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有這個疑惑「練字帖練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看不到效果」。
主要的原因並非字帖不好,也不是練字的人不夠堅持。而在於練字是否掌握了對應的方法論,即所謂的悟道和入道。這並非玄學,我們來看看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的練字心得:「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
「練字不是簡單地照抄,練字不是簡單地照抄,練字不是簡單地照抄。」
重要的話說三遍,我們從王陽明的練字心得中可以看出,練好字,首先要學會看字,其次要學會運筆。
重點一:看字
所謂看字,第一層境界是看字的間架結構,看字的輕重緩急;第二層境界是看漢字之美,找到字的美感具體產生在什麼地方。練字帖之前,不要輕易下筆,現在認認真真地看字,在內心默念該字的寫法特點,注意點。落筆前,在內心先默寫幾遍。
如此心上學,做到擬形於心之後,方可落筆。
重點二:運筆
看字是落筆的基礎,運筆才是成字的途徑。運筆即控筆,是真正能夠寫出好字的最後一步和臨門一腳。而運筆,也是有自己的方法論和獨特技巧的,只要學會了運筆,才能真正控制好手中的筆,寫出心上的字。
運筆的技巧,大部分書法家都是靠悟。所以練字的人很多,大師卻很少。因為能夠真正悟道且得到,需要的是:天賦!
但是,漢字五千年歷史,但是關於運筆就沒有系統化的理論總結嗎?!答案是:有的。
我們推薦的是,當代三大硬筆書法家之一錢沛雲先生所提出的:《漢字的五種組合法》。
所謂漢字的五種組合法,所講的是,漢字的五種書寫和運筆的技巧。
具體包括以下五種:
1、 藕斷絲連法
把兩個以及兩個以上筆畫比作一段折斷的藕,其間則由一根根無形的細絲牽連著。藕斷絲連法,指書寫時筆尖緊貼紙面遊動,把原不相關的筆畫連接成為一個和諧的統一體,一般指字體中筆畫縱向之間的呼應。
「藕斷絲連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橫與橫之間的絲連
筆尖在上橫末端稍停駐後,即向左下帶出一股氣勢,與第二筆起筆相接。
(2) 點與點之間的絲連
這是最常見的。上點可略帶些露峰,由此而產生一種與下點相接的動勢感,仿佛一股氣流直瀉而下或橫逸奔去。
(3) 點與橫、點與豎、點與橫撇的絲連
(4) 撇與橫的絲連
向左撇出後,自峰間順勢帶出與下橫絲連。
2、單腿騰躍法
這是指橫與豎交叉時的一種特定的組合法。當寫完橫筆後,筆尖向左帶出一個小弧度,迅疾逆上再接筆下行,這頗像一個跳高運動員跨越竹竿時的起跳動作,所以用「單腿騰躍」作為比喻十分形象。
3、迴環呼應法
這是筆畫之間的一種照應方式。一呼一應是日常書寫中廣泛運用的一種技巧,它通過迴環動作,把撇與捺和諧地組合在一起。迴環動作幅度較大,撇出氣勢開張,捺下自然流暢。
還有一種迴環動作幅度較小,有的動作也較隱蔽。
4、推壓彈簧法
這是指橫與豎相銜接時的一種特定的組合法。為了充分顯示出筆尖書寫剛勁爽利的特性,橫、豎銜接都是在快速中完成的,動作乾淨利落,好比是「推壓」彈簧的動作。
5、 顧盼生姿法
這種呼應多出現在點與點之間,把看似不相關的兩點,通過「會心」的「眼神」交流,取得了一種巧妙的內在照應,這樣字體更顯活潑生動。
相信上述練字技巧,一定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早春派的書法老師,早春派相信好的教育一定不是貴的教育。希望能夠將我們的教學理念傳遞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