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金門炮戰,毛主席是如何不懼美國,在大國博弈中取得勝利?

2021-01-16 北宮杜若

中國解放軍以氣吞山河之勢拿下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之後,又相繼在東北、西南、西北地區清理了國民黨殘餘力量,自此中國大部分已經解放。

但廈門、海南島、金門列島和臺灣群島依然為國民黨所控制。1949年7月起,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受命完成解放這些近海島嶼的任務。

在葉飛將軍的指揮下,解放軍陸續攻佔了福州、漳州、廈門地區,但由於缺乏空中力量的支援和渡海作戰的經驗以及足夠的船隻,解放軍在金門島搶灘戰鬥中損失慘重,並未成功奪取金門島。

此後,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大陸地區的建設和維穩,金門與大陸之間的炮戰雖然時有發生,但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1958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作出了重新炮轟金門的決議,並仍舊任命葉飛將軍為總指揮。葉飛和福州軍區軍委高層商定了戰略部署之後,中央來電,要求葉飛前往北戴河匯報準備情況。葉飛匯報之後便留在北戴河,和毛澤東等人共同指揮,前線則由張翼翔指揮作戰,金門炮戰正式拉開帷幕。

是敲山震虎也是聲東擊西

為什麼在將近停戰十年之後,中共中央又突然決定炮擊金門呢?這是出於國際形勢和臺海危機的考慮。

1958年7月中旬,伊拉克爆發七一四政變,推翻了大英帝國主義的傀儡政府——費薩爾王朝。美國帝國主義由於自身在中東的利益受到威脅,直接出兵黎巴嫩,英國也派出軍隊進入約旦。

中東的政治格局驟然大變,一夜之間成為了世界的焦點。西方的動作快速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也開始準備應對。一時間,全世界的輿論大部分都在支持中東人民正義的反侵略鬥爭,而在亞洲的另一側,蔣介石也看到了國際局勢的微妙,立刻進行火上澆油,下令國民黨軍隊全部進入戰備狀態,組織馬祖、金門、臺灣三地守軍進行聯合軍事演習。

國民黨的飛機對大陸的襲擾和破壞也更加頻繁,而且對大陸的戰備情況進行了大範圍的偵察。在這種棘手的情勢下,中共中央研究了美國對臺的幹預政策,決定試探美軍的對臺底線,這便是炮擊金門的國際背景。

金門炮戰的開場戲由解放軍空軍部隊上演。關注軍事的人都知道,在搶灘陣地戰中,空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戰中的諾曼第登陸戰,英軍的飛機在登陸部隊搶灘之前,傾瀉了近萬枚炸彈,掃清了暗堡等據點。

而在1949年的金門登陸戰中,我軍由於幾乎沒有空軍部隊,空中支援基本為零,近萬名戰士永遠地留在了金門海灘。但1958年解放軍的空軍部隊已經形成了有效火力,具備了對抗國民黨空軍的能力。

中共中央決定炮轟金門之後,空軍部隊開始轉場福建,與國民黨飛機開始了長達半個月的制空權爭奪戰。經過抗美援朝的戰爭洗禮,解放軍空軍積累了寶貴的作戰經驗,在這次與國軍的長期空戰中,解放軍損失了20多架飛機,而國民黨則損失了50多架飛機。在完全佔據了福建地區的制空權之後,解放軍的炮兵開始大部隊挺進廈門。

經過抗美援朝戰爭的歷練,解放軍也發展建立了強大的炮兵部隊。福州軍區在金門前線部署了廈門和蓮河兩個炮兵總群,其中廈門炮群下轄15個炮兵營,主要攻擊大擔、二擔和小金門,蓮河炮群下轄17個炮兵營,主攻大金門。

而且蓮河炮群在圍頭角還配置了6個海軍岸炮連,130門大炮直指大金門用來運輸物資的料羅灣。解放軍的炮兵陣地,從青嶼開始,沿廈門和大陸海岸線及沿海島嶼,直至圍頭角,對大小金門形成了長達百餘公裡的半月形火力打擊圈。

解放軍的火炮以蘇制152mm和122mm榴彈炮為主,另有繳獲的其他型號火炮,反觀國民黨,其駐守金門的國軍有6個步兵師,和兩個戰車營,共8.8萬人,由國軍金門防衛司令部統一指揮。

自西向東在大擔、二擔、虎仔嶼小金門大金門等九個島嶼上一字排開,島上共配備105mm以上口徑的火炮308門,40mm以上的高射炮146門,輕型戰車和自行火炮106輛。炮戰開始後,又有12門美國援助的203mm重炮被運上島。

金門炮戰從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正式打響。第一次攻擊為突襲,代號「颱風」,我軍在1個小時內向金門列島吐瀉了近萬枚炮彈,重點打擊指揮機關、炮兵陣地、雷達陣地和港口艦艇。

第一次突襲之後5分鐘,炮兵部隊開始了第二輪炮火洗地,代號「暴雨」,主要打擊還擊的國軍炮兵陣地。最後在19時35分解放軍炮兵開始了最後一波短促急襲,每門炮打4發炮彈,打擊搶修和滅火的國軍。

據統計,8月23日一天之內,我軍發射了31757枚炮彈,殲滅敵人500餘人,其中包括國民黨高級將領趙家驤、章傑、吉星文、劉明奎。8月24日我軍再次起炮,開始對金門補給線進行封鎖。炮轟金門的目的是敲山震虎、聲東擊西。在我軍的突然進攻下,國民黨一時慌張失措,而美國人更是丈二摸不著頭腦。由於我軍只打金門,他們搞不明白我軍究竟是想要打下金門,還是想調虎離山,轉而進攻臺灣。

美國人的目標迅速從中東地區轉移到了臺海上來。美國第六艦隊的一半兵力從地中海快速開到臺灣海峽,與第七艦隊匯合。炮轟金門極大地緩解了中東地區的戰爭形勢,支援了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

錯綜複雜的金門炮戰

金門炮戰本身不是單純的炮戰,而是解放軍海、陸、空三軍的首次大規模協同作戰。在炮轟金門的同時,我軍的海軍部隊調集了幾十艘魚雷艇和炮艇對國軍的補給線進行破壞,空軍部隊也一直守衛著福建領空,保證炮兵陣地不受敵軍的侵擾。這次戰役為我軍的現代化作戰模式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金門炮戰也不是一次單純的軍事戰鬥,在它的背後是一場錯綜複雜的政治博弈。

1954年12月,在臺盤踞的國民黨與華盛頓方面籤訂了《共同防禦條約》。這對我軍全面解放臺灣、統一全中國形成了極大阻礙。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基礎一般,軍隊裝備一般,本來渡海作戰就非常困難,如果美國的航母艦隊再從中作梗,更是難上加難。

但中國中央也清楚,美國之所以力保臺灣,只是想在東亞為自己的利益留下一塊落地點,並不會無條件地全力支持蔣介石政權,也就是說美國的保臺是有底線的,只有蔣介石真的扛不住了,美國才會出手。金門炮戰的雙方動作,可以說,完全在毛澤東的預想之中。

炮戰發生後,毛澤東分析了國際局勢的變化,認為打擊金門國民黨勢力的目的已經達到,對中東人民的支援也已經達到,決定從9月4日起,短暫停戰三天。

隨著停戰3日的聲明發表,我國突然向世界發布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領土的聲明,該聲明明確指出:中國領海寬12海裡,外國的一切飛機和與軍方有關的船隻未經允許,不得擅自進入中國領海領空。

美國方面立刻做出反應,堅持大陸方面只有3海裡的領海範圍,並威脅使用小型核武器幫助臺灣方面進行防禦。

美國果然使出了核恐嚇,大陸方面卻絲毫不怕美國的恐嚇,毅然宣布對臺灣海峽的任何軍事行動都是在主權範圍之內的,美國無權幹涉。然而,美帝國主義仗著軍事實力,不顧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對,仍然派出軍艦為國軍補給線護航。

1958年9月7日,金門炮戰停戰第三天,國民黨的運輸艦和戰艦在第七艦隊的護航下大搖大擺地進入金門海域,隨後美國7艘軍艦更是肆無忌憚地進入我國領海。中美海戰一觸即發。

毛澤東果斷下令,進行攻擊,但只打蔣介石的艦船,不打艾森豪的艦船。葉飛上將接到命令,在9月8日對美蔣聯合艦隊開炮,大炮轟鳴之下,立刻擊沉了蔣介石的美樂號,擊傷美珍號,而美國的軍艦一見勢頭不妙,馬上開溜,置蔣艦於不顧。9日,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我軍炮轟蔣艦,美國軍艦立刻開溜。自此,毛澤東終於摸清了美國的「紙老虎」本質。

莫斯科、華盛頓、北京與臺灣

為什麼中國面對美帝國主義的核恐嚇絲毫不讓步呢?一方面是由於毛澤東等領導人對國際形勢的正確預測,另一方是莫斯科的公開支持。

1958年中蘇關係已經走到了蜜月期的末尾,毛澤東與赫魯雪夫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分歧。赫魯雪夫訪華之後,毛澤東立刻決定炮擊金門,這讓外界認為蘇聯支持中國的炮擊。實際上,中國並未向蘇聯知會。

炮擊發生後,莫斯科方面派出外長葛羅米柯責問中國為何單獨行動,難道不怕美國的核攻擊嗎?毛澤東自信地說,中國不怕美國的核訛詐,現在的國際形勢利於中國和蘇聯,利於社會主義,而不利於帝國主義。

毛澤東甚至還向葛羅米柯設想未來在太平洋建一個超級大島,在那裡建立社會主義世界的首都。如此雲裡霧裡的話讓莫斯科不知所云。

由於1950年中蘇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兩國任何一國受到侵犯,另外一國必須全力相助。在此條約的約束下,蘇聯不得不發布了《赫魯雪夫致艾森豪的信》,信中明確說明,如果中國受到了美國的任何形式的原子武器的攻擊,蘇聯將採取相同手段予以還擊。

在這封信發表的同時,蘇聯軍隊也相應地進入了全面戰備狀態。莫斯科的鼎力支持讓毛澤東在臺海問題上底氣十足。

而蔣介石方面則難受多了。由於美國不願意和莫斯科兵刃相見,而且身陷中東、臺海兩端,特別想儘快撤出這塊泥潭。

華盛頓建議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等島,困守臺灣。而蔣介石則一個勁兒地想把美國拉下水,因為此時解放軍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國軍,他反攻大陸的美夢已經漸行漸遠,只有把美國拉進來,他才能再次回到大陸。

所以他不可能從金門撤軍,因為那裡是一塊重要的跳板,一旦失去它,臺灣根本沒有機會進攻大陸了。

毛澤東和蔣介石鬥爭了一輩子,也知道他心裡盤算著什麼。同時毛澤東也知道美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陰謀。一旦解放軍奪取了金門島,短時間內也沒有機會收復臺灣,這樣一來,臺灣就成了獨懸海外的一塊孤島。金門離大陸的海岸線只有兩千米,臺灣則要遠得多,如果臺灣失去了金門,那麼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可能性就必將大大增加。

因此解放軍和國軍形成了某種默契。毛澤東制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戰略方針,利用金門問題加深美蔣矛盾,把金門留在蔣介石手裡,同時澆滅了美帝國主義分離中國的陰謀。

毛澤東以彭德懷元帥的名義發布了《告臺灣同胞書》,正式宣布自10月6日起,暫停炮轟金門7天,讓國民黨自由輸送補給,但前提是沒有美軍護航,如果發現美艦護航,則視為美國侵入中國領海,一律還擊,同時還呼籲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10月25日之後更是演變為了事先告知國軍什麼時候打炮、什麼時候不打炮,即著名的「雙日不打炮,單日打炮」。艾森豪評價這次臺海危機是一場「滑稽劇」。再後來,雙方打打停停,基本處於休戰狀態,我軍一般都打過去一些宣傳彈。

1958年金門炮戰體現了毛澤東的戰略智慧,不僅支援了中東,而且保證了大陸和臺灣的血肉聯繫。新中國成立之初,軍事實力並不強大,但毛澤東在大國博弈之中,將赫魯雪夫、艾森豪、蔣介石等人如棋子一般呼來喚去,充分體現了這位偉人的戰略預測能力。

相關焦點

  • 郝柏村親歷的金門炮戰
    1958年8月初,因為駐紮小金門的一名士兵犯下罪案,國民黨第九師師長黃熠軒被追究責任,陣前解職,而接替他的是軍炮兵指揮官——39歲的郝柏村。那時的郝柏村沒有想到,就在短短的十幾天之後,在「八二三金門炮戰」當中,他這位新任師長管轄的面積只有大金門島十分之一的小金門,就承受了超過20萬發炮彈的襲擊,相當於大陸方向發射炮彈總數的一半。
  • 美國總統艾森豪,設圈套企圖分裂中國,毛主席輕鬆化解
    1958年8月23日下午5:30左右,中國人民解放軍將火力對準金門島,用3萬多發炮彈對尚在國民黨控制之下的金門島發起猛烈攻擊,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金門戰役,發生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在金門戰役期間,金門島每天炮火升空,漫天紛飛的戰火帶著雙方的憤恨在夜空中劃出巨大的光亮,這場戰役規模堪稱浩大,場面既慘烈而又壯觀。這場戰役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收復國土。
  • 美軍鏡頭中的58年金門炮戰:炮彈如雨點般砸下,圖6女兵一臉愁苦
    從廈門到小金門島的直線距離只有三公裡,到大金門島距離為十公裡。在蓮河、圍頭、廈門等地,金門島完全處在射程達到十幾公裡的火炮射程之內。1958年8月23日,福建沿海我軍萬炮齊發,掀起金門炮戰序幕。當時,美軍記者在金門島上拍攝了不少照片。圖為從金門島海灘上的防禦堡壘內,望向廈門的場景。在金門炮戰之前,我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
  • 蘇聯很不解,毛主席當年為何沒有解放金門和馬祖?
    1958年7月,赫魯雪夫急匆匆的來到中國與毛主席會談。他充滿疑問的對主席說:  「毛澤東同志,你們為什麼在即將勝利的時候停下來了呢?」    △58年7月31日,赫魯雪夫秘密訪華  赫魯雪夫囗中說的「停下來」,指的是大陸軍隊能夠從國民黨手中解放金門和馬祖兩島,但卻沒有這麼做。  毛主席回答說:「我們心中有數。」
  • 金門戰役:登陸部隊全軍覆沒,主席稱其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損失
    說到金門這個島嶼,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相信熟悉這裡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金門炮戰,也稱為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1958炮擊金門的戰略意義遠大於金門島本身的地位,為阻止美國分化中國,建立類似東西德國、朝鮮韓國等分裂政權的陰謀而發起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金門戰役,並不是1958年炮擊金門這場戰鬥。
  • 蔡英文氣得沒辦法,毛主席當年玩的這一手卡了臺灣數十年
    如果每天給他一個巴掌,只要一天不打,他就會感恩戴德。金門現在之所這麼「乖」,絕對離不開60年前那場炮戰。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線突然萬炮齊發,長達4個多月的「金門炮戰」拉開了序幕。然而,當初說是要採取行動的美國軍艦卻逃到了公海。「我們不會眼睜睜的看著你們被打死,我們會閉著眼睛的。」第一輪炮戰打了10天,美國軍艦也看了10天。金門炮戰之後,美國十分恐慌,趕緊從地中海、日本、菲律賓等地調集艦隊、飛機準備協防金門、馬祖。
  • 毛主席炮擊金門,蔣介石連說三個「好」;美艦來試探,毛主席說:照打
    炮擊金門,是指發生在1958年8月23日,依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解放金門,進而為未來解放臺灣,發動了炮擊金門戰役。數萬發炮彈不但沉重的打擊了國民黨軍隊,也嚴重封鎖了金門島國民黨軍隊的補給,給垂死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帶來了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壓力。
  • 炮擊金門:毛澤東與艾森豪狹路相逢,高下立判
    另一個是考驗了美國的真實意圖,事實證明即使籤訂了協防條約,美國也並不想直接參戰。迫於壓力,美國放棄了不與新中國政府接觸的僵化政策,接受了中國提出的舉行中美直接談判的建議。儘管中美開始了大使級會談,但美方對華一直奉行的冷戰政策沒有改變,談判期間美方各種傲慢、輕視、無禮、故意不談臺灣問題、由代辦出面等等,甚至1958年談判一度中斷,陷入僵局。
  • 回首歷史,展望明天,回憶金門上世紀那些炮火連天的日子
    近期,金門因為送過去幾輛爺爺級坦克又上了熱搜,今天我們也來回憶一下上世紀,發生在金門的幾場戰鬥。 金門又稱金門島,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西南海域,距離廈門市約10公裡。金門島面積約132平方公裡,東西長南北窄。
  • 敘利亞的無奈——任人擺布的棋子、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大國相爭,敘利亞該逐漸淪為犧牲品面對戰略地位如此重要的敘利亞,各大國不可能袖手旁觀,都想插上一手。對於敘利亞內部勢力而言,也都需要外國勢力幫助自己爭奪政權,所以幾個大國已經深度參與到了敘利亞的主戰場中。首先是美國這個超級大國,不出所料地已經把一隻腳邁進了敘利亞。先給自己冠以"正義之名"進軍敘利亞。
  • 金門之戰解放軍罕見慘敗內幕:三個團全軍覆沒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  1949年10月,金門戰鬥的失利,震動了全軍,也驚動了毛主席。當此整個解放戰爭結束之期已不在遠的時候,各級領導幹部中主要是軍以上領導幹部中容易發生輕敵思想及急躁情緒,必須以金門島事件引為深戒。對於尚在作戰的兵團進行教育,務必力戒輕敵急躁,穩步地有計劃地殲滅殘敵,解放全國,是為至要。  因輕敵和急躁而導致作戰失利,在毛主席的頭腦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毛主席不忘金門教訓,對解放定海及舟山群島的戰前準備放心不下。
  • 金門馬祖仍隸屬於「福建省政府」!
    金門馬祖同屬「福建省政府」,臺北故宮也不可能「去中國化」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的「罩門」,從其對臺北故宮和金門馬祖的態度上可以看出。據臺《中國時報》稱,從政治、文化、歷史、血緣等方向來分析「中國」,兩岸關係癥結所在得從政治提起,至於其他層面並不具備太大爭議,畢竟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是兩岸在文化歷史上的重要紐帶。
  • 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1958年夏季,美國入侵黎巴嫩,海空力量雲集中東,準備武裝幹涉中東革命,國際形勢十分緊張。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美蔣都慌了手腳。美國急忙調動六艘航空母艦、八十幾艘巡洋艦、驅逐艦等船隻急赴臺灣海峽,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在遠東的最大海空力量集結,美國總統艾森豪不知道毛澤東想幹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然而,在反人民的內戰中,全面潰退的國民黨撤到臺灣後,由於美國等西方反華勢力的插手,使臺灣再次與祖國大陸分離。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武力介入臺灣海峽。
  • 美國為啥40多年不敢惹中國?只因毛主席這5句話,震懾美國50年!
    第一次:不得越過三八線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圍殲了朝鮮人民軍主力部隊,朝鮮戰局急轉直下。美軍欲上演追擊窮寇的好戲,威脅到了中國的戰略安全。  毛主席此時向美國發出不得越過三八線的警告。然而聯合國軍統帥麥克阿瑟卻置若罔聞。
  • 金門馬祖仍隸屬於「福建省政府」,民進黨「去中國化」的罩門
    然而,就算政治風向、國族認同可以靠執政者有意引導而改變,但臺灣與大陸存在的連結,卻如鐵證般無法磨滅,如文化上對臺北故宮的態度,地緣上金門馬祖特殊的行政地位,可說是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工程的兩大罩門。民進黨2016年執政初始,對國民黨的「不當黨產」開鍘,起算時間訂在1945年8月15日二戰日本投降,有意切割國民黨在大陸與到臺灣的分界點,當時有藍營人士諷,乾脆把當年運來的故宮文物都還給大陸,這都反映兩岸那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文章認為,去年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被問到「去中國化」問題,他說「不可能去中國化」,也說應從亞洲角度看臺北故宮對亞洲各地的影響。
  • 大國博弈中的窮國站隊:中美差異日漸縮小,印度和越南作何選擇?
    大國博弈下的窮國站隊:印度和越南在中美之間選哪邊?  是該學習杜爾特左右逢源,在中美貿易戰中,嘗盡甜頭?還是效仿李顯龍四海皆朋友,誰也不得罪?低端技術向中端技術過渡,低端技術行業漸漸被淘汰,而印度越南接了中國的班,成為了下一個世界的工廠,但口碑一直讓人詬病,這讓世界更加依賴中國製造。在疫情之下的美國人需求量最大東西,是中國製造。  嗅到"中國威脅"的美國,不可能對這種情況置之不理,把川普政府就是個典型。但中國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國,挨打不吭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 被臺軍視為「精神象徵」的金門大擔島開放 將陸客拒之門外
    金門大擔島長期以來都被臺軍視為「精神象徵」(聯合報系資料照)【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亦超】金門大擔島(臺灣方面稱為「大膽島」)長期以來都被臺軍視為「戰勝共軍」的精神指標,在維持其「神秘面紗」超過60年之後,今天(26日)起正式對公眾部分開放,提供事先申請的團客登島參訪。
  • 曾經的好兄弟漸行漸遠,中蘇關係緣何破裂
    中蘇兩個大國隨著交往的發展,曾經是非常好的兄弟,但是隨著赫魯雪夫上臺,對中國的政策發生變化了。1956年以後,蘇聯人事大變動,樹立了赫魯雪夫在國內的權威。1957年的莫斯科會議又取得圓滿成功。這時,赫魯雪夫已經有些膨脹,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他想進一步穩固自己的位置,大國的沙文主義也表現出來。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乘坐蘇聯圖—104專機第二次訪問蘇聯,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出訪。
  • 她是毛主席的外孫女,跟毛主席很像,如今身家數億,卻很低調
    ,他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取得了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為我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筆者之前也給大家講過一些毛主席的後人,個個都是非常低調的,今天筆者再給大家講一下毛主席的親外孫女,跟毛主席長的特別像,如今身家數億,也是很低調的,她就是孔東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
  • 回不去了,海葬大小金門間
    他給曾廣瑜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現在很窮,每月仍在虧帳中過生活。穿的士兵衣服,混過了冬。打算不在早晨吃雞蛋。」    胡璉的長子胡之光曾回憶,他小時候住江西贛州水東鄉。父親一天利用軍務之暇回家,給他租小腳踏車玩,還給買冰淇淋吃。但這樣的天倫之樂極少。    1943年,這個家庭迎來最嚴峻的考驗。該年5月,鄂西會戰爆發。胡璉率18軍11師,據守石牌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