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2020-12-02 海南日報

  時隔數年,已是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院長的高抒教授又一次來到瓊海市博鰲鎮,看到「天堂小鎮」的巨大變化,他感到很欣慰。

  「我關注海南島的發展。」本世紀初,高抒就應博鰲投資控股公司之邀,對其開發進行過環評。他認為,博鰲具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是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地理環境單元,「要理性地使用規劃手法和技巧,對環境進行最有創意的規劃設計處理。」

  在瓊海市規建局局長林葉茂看來,博鰲的開發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邁進。目前博鰲在建的18個重點項目中,既有汙水處理廠等環保項目,步行街、國賓館等旅遊項目,也有房地產項目。「經過用規劃規範區域開發,博鰲已形成較有序的開發模式。」他說。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到海邊旅遊,在海邊居住,是無數世人的夢想。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海南的海岸帶被公認為黃金岸帶,若將之比作頂級宣紙印製的空白五線譜冊,只有在其上撰寫出傳世的經典旋律,才不會暴殄天物。今天,在全省上下的努力下,人們逐漸發現,這曲正在日漸完善的旋律中,既能「聽到」明快的節奏,也能「聽到」精巧的和聲,甚至不乏大量的休止符……

  休止符

  「此時無聲勝有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句,道出了音樂中休止符的重要性。休止符,是樂曲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休止符的創造性應用,能使音樂形象鮮明生動,與眾不同。」海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系主任李群山說。

  在海南的海岸線上,有不少旅遊或房地產的投資商深諳其中真諦。 

  陵水黎族自治縣南灣猴島是熱帶海島型獼猴自然保護區,也是開發得很成功的國家4A級景區。箇中緣由,就在於投資商把握好了休止符與整個樂章的關係。「景區是客廳,核心保護區是臥室,(下轉A3版)

  (相關報導見A3版)

  (上接A1版)猴子們白天在客廳接待客人,晚上回臥室休息,客人是不準擅自進入主人臥室的。」景區董事長代國夫的理念很別致。他說,為降低人類活動對猴島生態的影響,保護區被劃分為核心區和生態瀏覽區,遊客一般不允許進入核心區。

  把核心區設置為「猴島樂章」的休止符,讓猴島獲得了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的雙豐收:島上獼猴繁衍到了2500多隻,景區名氣也在不斷擴大,甚至有了「南灣歸來不看猴」的美譽。

  類似事例記者還在不少地方聽到過。例如,萬寧石梅灣有著世界最大的珍稀植物青皮林保護區,這個保護區同樣被開發商海南華潤石梅灣公司設定為「休止符」,該公司副總經理錢健說,他們繞著青皮林區域修建了景觀路,一方面可以讓客人近距離觀測青皮林,另一方面也是用路將其保護起來,「但青皮林裡邊,我們是嚴禁遊客進入的。」

  更多的「休止符」,是在海南各級政府的努力下實現的。在海南島海岸帶區域共有32個自然保護區,分屬國家、省、市縣三個層級,總面積達1.38萬公頃。2006年開始實施的《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重點景區、沿海重點區域規劃管理的決定》嚴格規定,為保護重點景區、沿海重點區域的生態環境和風景資源,自平均高潮線起向陸地延伸最少100米至200米的範圍內,不得新建、擴建、改建建築物。

  和聲

  「和聲是樂曲的重要表現手法,通俗一點說就是將兩種或更多的不同聲音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不但不互相影響反而旋律更優美。」李群山說。形容夫妻恩愛的成語「琴瑟和鳴」,其本意就是描述琴與瑟兩種樂器彈奏出來的和聲,美妙而動聽。

  海南的海岸帶旋律中,不乏大量「和聲」的存在,有景區與生態的和諧共存,也有地產與文化的共融交匯。

  2005年5月,總投資將超千億元的海棠灣進入概念性總體規劃階段,4家世界頂級規劃機構對其設計權展開激烈爭奪。為此,他們對海棠灣進行了長時間大量踏勘和現況調查,創造出了「國家海岸」的規劃概念。最終,由美國EDSA事務所作的三亞海棠灣概念性總體規劃,將海棠灣的開發與本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根據該規劃,海棠灣將充分利用當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建設海洋主體科教博覽區;將富含本土特色的民居風格,以及宗祠、戲臺、茶館、水街、樹街等鄉土文化,充分融入到將要建設的7個風情小鎮中。

  對此,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原副廳長楊冠雄評價說:「海棠灣是一面旗幟,它對本土文化的發掘與提升,為海南國際旅遊島今後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這種和聲,不僅奏響在東海岸,在西海岸也同樣得到應和。

  在樂東黎族自治縣龍沐灣,江蘇省國信集團總裁助理楊大光告訴記者,該公司正在實施一項紅樹林培育計劃,2位國內知名紅樹林專家對此計劃進行了研究,方案已製作完畢。根據計劃,他們準備在將要建設的項目運河一帶,培育2萬平方米的紅樹林。「目前我們正在進行試種,如果試種成功,在方案獲批後我們就將全面啟動這一計劃。」楊大光說。

  為譜寫海岸帶「和聲」,政府從法規和規劃理念上也加以了多方引導和限定。《海南省城鄉規劃條例》明確要求,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要突出熱帶海島特色,保護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民族特色與傳統風貌。已通過評審的《海南國際旅遊島風貌規劃導則》中強調,要促進各界對地域文化、傳統風貌的發掘、研究應用和創新,將海南建設成一個具有獨特文化品味的國際性旅遊度假目的地。

  節奏

  白居易的一句「大珠小珠落玉盤」,傳神地刻畫出琵琶女彈撥曲調的明快節奏。但節奏並非音樂所獨有,而是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脈搏」與「心律」,是美的事物或隱或現的普遍屬性。這一論斷,在海岸帶的開發上同樣適用。省城鄉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徐經國說:「海岸帶的開發應是分階段的。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是個長期過程,要注意開發時序。」

  如今,海南各地在海岸帶的開發中,正在努力尋找適應自己的最佳節奏。

  三亞萬達大酒店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永隆近來在喜悅和焦急中度過。一方面,公司旗下的萬達康萊德大酒店經過抓緊建設,有望於今年12月28日開業;另一方面,希望在海棠灣同時進行房地產項目開發的他們,卻還沒有拿到項目用地。

  「兩三年內,我們暫不考慮批准建設純商業住宅項目。」海棠灣管委會工委副書記趙雷武自信地說,海棠灣堅持優先發展高星級酒店及旅遊設施,目前批准用地的項目都是這幾類項目。「隨著一家家高檔酒店的相繼建成運營,海棠灣的地價將隨之水漲船高,到時候再出讓二三線土地給商品住宅項目,才能實現國有土地價值的最大化。」

  在萬寧市,海岸帶的層級開發、逐次遞進,已成當地經濟建設的長遠策略。市規建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萬寧11個海灣共分4種情況:已開發,正在開發,已徵用未開發,未徵用未開發。該局副局長馮學勝說,市裡確定首批開發的是靠近興隆、博鰲等旅遊區,成熟度較高的石梅灣、神州半島和山欽灣。「不少海灣我們將留作發展儲備,只待適時有序的開發。」他說。

  對於開發節奏的重要性,省委、省政府有著清晰的認識。《關於印發海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通知》中明確要求,要真正做到節約集約用地,優先保障旅遊、民生、高新技術、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後,許多實力雄厚的開發商紛紛入駐海南。1月15日海南宣布,暫停土地出讓和審批新的土地開發項目。省委、省政府的這一舉措,在海南國際旅遊島剛起步的關鍵時刻,很好地掌握了控制土地開發節奏的主導權。

  (本報海口9月15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黃忠義公祠紀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家  譜溯源  黃忠義公祠紀事  文/本刊特約撰稿 黃謀雲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德雄  黃岸公像  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1831-1837)、位於海口市府城鎮尚書直街的黃忠義公祠,乃當年僑居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黃氏和居瓊黃氏族人共同捐資為紀念唐朝入蒲(福建莆田)始祖黃岸而建,距今已有180年的歷史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我省在大阪舉辦國際旅遊島推介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大阪4月12日電 (記者程嬌)在2012世界旅遊旅行大會開幕之際,日本大阪當地時間今天下午,海南省旅遊委在大阪麗嘉皇家酒店舉行海南國際旅遊島推介會,向日本旅遊界推介海南。  推介會上,省長助理、省旅遊委主任陸志遠向與會來賓介紹了海南基本概況、旅遊設施、旅遊產品、民族風情等情況,並著重推介海南豐富的旅遊資源情況,鼓勵日本旅遊企業積極開展與海南的旅遊業界合作。在會上,陸志遠還重點介紹了海南優惠的入境開放政策,他說,日本5人以上旅遊團隊,可「免籤證」進入海南,最長可停留15天。日本遊客若想到中國內地其他地方旅遊,可在海南申請中國入境籤證,非常簡便。
  • 1.8萬塊石條鋪就登山步道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抱由9月17日電 (記者王紅衛 特約記者孫體雄)今天下午,記者在尖峰嶺森林公園工作人員帶領下,登上了素有「南海仙山」之稱的尖峰嶺主峰———即2010年「首屆中國海南樂東尖峰嶺重陽節登山比賽」活動舉辦地,真正體驗到了「萬山覽遍此為峰」的感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海南黑山羊是海南目前唯一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一直供不應求。我省一直將黑山羊養殖作為海南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予以扶持,近年來黑山羊出欄量穩步增長,黑山羊肉量供應能力不斷提升。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保護瀕危物種海南在行動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3月3日是第三個「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在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舉辦了以「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維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科普宣傳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野生動植物的關注和保護意識。地球上的生命體,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或有進化,或有消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落幕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8月25日,2019海南親水運動季活動——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在文昌市鋪前鎮落下帷幕。
  • 勵志卡通舞臺劇《三隻小豬》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海口9月24日訊 (記者卓蘭花)大型勵志動漫卡通舞臺劇《三隻小豬》自本月10日、11日兩天在海南戲院上演後深得椰城觀眾喜愛。記者獲悉,10月15日和16日,《三隻小豬》將再次回到椰城舞臺,為觀眾們再演三場。  據了解,這場兒童劇遊戲互動環節比較多,觀看過該劇的孩子們與臺上踴躍互動,情緒很高。臺上的「小豬」發號施令,臺下的孩子們一呼百應,在場的家長們也深受感染。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梁大鵬:一生痴教 夢縈椰子園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私立海南大學創辦前,海南高等教育還是一片空白。「島內青年學子欲進高等院校求學,皆負笈於粵之羊城或遠赴京滬」。有關私立海南大學創辦的初衷,四十年後梁大鵬在其《海南大學前後》一文中曾有這樣的追述:「憶當抗戰接近勝利之時,我們鑑於建瓊任務,如不先以文教著手,社會方面無從確立,精神力量無法發揮,各級人手自也無從儲備……海大創設之議緣斯而起。」
  • 澄邁「波浪三姐妹」圓夢中國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從南海網「我是大民星」海南首屆百姓達人選拔中走出來的澄邁草根明星「波浪三姐妹」,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驚喜地成為演唱會主角,再次圓了登臺放歌的夢想。  「波浪三姐妹」由三名在澄邁縣城做小生意卻熱愛歌唱的大姐組成,由於個頭高矮不一、聲線有高有低,所以起名叫「波浪三姐妹」。
  • 疍家三代看變化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港是疍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這群曾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疍民,生活已經大變樣。  73歲的黃福瓊頭髮花白,說話聲洪嗓大,是如今健在的老一代疍家人。談起當年搖櫓划槳在波峰浪谷裡謀生的日子,老人連連搖頭:「苦呢,出海三分命,哪有現在安穩?」  疍家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漢的古越族。相傳在乾隆年間,閩粵兩地疍家人划過波濤洶湧的瓊州海峽,落戶海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