但同樣有著自身的缺陷和問題,相信大家對幾年前韓國三星手機的起火燃燒、爆炸事件還記憶猶新!如果小小的手機鋰電池都經不起磕碰摔打,想想裝上幾百噸鋰電池的潛艇在水下遭遇深水炸彈時會有多「酸爽」。
其次,日本新式潛艇改用鋰電池替代AIP發動機,看似技術進步,實際上是一種無奈。中國和日本都曾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從瑞典引進了斯特林發動機技術,但中國消化吸收後研發的新式發動機比原裝貨的功率提升了一倍,而日本的功率只能達到70%左右,且故障率高。
正是現實逼迫日本不得不採用其他辦法,這才瞄準了鋰電池技術。不過,無論日本人怎麼努力,單純依靠電池潛艇就想對抗AIP發動機的潛艇,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時間裡依然不大可能。更不用與強大的核潛艇相比,常規潛艇動力不足問題永遠是「死穴」。
很長時間以來,「日本精工」在國人心目中是僅次於「德國製造」的優質產品。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進步,如今「中國製造」已經在大部分領域實現了對「日本製造」的超越,一個最典型的段子:曾經被某些網絡推手大加稱讚,聲稱「做出來的飯特別好吃」的「日本電飯鍋」,其實全部是中國製造。
日本最大的NHK電視臺公開製作的一期節目做過調查,日常生活中有70~90%的日用品是中國生產。在製造業領域,中國早已甩日本好多條街,而反映到軍工製造領域同樣如此。「大鯨」的紙面性能雖然先進,但其整體實力不過與日本的國力基本匹配而已。
如果日本的精英階層以為,憑藉一款「大鯨」就想對付中國的核潛艇,那未免有點太天真了,也希望這只是美國媒體在煽風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