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但與此同時,解放戰爭還遠沒有結束,東南、西南的大片地方,還盤踞著大量國民黨軍隊。
20多天後,1949年10月24日,當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幸福中時,在祖國東南沿海,一場鮮為人知的渡海戰役悄悄打響了,就是解放軍進攻金門島的戰役。
從1949年10月24日晚上9點開始,到10月26日晚上基本結束,2、3天時間裡,太多意外發生,是解放戰爭史極其煎熬的3天時間。
總之戰役結果是,我軍不僅沒有拿下金門島,反而自身付出慘重代價,第一批登島的9086名官兵(含300餘名船工、民夫),除了約3000人被俘,其餘約6000人全部陣亡,無一人生還。
這是解放戰爭史上的一次嚴重失利。
戰鬥結束後,負責組織渡海作戰任務的第10兵團司令葉飛曾說:
「指揮員尤其是我的輕敵,是金門失利最根本的原因。」
這次戰役的失利,之所以讓人心中意難平,不僅是因為這是我軍在建國後一次罕見的失利,更重要是因為,造成我軍失利的主要原因,不是別人,而是自身的多重失誤。
直至今日,回想起這次戰役,依然令人惋惜和痛心。
簡單來說,這場戰役失利主要有三方面原因,貫穿其中的關鍵詞是兩個字:輕敵。
其一,作戰計劃顯得些許隨意和草率
當時三野第10兵團順利攻佔廈門之後,按照當時情況,整體局勢有利我軍,所以近在咫尺的大小金門島,似乎顯得「唾手可得」。
因而,第10兵團指揮員,立即對下轄的第28軍下達了進攻金門島的命令,但此時的28軍是什麼情況呢?
首先,軍長在南下的時候因為身體不適(胃病),留在了福州養病,其次,參謀長早在之前就被調走了,所以28軍的軍政主要指揮官都不在前線。
因此不得已情況下,28軍副軍長接過了這個擔子,而他能調撥的兵力也很有限:
28軍下轄的83師留在了福州,84師兩個團被派到閩北剿匪去了,另還有82師、84師的兩個團奉命繼續南下,也就是說,第28軍在一個省,被拆成了3部分,剩下能用來渡海作戰的主力部隊,只有82師。
最後,實際渡海的8000多名官兵,是來自第10兵團的不同建制的2個軍的4個師(團):分別是第28軍第82師、84師251團,和第29軍的85師、87師各一個團。
不同建制部隊一起打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個鎮得住的前線指揮官,但這麼重要的位置,最終不得不交給了第82師師長鍾賢文(不幸的是,當戰鬥打響後,鍾師長也不在戰鬥現場)。
而他直到戰爭快要打響時,才知道自己還要指揮29軍的兩個團,在此之前,他甚至沒見過他們,總之,這些人算是臨時被硬併到一起,顯得十分草率。
為何第10兵團當時對金門戰役顯得如此「漫不經心」?
當然,並不是我軍不想認真打,而是有客觀因素導致。
一方面是因為,情報顯示駐守金門島的敵軍兵力很弱,且無大規模工事,我軍判斷攻島難度不大;
另一方面是因為,兵團指揮員當時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接管廈門上面,畢竟廈門是個通商口岸,一旦出現亂子,後果很嚴重,所以金門島戰役才顯得「不受重視」。
如此草率組織起來的部隊,即使放在我軍擅長的陸地作戰中,也會有些難打,況且是28軍並不熟悉的渡海戰役。
真到了海上之後,指揮官無法有效指揮不同建制的部隊,導致實際作戰的時候,部隊無法得到有效統一調度,這是金門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缺乏渡海作戰經驗,嚴重缺船、缺船工,不了解潮汐規律
1、渡海作戰的關鍵一個步驟就是登島,但當時由於缺乏經驗,簡直是難如登天。
當時渡海的8000多名官兵裡,有許多山東人,他們有些在來福建之前,甚至沒見過大海,因此一到海上就陸續出現暈船等各種身體不適。
而且出海後,因為天氣等各種客觀原因,船隻隊形也被完全打亂,靠岸都是很大問題,官兵不會操控船隻,只能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船工身上。
而好不容易靠近金門島時候,他們遭到了島上炮火的猛攻,幾百條船成了「活靶子」,船工們由於害怕,且語言不通,各種手忙腳亂中,無法有效實施解放軍發出的登島指令。
於是,預先指定的不同船隻對應不同登陸點,已經無法有效實現,許多船隻為了靠岸,趁著漲潮往縱深衝進去,導致退潮的時候,很多船隻擱淺在沙灘上,從而耽誤了第二批官兵的渡海。
這些都是由於我軍指揮員,事先對於渡海作戰沒有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在自身缺乏渡海經驗的前提下匆忙出戰導致,總之戰鬥一打響,我軍就不幸處於劣勢一方。
2、其實,本來兵團指揮員制定的作戰方案,是10月20日出發的,但最後卻是24日出發,原因是因為嚴重缺船,以及開船的人。
對於渡海作戰而言,「有兵無船,等於無兵」。
當時國民黨退到臺灣之後,許多漁民不了解解放軍,很多都棄船逃跑了,有些甚至把船藏了起來。
前線指揮官82師師長鍾賢文,因為找不到足夠的船和船工,急的團團轉,總之,要麼就是有船沒人,要麼就是有人沒船,所以直到20號當天,也還是嚴重缺船的狀態。
後來,好不容易湊齊了船和船工,結果語言交流又成了問題,官兵大多聽不懂閩南語,本想學習一下開船技術的,但短期內根本無法實現,於是只能趕鴨子上架,直接硬上了。
原本需要至少600條船,最後8000多名官兵,湊夠了300條船就出發了,而且糧食和彈藥也只帶了三天的量。
因為船不夠用,因此本來打算的是,第一批船去了之後馬上返航,再接第二批官兵出海。
結果所有人都沒料到的是,第一批去300條船都沒有預期返航,有些被擊沉了,有些擱淺在金門沙灘,還因為許多船工不幸犧牲在了戰場上。
其三、對敵軍的情報收集工作出現重大失誤
在戰鬥打響前,情報顯示駐守大金門島的,是敵軍第22兵團第25軍和201師,以及第5軍200師和166師。
當時我軍指揮員判斷是:這些部隊基本都是近段時間重建起來的,戰鬥力很弱,況且島上的工事不多,因此說明,蔣介石對於金門島是不打算死守的。
但實際上,當時胡璉的第12兵團,「正在海上徘徊」,目的地就是金門島,當時我軍情報部門也及時發現了胡璉兵團的行蹤,只不過後續出現了失誤。
當時,我軍截獲了一條胡璉發給蔣介石的電報,內容是胡璉請求第12兵團返回臺灣。
收到這條情報時,我軍判斷,這說明胡璉並不想去增援金門,所以我們必須趁著胡璉還沒到達金門島,立即搶灘登陸佔據上風。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條電報之後,還有一條十分重要的電報,就是蔣介石給胡璉的回電,正是這條電報成了「漏網之魚」。
蔣介石回電內容是,要求胡璉兵團火速增援金門並嚴防死守。
後來,等到我軍情報部門,發現胡璉兵團確實有增援跡象時候,戰爭已經是蓄勢待發、無法挽回,兵團指揮員遂下令,作戰計劃不變,與胡璉兵團硬拼必須搶下金門島。
這本來是挽救戰役失利的最後一次機會,不過,隨著指揮員的下令,戰鬥已經無法停止了。
10月24日21時30分,近300隻木船搭載著第一批8000多名官兵,浩浩蕩蕩出發了,衝進了波濤洶湧的大海裡。
按照原定計劃是,各個船隻在海上匯合,然後一起登島,但實際情況是,船隻剛一出海,戰鬥序列就完全被打亂,失去了統一調度。
木船只能借風行駛,而航行途中,風向突然改變,北風變成了東北風,所有船隻航向發生偏移。
當時正是深夜,各個船隻又相互看不見,通訊工具步話機,因為夜晚使用時有聲響,因此被嚴格限制在少數團指揮員才能用,導致許多船隻失去聯絡,只能各自航行。
從凌晨1點半開始,沒被擊中的船隻開始搶灘登陸,他們頂著敵人的炮火,冒死往岸邊靠攏,244團、251團、253團等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到25日天亮時,基本都已經搶灘成功,並及時與指揮所恢復了聯繫。
然而,就在指揮所人員都鬆了一口氣的時候,一個更加致命的失誤出現了,就是82師的指揮員竟然沒有隨隊出海,也就是說,登島的各個部隊當時並沒有統一的戰場指揮。
這在戰場上是非常憂心且致命的短板。
當然這裡要解釋一下,他們之所以沒有第一批出海,是因為當時因為船太少,他們不得已把船讓給了部隊,但他們本預想的是,第一批船去了馬上回來接他們,來回也就幾個小時的事情,妨礙不大,後來發生的事情他們也沒料到。
總之,第一批登島的幾千名官兵,沒有統一調度下,只能靠自己與敵人硬拼。
但是,島上敵人有飛機、有坦克、且武器彈藥充足,而我軍在登島的時候,因為許多船隻被擊沉,彈藥也隨之沉入海底,因此我軍傷亡可想而知。
10月26日,胡璉親自去到了金門島指揮戰鬥,同時我軍第10兵團政治部主任,也親自來到了28軍前線指揮所,並下令85師師長繼續組織部隊出海,但後來因為缺船,而不得不撤銷了作戰指令。
更重要是因為,此時前線的炮火聲已經基本平息了。
第一批出海的9000多名官兵和船夫,6000人陣亡,被俘的許多官兵裡,有些被關進了監獄(少數後被遣返),有些則被秘密處死。
戰鬥結束後,第12兵團指揮員葉飛,乃至三野的司令員陳毅和副司令粟裕,都主動承擔了戰鬥失利的責任。
金門島一戰失利造成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戰鬥結束後,蔣介石說,臺灣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