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靠前指揮,為何上級三令五申要改?團級戰鬥差點犧牲開國中將

2020-12-06 築壘地域Z

在我軍初創的歲月中,高級指揮員靠前指揮,甚至帶頭衝鋒的例子比比皆是。雖然指揮員身先士卒的確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士氣,但隨著我軍正規化建設的進展和戰爭形態的變化,高級指揮員靠前指揮的弊病越來越多,為此在解放戰爭中從中央軍委到各野戰軍司令部,甚至縱隊司令部都三令五申,嚴令高級指揮員不得太過靠前,但這種事情仍然屢禁不止。1947年7月,剛成立不到5個月的我膠東軍區第5師在攻擊齊家埠的戰鬥中,就再次發生了師長因為太過靠前指揮受傷的事情。

▲開國中將周志堅

膠東軍區第5師是在1947年2月成立的,由於當時作戰頻繁,5師在成立後的第三天,就投入了戰鬥,在萊蕪戰役中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牽制國民黨第8軍增援被圍部隊,這次阻擊任務完成了很漂亮,殲敵1200多人,受到了上級的表揚。

▲我軍依託工事阻擊敵人

但隨後更大的考驗就來了,1947年6月為了配合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我華野主力大舉出擊外線,為了進一步牽制第8軍自濰縣向西增援。5師奉上級的命令攻打8軍獨立旅第3團守的齊家埠。該團團長原先是膠東的惡霸,該部之前是偽軍,曾經與我軍多年為敵,很熟悉我軍的戰術,此外該團的指揮官在指揮上也較一般國民黨二流部隊要強得多。我軍曾經多次想消滅該部,但都陰錯陽差,功虧一簣。

▲我華東野戰軍炮兵進入陣地

敵軍第3團守衛的齊家埠位於濰縣東北30裡。戰鬥打響前一周,為了穩妥起見,5師師長周志堅親自帶團營幹部和主攻連連長,從幾個方向輪流觀察地形和敵軍的防禦情況。最初考慮到東面便於我大部隊接近,我軍決心把主攻方向選在東邊。但由於我軍多次在東面查看地形,被敵人發現了,敵軍準確地判斷我軍主要突擊方向很可能在東邊,於是立即改變其兵力部署,把防禦重點放在了東邊。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敵軍的調動被我軍發現了。於是我軍將計就計,在戰鬥打響之前突然變更了部署,把主要攻擊方向從東邊移到西南。1947年7月1日下午5時30分,我軍集中包括4門野炮在內的73門各型火炮,向齊家埠的敵軍猛烈開火。在炮火掩護下,我軍3個團於6時30分從三個方向上同時發起進攻,避開了敵人防禦最嚴密的東面。同時炮兵在步兵發起攻擊後,立即延伸射擊,把東面守敵增援其他幾個方向的道路切斷了。經過幾個小時激戰,直到深夜11時,我軍仍未突破敵軍外圍防線,戰鬥眼看有陷入僵局的危險。

▲我軍向敵人發起進攻

這時師長周志堅這個老紅軍坐不住了,他對政委說,要到突破口去親自指揮戰鬥,政委堅決不同意,周志堅堅持要去,他說不上去看不清楚,怎麼指揮縱深戰鬥。雙方發生了爭執。因為齊家埠戰鬥的重要性,最終周志堅說服了政委,他沒再攔阻。周志堅立即帶上參謀、警衛員等少數幾個人,向預定突破口走去。

約1小時後,當他抵達突破口時,我13團1連剛剛完成突破,正在向縱深發展,突破口出一片火海,照地附近一片通明,13團1營的部隊在教導員的帶領下在突破口上反擊敵人的反撲,周志堅來了後,立即命令部隊要繼續向縱深發展,以保障後續部隊投入縱深戰鬥。

▲我軍與敵人激戰

隨後周志堅就在突破口的位置指揮戰鬥,他看著13團主力突入敵軍縱深,正在高興,突然敵人的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左臀部,隨後從大腿穿出,由於他的受傷,引起了一陣騷動,所幸沒有影響戰鬥的結局。我軍在撕開敵人防線後,只用了2個小時就把這個團的敵軍大部殲滅,斃傷敵人379人,俘敵1115人,還活捉了敵團長。

▲被我軍俘虜的國民黨軍

5師剛剛成立沒不久,師長就受傷,這在膠東軍區部隊甚至整個華東野戰軍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為此上級再一次強調不允許高級指揮員到一線靠前指揮戰鬥,以免因指揮員的傷亡,造成部隊失去指揮。但因為種種原因,我軍高級指揮員靠前指揮的現象仍然「屢禁不止」,要一直到建國後進入和平年代才逐步消失。

相關焦點

  • 解放軍唯一一次,一天之內戰鬥傷亡6名師團級幹部
    2月18日凌晨3點多鐘的時候,我的部隊一路急行軍來到了靠松山,看起來這海拔700多米的靠松山並不覺得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等我翻越此山後才感受到其真正的險惡以及給我軍所造成的巨大損失。首先,該山非常險峻,陡峭的山峰之間,溪谷連綿,朔風陣陣。峭壁上的巖洞重重疊疊,洞洞相連,尤如一隻只張著血盆大口的老虎,陰森可怖,並隨時把你吞噬。因此,它是打伏擊的理想之地。
  • 他是開國中將,立誓老死新疆也無怨言!要求永遠戰鬥在祖國邊陲!
    他就是開國中將—郭鵬 三次入黨,不改初心 郭鵬,原名郭光前 1906年10月 出生於湖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家境貧寒 22歲那年,他走上了革命之路 卻因身體瘦弱,差點被紅軍勸退
  • 此縱隊的兩任司令員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
    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是個很特殊的縱隊,雖然番號靠前,但成立比較晚,而且其他野戰軍都沒有第五縱隊這個番號。這個縱隊的前兩任司令員都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的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您知道嗎?萬毅後來被授開國中將,首任政委劉興元也是開國中將。1948年11月,我軍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第五縱隊改稱解放軍第42軍,萬毅仍任軍長。不久,由原第五縱隊副司令員吳瑞林接任軍長。吳瑞林綽號「吳瘸子」,打紅了朝鮮半島,後來也是開國中將。不過,第五縱隊還有一人更牛,後來成上將,此人名叫固輝,原是第五縱隊的一名文書。
  • 紅15軍團6位師級主官:兩位叛變,一位犧牲,三位授銜成開國名將
    會師之後沒幾天,來自兩個地方的紅軍高級將領們就一致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紅軍軍團,這就是紅軍史上最後誕生的紅15軍團。9月18日,紅25軍、紅26軍、紅27軍正式組建紅15軍團,軍團長由未來的第二開國大將徐海東擔任,軍團政委則由原紅25軍軍長程子華擔任,陝甘紅軍創始人劉志丹則擔任副軍團長兼軍團參謀長。
  • 延安邊保處長,紅色特工掌門,周興指揮的兩次戰鬥為何引來爭議?
    他主張剿的同時,更要攻心服人,讓那些疑慮不安、懷有二心的對立面,自行瓦解,少留後患。而曾經的延安邊保處長,被稱為紅色特工掌門的周興,他指揮的兩次戰鬥,可供對照探討。然烏寨戰鬥1952年6月,國民黨的一些殘兵敗將和土司頭人,糾合3,000人槍,在四川岷江上遊的黑水蘆花地區,憑藉山高林密,交通不便,進行武裝作亂。
  • 此人是開國少將,獲得三枚一級勳章,他的一個兒子如今廣為人知
    在金一南的講話中以及作品中,他以犀利的文風,收穫了不少的粉絲,很少人知道,金一南的父親金如柏,在我軍中,也是一位傳奇至極的人,他是開國少將,不過他的這個軍銜是老資格,因為他獲得了三枚一級勳章
  • 對越自衛反擊戰,為何越方陣亡最高才團級?作風決定,換誰都一樣
    既然是戰爭,就有犧牲,我軍犧牲的官兵中,職務最高的是師級指戰員,並且來自同一個師---126師。他們分別是126師的副政委林鳳雲同志和126師副師長趙連玉同志。林鳳雲政委是在部隊推進中遭受越軍埋伏中彈犧牲的,而趙連玉師長則是在撤退中被越南特工在暗處開槍殺害的。
  • 登步島失利,我軍唯一失聯戰士,靠吃貝殼生存,10天後獲救
    1949年寧象戰役結束後,由於要分兵守衛新區,三野7兵團能用於舟山戰役的兵力,只有22軍及21軍61師,共11個步兵團,約4萬人馬。與舟山蔣軍相比,我軍兵力處於劣勢。加之部隊缺乏渡海登陸作戰經驗,因此7兵團決定由第22軍軍長孫繼先指揮攻島部隊,集中兵力,先依次攻佔舟山外圍島嶼,最後再全力攻佔舟山本島。
  • 開國中將周希漢親歷百團大戰,他如何贏得「軍中趙子龍」的美譽?
    在百團大戰中,時任三八六旅參謀長的開國中將周希漢(1913年-1988年),親歷百團大戰三大階段,他和其他將領們周密部署,為贏得戰爭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在敵人大舉進攻,且與師部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周希漢沉著冷靜,不僅擊退了敵人,還保護了首腦機關(中共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師首長、醫院傷員等)的轉移,由此贏得「軍中趙子龍」的美譽。
  • 這輛日本坦克,為我軍立下汗馬功勞!開國大典它第一個扛旗通過
    要說最讓102號坦克出名的,還要數錦州、天津戰役。(東北坦克大隊下轄的九七改中型坦克群。後來,這支我軍軍史上的坦克隊逐步擴編,成為戰車第一師)在錦州戰役發起前,董來扶駕駛的「老頭坦克」行駛在公路上時突然再次拋錨。由於沒有維修部件,時間又緊,坦克手們只好向周邊百姓求助。在一位老大爺的號召下,百姓們徵集了十多口牲畜,並讓人在車後推著走。
  • 我軍55年授銜為何專設了蘇軍也沒有的大校?將帥體系存在細微差別
    (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大校)我軍當年肯定是需要仿蘇的,所以1952年我軍在軍銜體系最初的設計時,高級軍官也擬設置為大元帥、國家元帥、兵種元帥、上將、準上將、中將、少將兩檔七級。又明顯偏低了,因為在世界主流軍銜體系中,上校是團級軍事軍官的普遍軍銜。於是在1953年發布的條例中,特別在少將與上校之間,增設了「大校」這一檔軍銜,以正師職軍官為基準對象,也包括了一些資歷較淺的副軍職、準軍職幹部和資歷較深的副師職幹部,屬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和解決的措施。
  • 山西唯一吳姓開國將軍,生於晉商之家,曾活捉國軍中將黃正誠!
    1946年9月24日凌晨,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被陳賡指揮的第四縱隊擊潰,槍聲停止後,繳獲了不少物資,俘虜了數千人,然而在黑暗中,不見了黃正誠。死屍中沒有,傷兵裡沒有,俘虜群裡也沒有見到。當時團長楚大明(河南人,曾任10旅副旅長,1947年在汾孝戰役中犧牲)也著急,讓政委吳效閔出主意,如何逮住黃正誠?
  • 開國中將吳法憲:89歲病逝後,魂歸故裡,了卻40餘年的遺憾
    回望歷史,在戰亂年代,很多人為了國家的建設努力奮鬥,他們無畏向前,做出了許多犧牲,甚至獻出了自己生命。 在開國將軍中,吳法憲的名字格外引人注意,因為他的故事令人動容。戎馬一生,在他病逝後,終於魂歸故裡,了卻40多年的遺憾,實現了自己一生中最後的心願。
  • 金門戰役為何慘敗?戰前一小時曾收到絕密軍情,卻沒有組織悲劇
    解放軍9000左右的將士登陸,大部分犧牲。很多人認為,金門戰役的失利是因為渡船原因。其實如果是深入分析一下的話,你會發現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輕敵和情報判斷不準確。其實28軍完全可以避免規避掉風險的,但是沒有抓住機會。因為錯過了淮海戰役,葉飛是覺得很遺憾的。不過在渡江戰役關鍵時刻,他還是去了10兵團指揮。
  • 抗美援朝中,中美雙方犧牲的最高將領都是誰,擔任什麼職務
    戰爭向來都是兩敗俱傷的,敵我雙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那我軍和美軍犧牲的最高將領分別是誰呢?我軍在此次戰役中犧牲的最高將領是67軍軍長李湘。他的原名叫做李湘林,出生於江西農村的一戶貧苦人家,他加入紅軍時只有16歲,後來於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長徵途中為了突破湘江,他的腿受了重傷不能繼續跟著部隊行走。
  • 揭秘;抗戰時期與解放時期,我軍戰鬥力最強的旅,都是哪兩個旅
    386旅在抗戰時期,在陳賡司令員指揮下參與了長生口、七亙村、黃崖底等戰鬥並且都取得一定的戰果,提高八路軍作戰士氣,日軍不是不可以戰勝的。之後386旅在正太鐵路和邯鄲至長治公路沿線展開交通破襲戰和伏擊戰,利用地形,與日軍展開遊擊戰術,尋找戰機,偷襲敵軍,因此386旅又取得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勝利。
  • 八路軍夜裡行動,村民的狗給鬼子報信,開國中將帶上打狗隊進了村
    百團大戰之後,日本鬼子因為遭受了我八路軍的痛擊,對我軍更加重視起來,決心對抗日根據地發起空前的大「掃蕩」。為了斷絕我八路軍的補給,對根據地的村莊實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後來的開國中將王宗槐,此時正在晉察冀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他看到這些敵後區域很困難,主動要求去這些地方工作。
  • 志願軍戰士未殺一人,犧牲後被評為一級戰鬥英雄,他有何特殊功勞
    1952年,我軍專門為一名志願軍犧牲戰士召開了追悼大會,會上,人山人海,許多群眾聞聲前來弔唁,我軍戰士更是面色凝重,默默為其送行,就在追悼會接近尾聲之時,志願軍總部特意宣布,為其追記特等功,並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志願軍戰士生前卻未殺一人,那他是誰?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不同建制部隊一起打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個鎮得住的前線指揮官,但這麼重要的位置,最終不得不交給了第82師師長鍾賢文(不幸的是,當戰鬥打響後,鍾師長也不在戰鬥現場)。而他直到戰爭快要打響時,才知道自己還要指揮29軍的兩個團,在此之前,他甚至沒見過他們,總之,這些人算是臨時被硬併到一起,顯得十分草率。為何第10兵團當時對金門戰役顯得如此「漫不經心」?
  • 抗美援朝時,67軍軍長李湘擠破一個癤子,為何七天後不治而亡?
    在這座塔內部,有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烈士名單,其中最讓筆者忘不了的是李湘,他犧牲時是67軍軍長。1951年春節,20兵團召開幹部會議,李湘參加了。會議上,主要說到了入朝作戰的問題,給下面軍隊做了安排。會議結束後,李湘回到67軍。確保部隊入朝可以直接投入戰鬥,李湘選擇了先進入朝鮮觀察觀察情況,於是帶著幾個參謀和電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