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2021-01-08 蘇文說歷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但與此同時,解放戰爭還遠沒有結束,東南、西南的大片地方,還盤踞著大量國民黨軍隊。

20多天後,1949年10月24日,當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幸福中時,在祖國東南沿海,一場鮮為人知的渡海戰役悄悄打響了,就是解放軍進攻金門島的戰役。

從1949年10月24日晚上9點開始,到10月26日晚上基本結束,2、3天時間裡,太多意外發生,是解放戰爭史極其煎熬的3天時間。

總之戰役結果是,我軍不僅沒有拿下金門島,反而自身付出慘重代價,第一批登島的9086名官兵(含300餘名船工、民夫),除了約3000人被俘,其餘約6000人全部陣亡,無一人生還。

這是解放戰爭史上的一次嚴重失利。

戰鬥結束後,負責組織渡海作戰任務的第10兵團司令葉飛曾說:

「指揮員尤其是我的輕敵,是金門失利最根本的原因。」

這次戰役的失利,之所以讓人心中意難平,不僅是因為這是我軍在建國後一次罕見的失利,更重要是因為,造成我軍失利的主要原因,不是別人,而是自身的多重失誤。

直至今日,回想起這次戰役,依然令人惋惜和痛心。

簡單來說,這場戰役失利主要有三方面原因,貫穿其中的關鍵詞是兩個字:輕敵。

1949年閱兵儀式

其一,作戰計劃顯得些許隨意和草率

當時三野第10兵團順利攻佔廈門之後,按照當時情況,整體局勢有利我軍,所以近在咫尺的大小金門島,似乎顯得「唾手可得」。

因而,第10兵團指揮員,立即對下轄的第28軍下達了進攻金門島的命令,但此時的28軍是什麼情況呢?

首先,軍長在南下的時候因為身體不適(胃病),留在了福州養病,其次,參謀長早在之前就被調走了,所以28軍的軍政主要指揮官都不在前線。

因此不得已情況下,28軍副軍長接過了這個擔子,而他能調撥的兵力也很有限:

28軍下轄的83師留在了福州,84師兩個團被派到閩北剿匪去了,另還有82師、84師的兩個團奉命繼續南下,也就是說,第28軍在一個省,被拆成了3部分,剩下能用來渡海作戰的主力部隊,只有82師。

最後,實際渡海的8000多名官兵,是來自第10兵團的不同建制的2個軍的4個師(團):分別是第28軍第82師、84師251團,和第29軍的85師、87師各一個團。

不同建制部隊一起打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個鎮得住的前線指揮官,但這麼重要的位置,最終不得不交給了第82師師長鍾賢文(不幸的是,當戰鬥打響後,鍾師長也不在戰鬥現場)。

而他直到戰爭快要打響時,才知道自己還要指揮29軍的兩個團,在此之前,他甚至沒見過他們,總之,這些人算是臨時被硬併到一起,顯得十分草率。

為何第10兵團當時對金門戰役顯得如此「漫不經心」?

當然,並不是我軍不想認真打,而是有客觀因素導致。

一方面是因為,情報顯示駐守金門島的敵軍兵力很弱,且無大規模工事,我軍判斷攻島難度不大;

另一方面是因為,兵團指揮員當時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接管廈門上面,畢竟廈門是個通商口岸,一旦出現亂子,後果很嚴重,所以金門島戰役才顯得「不受重視」。

如此草率組織起來的部隊,即使放在我軍擅長的陸地作戰中,也會有些難打,況且是28軍並不熟悉的渡海戰役。

真到了海上之後,指揮官無法有效指揮不同建制的部隊,導致實際作戰的時候,部隊無法得到有效統一調度,這是金門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缺乏渡海作戰經驗,嚴重缺船、缺船工,不了解潮汐規律

1、渡海作戰的關鍵一個步驟就是登島,但當時由於缺乏經驗,簡直是難如登天。

當時渡海的8000多名官兵裡,有許多山東人,他們有些在來福建之前,甚至沒見過大海,因此一到海上就陸續出現暈船等各種身體不適。

而且出海後,因為天氣等各種客觀原因,船隻隊形也被完全打亂,靠岸都是很大問題,官兵不會操控船隻,只能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船工身上。

而好不容易靠近金門島時候,他們遭到了島上炮火的猛攻,幾百條船成了「活靶子」,船工們由於害怕,且語言不通,各種手忙腳亂中,無法有效實施解放軍發出的登島指令。

於是,預先指定的不同船隻對應不同登陸點,已經無法有效實現,許多船隻為了靠岸,趁著漲潮往縱深衝進去,導致退潮的時候,很多船隻擱淺在沙灘上,從而耽誤了第二批官兵的渡海。

這些都是由於我軍指揮員,事先對於渡海作戰沒有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在自身缺乏渡海經驗的前提下匆忙出戰導致,總之戰鬥一打響,我軍就不幸處於劣勢一方。

2、其實,本來兵團指揮員制定的作戰方案,是10月20日出發的,但最後卻是24日出發,原因是因為嚴重缺船,以及開船的人。

對於渡海作戰而言,「有兵無船,等於無兵」。

當時國民黨退到臺灣之後,許多漁民不了解解放軍,很多都棄船逃跑了,有些甚至把船藏了起來。

前線指揮官82師師長鍾賢文,因為找不到足夠的船和船工,急的團團轉,總之,要麼就是有船沒人,要麼就是有人沒船,所以直到20號當天,也還是嚴重缺船的狀態。

後來,好不容易湊齊了船和船工,結果語言交流又成了問題,官兵大多聽不懂閩南語,本想學習一下開船技術的,但短期內根本無法實現,於是只能趕鴨子上架,直接硬上了。

原本需要至少600條船,最後8000多名官兵,湊夠了300條船就出發了,而且糧食和彈藥也只帶了三天的量。

因為船不夠用,因此本來打算的是,第一批船去了之後馬上返航,再接第二批官兵出海。

結果所有人都沒料到的是,第一批去300條船都沒有預期返航,有些被擊沉了,有些擱淺在金門沙灘,還因為許多船工不幸犧牲在了戰場上。

其三、對敵軍的情報收集工作出現重大失誤

在戰鬥打響前,情報顯示駐守大金門島的,是敵軍第22兵團第25軍和201師,以及第5軍200師和166師。

當時我軍指揮員判斷是:這些部隊基本都是近段時間重建起來的,戰鬥力很弱,況且島上的工事不多,因此說明,蔣介石對於金門島是不打算死守的。

但實際上,當時胡璉的第12兵團,「正在海上徘徊」,目的地就是金門島,當時我軍情報部門也及時發現了胡璉兵團的行蹤,只不過後續出現了失誤。

當時,我軍截獲了一條胡璉發給蔣介石的電報,內容是胡璉請求第12兵團返回臺灣。

收到這條情報時,我軍判斷,這說明胡璉並不想去增援金門,所以我們必須趁著胡璉還沒到達金門島,立即搶灘登陸佔據上風。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條電報之後,還有一條十分重要的電報,就是蔣介石給胡璉的回電,正是這條電報成了「漏網之魚」。

蔣介石回電內容是,要求胡璉兵團火速增援金門並嚴防死守。

後來,等到我軍情報部門,發現胡璉兵團確實有增援跡象時候,戰爭已經是蓄勢待發、無法挽回,兵團指揮員遂下令,作戰計劃不變,與胡璉兵團硬拼必須搶下金門島。

這本來是挽救戰役失利的最後一次機會,不過,隨著指揮員的下令,戰鬥已經無法停止了。

10月24日21時30分,近300隻木船搭載著第一批8000多名官兵,浩浩蕩蕩出發了,衝進了波濤洶湧的大海裡。

按照原定計劃是,各個船隻在海上匯合,然後一起登島,但實際情況是,船隻剛一出海,戰鬥序列就完全被打亂,失去了統一調度。

木船只能借風行駛,而航行途中,風向突然改變,北風變成了東北風,所有船隻航向發生偏移。

當時正是深夜,各個船隻又相互看不見,通訊工具步話機,因為夜晚使用時有聲響,因此被嚴格限制在少數團指揮員才能用,導致許多船隻失去聯絡,只能各自航行。

從凌晨1點半開始,沒被擊中的船隻開始搶灘登陸,他們頂著敵人的炮火,冒死往岸邊靠攏,244團、251團、253團等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到25日天亮時,基本都已經搶灘成功,並及時與指揮所恢復了聯繫。

然而,就在指揮所人員都鬆了一口氣的時候,一個更加致命的失誤出現了,就是82師的指揮員竟然沒有隨隊出海,也就是說,登島的各個部隊當時並沒有統一的戰場指揮。

這在戰場上是非常憂心且致命的短板。

當然這裡要解釋一下,他們之所以沒有第一批出海,是因為當時因為船太少,他們不得已把船讓給了部隊,但他們本預想的是,第一批船去了馬上回來接他們,來回也就幾個小時的事情,妨礙不大,後來發生的事情他們也沒料到。

總之,第一批登島的幾千名官兵,沒有統一調度下,只能靠自己與敵人硬拼。

但是,島上敵人有飛機、有坦克、且武器彈藥充足,而我軍在登島的時候,因為許多船隻被擊沉,彈藥也隨之沉入海底,因此我軍傷亡可想而知。

10月26日,胡璉親自去到了金門島指揮戰鬥,同時我軍第10兵團政治部主任,也親自來到了28軍前線指揮所,並下令85師師長繼續組織部隊出海,但後來因為缺船,而不得不撤銷了作戰指令。

更重要是因為,此時前線的炮火聲已經基本平息了。

第一批出海的9000多名官兵和船夫,6000人陣亡,被俘的許多官兵裡,有些被關進了監獄(少數後被遣返),有些則被秘密處死。

戰鬥結束後,第12兵團指揮員葉飛,乃至三野的司令員陳毅和副司令粟裕,都主動承擔了戰鬥失利的責任。

金門島一戰失利造成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戰鬥結束後,蔣介石說,臺灣安全了。

相關焦點

  • 金門戰役:登陸部隊全軍覆沒,主席稱其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損失
    解放軍自渡江以來,勢如破竹,國民黨軍隊一觸即潰,解放軍並未遭遇太大的反抗,俗話說驕兵必敗,在金門戰役中,解放軍遭遇了渡江戰爭以來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滑鐵盧,登島作戰的9000餘戰士全軍覆沒,登陸作戰船隻盡數被毀,金門戰役的失利,震動了全軍,也震動了毛主席,毛主席稱金門失利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的損失,金門戰役是解放軍建軍以來唯一一次徹底的失敗,在日後的海南解放戰鬥中,毛主席亦致電林彪
  • 金門之戰解放軍罕見慘敗內幕:三個團全軍覆沒
    金門島戰鬥失利,為人民解放軍如何充分作好必要準備進行解放海南島等渡海戰役提供了重要鑑戒。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  1949年10月,金門戰鬥的失利,震動了全軍,也驚動了毛主席。毛主席不忘金門教訓,對解放定海及舟山群島的戰前準備放心不下。11月14日,他致電粟裕並告第三野戰軍兼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和政治委員饒漱石,要求他們以金門失利為戒,進一步做好攻擊舟山群島的準備工作。電報說:舟山群島共有敵軍5萬人,並有頑強的戰鬥力,你們以2個半軍進行攻擊是否足夠?鑑於金門島及最近定海附近某島作戰的失利,你們須嚴重注視對定海作戰的兵力、部署、準備情況及攻擊時機等項問題。
  • 金門戰役失敗後,葉飛將軍在大二擔島攻島作戰中,再次遭遇慘敗
    該島地處福建小金門西側,大小金門與青嶼、浯嶼之間,和廈門隔海相望,是金門島西側的天然屏障。福建沿海島嶼位置圖金門戰役失利9個月後,1950年7月,葉飛將軍再次籌划進攻金門,以報血海深仇!葉飛針對性的研究了美軍太平洋戰爭時期著名的「蛙跳」戰術,對奪取金門的計劃做出了重大調整,決心首先奪取大擔島、二擔島,以此二島作為跳板再攻金門。對這次奪島戰鬥,葉飛準備充分,信心滿滿。
  • 金門戰役慘敗後,唯一一位從敵營逃回來的戰士,後來過得怎麼樣?
    1949年7月下旬,我華野部隊正式入閩,國民黨殘餘勢力節節抵抗,他們固守福州、泉州等地,可在第10兵團葉飛司令的領導下,敵人的工事徹底被擊潰,在泉州、廈門戰役中,我軍大獲全勝。10月,部隊向金門開拔,彼時國民黨軍如同潰散螻蟻,金門成為了他們最後垂死掙扎的地方。
  • 曾參加過開國大典,ICU高唱紅歌,稱:很想去現場,身體不允許了
    剛過去的國慶70周年閱兵盛典,相信已經深深的印記在了每個國人的心中,人民軍隊的強大象徵著祖國的強大,當年開國大典的時候,我們的人民空軍飛機不夠,周總理說那我們就飛兩遍,70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的盛世如您所願,我們的人民空軍再也不用飛兩遍了,參加過70年前開國大典的很多人如今都已經不在了,依然健在的人也都是八九十歲的高齡,今年92歲的汪爺爺就有幸見證過當年的開國大典。
  • 金門戰役為何慘敗?戰前一小時曾收到絕密軍情,卻沒有組織悲劇
    ——金門戰役登島部隊步話機員。01金門戰役結束了,結束的方式很悲壯。解放軍9000左右的將士登陸,大部分犧牲。很多人認為,金門戰役的失利是因為渡船原因。其實如果是深入分析一下的話,你會發現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輕敵和情報判斷不準確。
  • 這輛日本坦克,為我軍立下汗馬功勞!開國大典它第一個扛旗通過
    要說最讓102號坦克出名的,還要數錦州、天津戰役。(東北坦克大隊下轄的九七改中型坦克群。後來,這支我軍軍史上的坦克隊逐步擴編,成為戰車第一師)在錦州戰役發起前,董來扶駕駛的「老頭坦克」行駛在公路上時突然再次拋錨。由於沒有維修部件,時間又緊,坦克手們只好向周邊百姓求助。在一位老大爺的號召下,百姓們徵集了十多口牲畜,並讓人在車後推著走。
  • 登步島失利,我軍唯一失聯戰士,靠吃貝殼生存,10天後獲救
    作者:忘情 發生在1949年10月25日至27日的金門戰役,是我軍永遠要汲取的教訓。當時的蔣軍兵敗如山倒,宛如撈到救命稻草一般,大肆吹噓所謂的「古寧頭大捷」,仿佛這一無礙大局的戰事,成了他們所謂「復國」的轉折點,選擇性地遺忘了大西南、海南、舟山、大陳等一系列「打臉」戰役。
  • 金門慘敗:9000人登島作戰,接應失敗成孤軍,背水一戰全軍覆沒
    但讓人遺憾的是,因為戰前準備不充分,戰役開始的太過倉促,根本沒有考慮到海水漲潮和退潮的影響,導致戰場上出現了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情況,先頭部隊順利登陸金門,已經開始作戰後,後續負責接應的部隊,卻並沒有按照預定時間,準確地出現在作戰崗位。導致搶灘登陸到金門作戰的解放軍只有區區9000人,因為從來沒有登陸作戰的經驗,所以戰鬥一開始,就馬上陷入了膠著狀態。
  • 金門戰役後,國民黨軍一直流傳著「共軍水鬼」的傳說,整整幾十年
    20世紀在金門前線服役過的臺灣官兵,對於「共軍水鬼」的傳說,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一段時間,甚至到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地步,夜間哨兵經常報告有"共軍水鬼",不時向海岸灘頭盲目射擊。那麼真實的歷史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1949年10月,解放軍跨海進攻金門失利,金門戰役是解放戰爭後期最大的一次敗仗。此後,由於種種原因,解放軍沒有再次攻打金門。
  • 沒有經歷抗日戰爭,沒有參加解放戰爭的開國上將都有誰
    1955年授予的57位開國上將中,除了解放戰爭起義的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三人外,剩下的開國上將都是在土地改革時期就參加了紅軍。因此這些人,都經歷過我黨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三個時期,第一個是土地改革時期,第二個是抗戰時期,第三個是解放戰爭時期。
  • 秦基偉將軍回憶上甘嶺:歷時43天,是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
    此次戰役於11月25日落下帷幕,歷時43天,聯合國軍累計投放炮彈190萬餘發,炸彈5000餘發,向我軍陣地發動了900多次衝鋒。最終我軍獲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而秦基偉將軍所率領的第15軍正是上甘嶺戰役中堅守不到3.7平方公裡的主力軍。
  • 我軍靠前指揮,為何上級三令五申要改?團級戰鬥差點犧牲開國中將
    雖然指揮員身先士卒的確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士氣,但隨著我軍正規化建設的進展和戰爭形態的變化,高級指揮員靠前指揮的弊病越來越多,為此在解放戰爭中從中央軍委到各野戰軍司令部,甚至縱隊司令部都三令五申,嚴令高級指揮員不得太過靠前,但這種事情仍然屢禁不止。1947年7月,剛成立不到5個月的我膠東軍區第5師在攻擊齊家埠的戰鬥中,就再次發生了師長因為太過靠前指揮受傷的事情。
  • 大同集寧戰役,傅作義部隊速度實在太快,我軍王牌戰術居然失靈
    1946年八、九月間爆發的集寧戰役,又稱大同集寧戰役,是解放軍華北部隊遭受的一場較為沉重的失利。這場戰役我軍的對手是傅作義,由於對他的作戰特點不了解,我軍連連失利,最終城也沒打下,部隊還損失不少。更為嚴重的是,我軍屢試不爽的3套王牌戰法:圍點打援、運動殲敵、分割殲敵,似乎都被傅作義破解。
  • 對越自衛反擊戰,為何越南婦女總給我軍送食物?原因讓人後背發涼
    眾所周知,上世紀50年代,越南國內政權分離嚴重,在二戰時期嘗到戰爭甜頭的美國,此刻抓住了時機,趁機入侵越南;而此刻的中國經濟低迷、人民生活極為艱苦;但是為了解救越南百姓出水火之中,中國在12年的越戰中,不僅免費提供了大約兩百億美元的軍事物質給越南,而且17萬中國男兒還親自赴越南戰場打擊美軍,越南能最後擊敗強大的美軍
  • 1958年金門炮戰,毛主席是如何不懼美國,在大國博弈中取得勝利?
    中國解放軍以氣吞山河之勢拿下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之後,又相繼在東北、西南、西北地區清理了國民黨殘餘力量,自此中國大部分已經解放。但廈門、海南島、金門列島和臺灣群島依然為國民黨所控制。1949年7月起,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受命完成解放這些近海島嶼的任務。
  • 金門戰役解放軍為何慘敗
    另一邊—— 繼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國民黨軍隊主力付之一炬,人民解放軍又渡江取南京、克上海,稍事休整,1949年7月上旬入閩,毛澤東命令第三野戰軍以8個軍的兵力投入解放臺灣的備戰中。8月,發起福州戰役,解放福州。10月,發起漳(州)廈(門)戰役,解放漳廈地區及濱海一些島嶼,金門頓成一座孤島。金門是臺灣的橋頭堡,歷史上鄭成功、施琅攻取臺灣,都以金、廈為出發地。
  • 臺灣傳出壞消息,金門遭遇嚴重災情!臺官員這話,讓「臺獨」失望
    據《海峽導報》1月15日援引臺媒報導,金門縣遭遇五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去年全年降雨量只有400多毫米,全島13座水庫蓄水量僅總量的一半。雖然金門兩年多前開始與福建通水,民生用水能正常供給,但靠天吃飯的農民由於缺水灌溉,田裡的高粱枯萎,收成比往年少了四到五成。
  • 開國大典毛澤東像來自一張合影,而照片裡另一個人卻沒能等到勝利
    開國大典上的毛澤東畫像臨摹的就是毛澤東和朱瑞這張合影中的毛澤東。「我們中國的炮兵元帥」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為籌備大典,作為主席臺的天安門,要在正中門洞上方懸掛毛主席像。為了給畫家們提供畫像的參考,攝影師為毛澤東拍攝數幅正面肖像,但是幾張照片都不能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