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初創的歲月中,高級指揮員靠前指揮,甚至帶頭衝鋒的例子比比皆是。雖然指揮員身先士卒的確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士氣,但隨著我軍正規化建設的進展和戰爭形態的變化,高級指揮員靠前指揮的弊病越來越多,為此在解放戰爭中從中央軍委到各野戰軍司令部,甚至縱隊司令部都三令五申,嚴令高級指揮員不得太過靠前,但這種事情仍然屢禁不止。1947年7月,剛成立不到5個月的我膠東軍區第5師在攻擊齊家埠的戰鬥中,就再次發生了師長因為太過靠前指揮受傷的事情。

膠東軍區第5師是在1947年2月成立的,由於當時作戰頻繁,5師在成立後的第三天,就投入了戰鬥,在萊蕪戰役中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牽制國民黨第8軍增援被圍部隊,這次阻擊任務完成了很漂亮,殲敵1200多人,受到了上級的表揚。

但隨後更大的考驗就來了,1947年6月為了配合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我華野主力大舉出擊外線,為了進一步牽制第8軍自濰縣向西增援。5師奉上級的命令攻打8軍獨立旅第3團守的齊家埠。該團團長原先是膠東的惡霸,該部之前是偽軍,曾經與我軍多年為敵,很熟悉我軍的戰術,此外該團的指揮官在指揮上也較一般國民黨二流部隊要強得多。我軍曾經多次想消滅該部,但都陰錯陽差,功虧一簣。

敵軍第3團守衛的齊家埠位於濰縣東北30裡。戰鬥打響前一周,為了穩妥起見,5師師長周志堅親自帶團營幹部和主攻連連長,從幾個方向輪流觀察地形和敵軍的防禦情況。最初考慮到東面便於我大部隊接近,我軍決心把主攻方向選在東邊。但由於我軍多次在東面查看地形,被敵人發現了,敵軍準確地判斷我軍主要突擊方向很可能在東邊,於是立即改變其兵力部署,把防禦重點放在了東邊。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敵軍的調動被我軍發現了。於是我軍將計就計,在戰鬥打響之前突然變更了部署,把主要攻擊方向從東邊移到西南。1947年7月1日下午5時30分,我軍集中包括4門野炮在內的73門各型火炮,向齊家埠的敵軍猛烈開火。在炮火掩護下,我軍3個團於6時30分從三個方向上同時發起進攻,避開了敵人防禦最嚴密的東面。同時炮兵在步兵發起攻擊後,立即延伸射擊,把東面守敵增援其他幾個方向的道路切斷了。經過幾個小時激戰,直到深夜11時,我軍仍未突破敵軍外圍防線,戰鬥眼看有陷入僵局的危險。

這時師長周志堅這個老紅軍坐不住了,他對政委說,要到突破口去親自指揮戰鬥,政委堅決不同意,周志堅堅持要去,他說不上去看不清楚,怎麼指揮縱深戰鬥。雙方發生了爭執。因為齊家埠戰鬥的重要性,最終周志堅說服了政委,他沒再攔阻。周志堅立即帶上參謀、警衛員等少數幾個人,向預定突破口走去。
約1小時後,當他抵達突破口時,我13團1連剛剛完成突破,正在向縱深發展,突破口出一片火海,照地附近一片通明,13團1營的部隊在教導員的帶領下在突破口上反擊敵人的反撲,周志堅來了後,立即命令部隊要繼續向縱深發展,以保障後續部隊投入縱深戰鬥。

隨後周志堅就在突破口的位置指揮戰鬥,他看著13團主力突入敵軍縱深,正在高興,突然敵人的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左臀部,隨後從大腿穿出,由於他的受傷,引起了一陣騷動,所幸沒有影響戰鬥的結局。我軍在撕開敵人防線後,只用了2個小時就把這個團的敵軍大部殲滅,斃傷敵人379人,俘敵1115人,還活捉了敵團長。

5師剛剛成立沒不久,師長就受傷,這在膠東軍區部隊甚至整個華東野戰軍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為此上級再一次強調不允許高級指揮員到一線靠前指揮戰鬥,以免因指揮員的傷亡,造成部隊失去指揮。但因為種種原因,我軍高級指揮員靠前指揮的現象仍然「屢禁不止」,要一直到建國後進入和平年代才逐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