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四種路徑

2021-01-08 法制網

新媒體藝術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創作者依託新媒體技術而創作的含有審美價值的藝術。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融合至今,已產生了大量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探索了聲、光、感三維的存在,豐富了人民群眾的審美體驗。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是沿著發揮網際網路優勢、汲取優秀傳統文化養分、引進人工智慧的路線行進的,探索其融合規律,主要有四種融合路徑,即多元化融合路徑、技術化融合路徑、個性化融合路徑和市場化融合路徑。

多元化融合路徑。多元化融合路徑是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中較為常見的路徑,其主要特點是融合的元素多,也包括融合內容、融合形式的多樣化。這種融合路徑適用於以營造全方位審美藝術空間為目的、以展現多種藝術樣式為要求的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如《國家寶藏》這類文博探索節目,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宮裡過大年》數字沉浸體驗展等文化活動。這種融合路徑在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交流中並不排斥傳統媒介或現當代文化的參與,它以兼容並包的姿態吸收各種富於表現力的藝術原料,通過重組、變形等手段塑造複合型的新媒體藝術,豐富審美活動過程中的藝術形式,使觀賞者能夠在多重藝術世界中沉浸和遨遊,從而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技術化融合路徑。技術化融合路徑要求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密切結合,要求技術人員通過精進的新媒體技術手段將傳統文化以恰當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以實現二者在藝術內容和藝術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層次融合。技術化融合路徑將文字、圖像、音效等多種藝術媒介融合起來形成新的媒介,以傳達藝術觀念,使傳統文化得到全新的表達。這一路徑注重融合過程中的有效性,即藝術語言與技術語言的有效互融,如對出土文物與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處理並將其搬進數字博物館,使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中華文化的風採。要順應數位化發展趨勢,改造傳統文化產業業態,為藝術創造與藝術傳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同時還須強化藝術理念的核心地位。

個性化融合路徑。個性化融合路徑的特點是融合成品富有創造性和獨特性,其目的在於創造出符合藝術家審美趣味的新媒體藝術。當前,藝術界關注個性化表達的藝術理念逐漸加深,而個性化表達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利用新媒體技術來描摹空間感和時間感。例如,一些作曲家通過拼接和重組等技術手段將古典樂器的聲音融於電子音樂中,向聽眾展示他們對於古、今樂器對話的思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黨在文藝、科學領域中提出的基本方針,個性化融合路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雙百」方針的繼續推進,發揮藝術家們的主動創造性,多種藝術理念均可得到彰顯,藝術亦可呈現出多種風貌。值得注意的是,個性化融合路徑並不意味著藝術創作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傳統文化與新媒體藝術進行融合,而是要準確把握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傳遞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將自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真正融入新媒體藝術中,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市場化融合路徑。市場化融合路徑建立在文化藝術日益大眾化的社會現狀之上,這一路徑要求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要兼顧文化、藝術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我們應當認識到,即使是在市場化融合路徑中,文藝也應當遵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應當文、質並重,藝、德兼修,它們不僅要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更要在藝術水準和社會效益上達成目標,從而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此外,市場化融合路徑還可以與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相聯繫,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結合,這樣既可以傳播地區民俗文化,又可以促進地區旅遊業發展,同時也可以使人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體驗中華文化的深邃與悠長。(劉曉娟)

相關焦點

  • 文化科技融合:是熊+貓=熊貓 還是新瓶裝舊酒?
    文化科技融合創新  成全球經濟增長驅動力  「我想起來,臺灣有一個叫做楊志紅的教授,他在講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時候,打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他說,我們都已經熊+貓等於熊貓,其實傳統媒體加上新媒體
  • 數字動畫《秦時明月》的文化與藝術融合之美
    摘 要:《秦時明月》是中國首部3D武俠動畫,其製作的最大亮點就在於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動畫進行了有機結合。利用數位技術將中國古典文學、哲學、建築和傳統藝術形式等諸多中國文化融合到動畫作品中去,實現了現代數位技術與古代文化的藝術融合。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傳統的民族文化都有著濃厚文化內涵,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特徵。
  •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藝術管理學科建設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牛宏寶認為,無論是創新,還是人才培養,都是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來實現的。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認為,藝術管理學科在放眼世界,吸收西方藝術管理學科的建設和專業發展經驗的同時,更應該關注我們自己的傳統。自20世紀90年代文化產業興起,創意產業、創意經濟的發展便對藝術管理帶來了新的內容、新的挑戰、新的內涵。我國的藝術管理學科應當朝著厚基礎、重人文的方向發展。
  • 藝術喚醒城市—廈門寶龍藝術中心開幕,開啟「商業+文化」新體驗
    廈門寶龍藝術中心展館空間規劃為生活美學空間展示與藝術展場兩部分,擁有挑高達5米的專業展場空間,以及能滿足各種規模、展示需求的大小展廳共4個。廈門寶龍藝術中心將進行多業態、複合式文化空間的經營,倡導藝術引領消費的核心理念,以「藝術+生活」多元跨界融合為切入點,提供生活美學空間展示場所,發掘新興藝術力量,推廣國內外現當代藝術。
  • 新媒體藝術裝置如何成就城市景區景觀照明?
    隨著現在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通過其新的思維方式、操作手段在城市景區景觀照明中得到了更多的運用。新媒體藝術是科學結合技術,通過數位化合成技術虛擬實境並重構世界,強調交互感應,發掘出其隱秘的美學價值,更為城市景區發展增加一抹亮麗的景色。
  • 一體兩翼融合發展 賦能藝術金融新態勢
    這需要更好的理解資本、金融、科技介入文化藝術的內在邏輯,挖掘文化、藝術與金融融合的學理機制與價值體現,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  張志元教授表示藝術金融是全新的概念,它的本質是以藝術品為主體的投融資和信用活動,具有非標準化、高風險、高收益的基本特徵。
  • 觀察︱中國新媒體界的「馬欄山推演」端出了哪些硬菜?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守正創新,確保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把力量聚集在守正之上,用創新推動媒體融合發展。2020年中國新媒體大會「守正聚力 創新共融」的主題點出了守正創新的核心要義。
  • 國內首家新媒體藝術中心攜手黃鶯&何在峰打造《十三場夢境》
    《十三場夢境》是幻藝術中心繼《漫步星際一:趙旭視覺藝術》、《漫步星際二:巴日林奇幻之旅》、《未來系列:田曉磊:夜殿》之後主辦出品的第四場新媒體藝術展。本次展覽全新推出了幻境系列的開篇,也是藝術家黃鶯、何在峰及Y&Z跨媒體團隊,迄今為止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大規模沉浸式展覽的公開亮相。
  • 促進藝術與科教融合
    >(記者王廣祿)人文藝術和科學教育應當也能夠實現緊密融合,兩者的有效融合能夠讓藝術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插上具有無窮力量的翅膀。11月1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見山園」吳為山教授雕塑藝術作品陳列館開館、竺可楨先生塑像落成揭幕,成為該校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重要資源。學校將以此為契機,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校園美育工作。
  • Q版陶瓷 傳統與時尚的融合
    ■本期執行 周湖健在多數人理解中,作為從遠古流傳至今的文化載體之一,陶瓷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語言。它沉澱著千年的中華文明和地域文化,展現了東方獨特的美學神韻和人文精神。然而,在別具匠心的陶瓷雕塑家眼裡,它不僅富有傳統古典的雅韻和氣質,更反映了現代時尚生活,同時也對當下的藝術潮流,予以真實的記錄和表達。Q版陶瓷,便是將傳統與現代二者完美融合的典型之一。
  • 有人說「行為藝術」破壞了傳統藝術的文化生態,你怎麼看?
    20世紀初,畢卡索的「立體主義」繪畫的誕生,把西方繪畫中的一切禁忌和傳統全都打破,自此之後,藝術家的創作得到自由,在完全沒有清規戒律的情況下作畫,抽象藝術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審美觀念,從而「行為藝術」也隨之誕生,問題來了:有人說「行為藝術」破壞了傳統藝術的文化生態,你怎麼看?
  • 先驅之路:他們的選擇極大影響了中國藝術如何由傳統走向現代
    兩條不同的路徑構成了本次展覽的主要策展脈絡,一條是學院派的古典主義和寫實主義的現代性訴求,一條是接近於西方早年的現代主義諸畫派的現代性訴求,包括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等等……這兩條路徑也正對應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在面對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之時的藝術選擇,而他們的選擇也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的發展之路。
  • 臺灣青年插畫師林彥菱運用南京市樹雪松講述多彩傳統文化
    「兩岸一家親,我們的節日都是一樣的,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因此參加到臺灣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中,我就一直思考著如何用南京元素來呈現重陽節,讓看到的人都能更加深刻體會到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放創新包容。」
  • 網絡新媒體特點及其現狀分析
    二、新媒體新在何處 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以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性價比高、推廣方便等特點在現代傳媒產業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新媒體體現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內容方式的轉變、傳播語境的變化、傳統話語權的解構與轉變。
  • 基於「滲流模型」的城鄉融合發展機理與路徑選擇
    2.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的形態標度研究表明,人們感官所接受的信息中,視覺形象與語音形象所佔比例高達95%以上,因此物體的形態、表面的形狀,往往對物體和系統的性質有著決定性意義。鄉村社會管理形態主要包括經濟、政治、法規、道德四種形態。
  • 鄭州良庫工舍:文化改變生活 藝術讓城市更美好
    如何在瞬息萬變、網絡縱橫、跨界再生的新文旅融合時代,激蕩起城市更新的浪潮,重塑人文風尚,在鄭州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土地上,造出一片時尚綠洲,掘出一泓文化清泉,是鄭州良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創新性嘗試和未來的領跑方向。
  • 藝術與科技怎麼跨界融合?川音這場展覽給你答案
    1月4日晚,「出山·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20成果匯報展」在成都拉開帷幕,為市民奉上了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繪畫、裝置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創新展覽。本次展覽從2021年1月5日起對外開放,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
  • 聚焦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 藝術讓城市更時尚
    本屆藝博會由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主辦,青島市委宣傳部聯合市文聯、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廣播電視臺等共同承辦,旨在通過搭建優質文化藝術資源的展示平臺,以及藝術院校、院團、行業企業的交流互動平臺,促進各類藝術成果交流互鑑,緊密對接藝術和產業資源,推動文化、旅遊、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人類雖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西方傳統美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影響到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有很多明顯的區別。其區別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