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了,海葬大小金門間

2021-01-07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24歲起,胡之駒就一直想去金門看看。這個美麗的地名,當年曾經是他的噩夢。因為他的叔叔,防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將領胡璉彼時在大陸被視為「金門殘匪」,他不但被迫退學,還在歷次運動中吃盡苦頭。

    想了解胡璉更多,請掃二維碼

    1933年,胡璉與曾廣瑜新婚照。 南都記者 高龍 翻拍

    胡璉之孫胡敏越。南都記者 陳輝 攝

    第十六期

    24歲起,胡之駒就一直想去金門看看。

    這個美麗的地名,當年曾經是他的噩夢。因為他的叔叔,防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將領胡璉彼時在大陸被視為「金門殘匪」,他不但被迫退學,還在歷次運動中吃盡苦頭。

    82歲時,胡之駒受邀赴金門,與臺灣的親人一同祭奠叔叔。已經去世37年的胡璉,骨灰正是沉於這片海域,一如他生前所願。

    「戰犯家屬」

    「叔叔胡璉去金門了。」1956年,蘭州大學開展交心運動,胡之駒供出他叔叔是胡璉。他於三年前考上蘭大歷史系。

    學校保安處的人找到他。

    「你怎能知道胡璉跑到金門?」來人問。

    「我在報紙上看的。」

    「你是在污衊報紙。」

    胡之駒於是去甘肅省圖書館找到那張報紙。那是1950年3月的一張《群眾日報》(中共西北局機關報),頭版寫著「胡璉逃往金門」。

    1949年,國民黨軍隊將領胡璉率十二兵團防守金門。當年10月24日,解放軍登陸部隊四個團攻擊金門,遭胡璉的十二兵團、李良榮的二十二兵團反擊。由於缺少後援,且遭遇國民黨軍隊優勢兵力和武器阻擊,登陸部隊近萬人苦戰三晝夜,全軍覆沒,無一人一船返回。

    找到了報紙,學校仍將胡之駒定性為「反革命」,一年多的時間裡鬥爭會不斷。儘管他畢生沒見過這位名將叔叔。

    1957年1月,胡之駒被迫退學,回到故鄉陝西華縣赤水鎮南會村,瞬間從大學生變成農民。他在村中再不敢提胡璉,「不說天都塌下來了,還敢說!」

    「文革」中,執法單位再次找到他。

    「有群眾反映,胡璉在金門給你派了一個參謀長,叫你在這裡組織反共救國軍。」執法單位的幹部對他說。

    「誰見了參謀長?男的女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胡之駒詰問。

    「我們已經在三原縣槍斃了。」來人嚇唬他。

    「口供拿來。」胡之駒說。

    來人拿不出口供,但運動照舊。

    村裡開批鬥會,胡之駒家被定性為「戰犯家屬」。父親胡進祿被紅衛兵揪鬥,給戴上一人高的紙帽子遊街。

    家裡上房被造反派砸出好幾個洞。「此後,晚上有人敲門,父親就心裡緊張,睡不著。」胡之駒回憶。

    「那時候起,我想爭取無論如何去金門一趟,看我在那裡有沒有參謀長!」這成了胡之駒多年的願望。

    元配等他40年

    從華縣縣城出發,行車約12公裡,就來到胡璉的故鄉赤水鎮南會村。胡璉當年任營長時所建的房屋已不在。老宅原址上蓋起一座磚混結構新房,胡之駒一家就住在這裡。房屋的一角被高大的梧桐樹蔭庇著。

    「出去做什麼都好,就是不要當兵啊。」1925年,胡璉去投考黃埔軍校,母親王氏將他送到村口時哭了。

    胡璉帶了母親做的幾個窩窩頭上路了。「我這輩子唯一做的虧心事,就是路上太餓,偷了兩個雞蛋。」他後來回憶。

    1926年,胡璉從黃埔軍校四期畢業,此後歷經北伐、抗戰等役,成為名將。臺灣「革命實踐研究院」的文檔中這樣評價胡璉,「性情豪邁,意志堅強,作戰機警,統馭有方,久經磨練,為國家難得之將才」。①

    2014年10月的一天,在臺北信義路的公司,胡璉的孫子胡峰銨向南都記者談起爺爺。他的父親胡之耀是胡璉的三子。

    胡峰銨介紹,早年從軍受傷後,胡璉回村養傷,他哥哥胡進祿生氣地說,「你回來不種田,只吃閒飯!」兩人關係一度不睦。

    不過,在抗戰中石牌戰役的生死關頭,胡璉曾致信哥哥,「弟守石牌要塞,此乃光榮之犧牲,兄不必悲!人生何處無黃土,然此惟望能代弟孝父也。」而胡進祿一直在村裡務農,於1981年冬天去世。

    成名後,胡璉無暇踏上故土。但抗戰的生死關頭,鄉愁縈繞心頭,「提起回家,我心裡就有無限的歡喜,不但可以給我母親燒紙,還可以看見許多的熟人。」胡璉給父親胡景彥的信中寫道,「但是一想起回去又要出來,我又未免有些傷心!悔不該當初想向外邊跑!」

    家中還有個叫吳秀娃的姑娘在等他。兩人結婚時胡璉只有14歲,兩年之後便分離。直到1949年時代劇變時,他給村中的元配捎去話:「你離開這個家庭,不要跟胡家再受累了。離開這個家可能會幸福。」但吳秀娃沒有聽從,一直在家裡守了近40年。

    「媽!這個軍人是誰呀?」

    離家七年後,胡璉認識了另一位夫人曾廣瑜。

    1932年,時任第十八軍特務營營長的胡璉,進駐江西贛州,第11師少將參謀長曾伯熹介紹他與自己的妹妹相識。出身望族的曾廣瑜,畢業於南昌的高級女子中學。

    婚後,他們生了四個子女,但抗戰使家庭生活支離破碎。

    胡璉長期在抗戰前線,曾廣瑜則留在江西,獨自撫養子女。日軍入侵江西後,曾廣瑜帶著子女遷徙到會昌,棲居在歐陽祠內,在當地過著墾土植蔬生活,還編織毛衣出售。②

    胡璉同樣過著艱苦的戰地生活。「苦快吃完了。」他給曾廣瑜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現在很窮,每月仍在虧帳中過生活。穿的士兵衣服,混過了冬。打算不在早晨吃雞蛋。」

    胡璉的長子胡之光曾回憶,他小時候住江西贛州水東鄉。父親一天利用軍務之暇回家,給他租小腳踏車玩,還給買冰淇淋吃。但這樣的天倫之樂極少。

    1943年,這個家庭迎來最嚴峻的考驗。該年5月,鄂西會戰爆發。胡璉率18軍11師,據守石牌要塞。

    石牌位於湖北宜昌縣境內,為拱衛陪都重慶的門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日軍想奪取石牌,進而佔領四川,早日結束對華戰爭。戰爭中,蔣介石發來電令:「石牌乃中國之史達林格勒(今譯『史達林格勒』),離此一步,便無死所。」

    殊死較量前,胡璉下了赴死的決心。

    他在給妻子曾廣瑜的信中寫道,「軍人以死報國,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裡,孤寡無依,稍感戚戚,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茲留金表一隻,自來水筆一支,日記本一冊,聊作紀念。接讀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匆匆敬祝珍重。」

    信發出後不久,日軍潮水般地湧入胡璉部隊的陣地。槍炮聲完全消失,雙方在高家嶺山中展開激烈的白刃戰。經浴血爭奪,日軍最終潰退,重慶的門戶得以鞏固。

    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家庭方能團圓。這年秋天,曾廣瑜帶全家從江西會昌乘小木船,去武漢見胡璉。到了漢口碼頭,胡璉上前,很久沒見過父親的兒子胡之輝驚慌地喊,「媽!這個軍人是誰呀?」曾廣瑜說,「輝兒快叫爸爸!」胡之輝才流淚喊「爸爸!」

    夫妻相見,都眼淚簌簌。一家人哭成一團。

    接大陸回信,次年離世

    1949年,胡璉家族一分為二。

    1950年的《人民日報》稱胡璉為「金門殘匪」。離開大陸前,他除對元配吳秀娃的叮囑之外,沒有留下更多話。

    在大陸家族中「消失」許久後,1976年1月,胡璉的消息傳到大陸。

    一封信根據胡璉的意思,由他長女胡之冰從美國寄來。

    胡璉彼時仍記得老家的通信地址,是一個叫「三興合」的商店。但商店當時已不存在,郵局將信直接送到胡之駒家裡。

    在信中,胡璉第一個問哥哥胡進祿在不在,還問村中其他老人的下落,以及家鄉的情況。

    懂英文的胡之駒給胡之冰回了一封信,又在裡面放上父親胡進祿的照片,寄到美國。信被胡之冰帶到臺灣,交給胡璉。看了照片,胡璉評價哥哥「健康著呢」,才放下心來。不過,在收到這封信的次年,1977年,他就離世了。

    1978年後,胡之駒和臺灣直接通信。在一封信中,他描述自己的生活「一家一戶,自己種地,生活都好。」臺灣的親人多次寄美元過來。

    大陸開放探親後,1991年,胡璉的長子胡之光專門回華縣老家探望。胡之光畢業於成功大學,當時為臺灣科技大學土木系教授,如今已過世。

    大陸飢餓的傳聞還停留在胡之光腦海裡,他不放心胡之駒的生活,當時還專門打開他家糧倉看看,發現儲存了千斤麥,才放心。

    由於兩岸長期隔絕,胡之光剛回來時不敢帶胡璉的照片,擔心「大陸人反對」。他詢問胡之駒,「帶照片安全不?」胡之駒說,「安全得太!(當地方言,即『很安全』)」

    1986年,經中共中央統戰部同意,胡之駒加入民革。此後,他還擔任了當地的政協委員、常委和人大代表。

    如願海葬,後人金門祭奠

    根據遺囑「海葬大小金門間」,胡璉的骨灰沉入金門和廈門之間的大海。

    2013年,金門縣邀請胡之駒赴金門參加祭祀胡璉的活動,他因故沒有成行。2014年,金門縣再次邀請胡之駒。

    經長時間籌備後,4月20日,胡之駒帶著孫子胡少鑫,從廈門乘輪船去金門。

    當天下午1點,在夢想了58年之後,他踏上金門海岸。

    胡之駒登岸時,胡璉的另一位孫子胡敏越帶著女兒胡宇新,已經從臺北趕到金門碼頭迎接。胡敏越是胡之光兒子,1965年出生,在美國拿到教育學碩士,並在那裡皈依基督教,如今是臺灣的一位牧師。

    叔侄兩人首次團聚,十分親熱。生於臺灣的胡敏越聽不懂陝西方言,雙方交流要靠胡之駒的孫子胡少鑫翻譯。

    胡之駒和胡敏越一起待了兩天,一起參訪了與胡璉有關的景點。在叔叔胡璉待了八年的金門,胡之駒看到了他植的樹,修的公路,發現叔叔在當地口碑很好。

    當年,胡之駒被政治運動搞得焦頭爛額時,胡璉正在金門的簡易辦公室忙於防務。1951年的寒假,胡之光來到金門,每天黎明隨父親步行搬運石塊,修築中央公路及填海築堤,還構築防禦工事。

    登上金門的當天下午,胡之駒來到金門海岸胡璉水葬下海處紀念碑前,用陝西話深情誦讀祭文,祭拜叔叔。祭文提到了胡璉的生平和抗日功績,還提到,「國共金門一戰,同胞隔海,骨肉分離」。他還帶來了家鄉祭祀用的「老虎禮饃」。

    「國共糾葛,把一個家分成了兩邊。」2014年10月的一天,在臺北信基大樓,胡敏越回顧了半年前這次會面。當時,他和胡之駒聊到1958年的金門炮戰,當年金門防衛部司令官正是胡璉。

    胡敏越提到,「打仗時,西安有胡璉的親人到廈門來喊話。」聽到這句,胡之駒轉移話題,不願多談。

    40餘冊日記未公開

    生命中最後幾年,胡璉安享天倫之樂。

    胡璉的孫子胡敏越的名字,是胡璉臨行越南前所起。胡敏越回憶,他小時候在臺灣再興中學讀書時,每個周六,爸爸媽媽開車把他送到新店爺爺那裡,陪爺爺過周末,從8歲到12歲幾未中斷。

    胡璉很疼愛孫子。他有次對胡敏越開玩笑說,「你們這麼辛苦,就住在新店吧。我派個直升飛機好了,直接接送你們上學。」

    在周末,胡敏越在早晨陪爺爺散步、做運動,還陪他打高爾夫球。有次,他陪爺爺去日月潭旅遊了三天兩夜。

    在生活中,胡璉給胡敏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有次他指著後院的玫瑰花對孫子說,「它一直往上長,做人就要這樣。」

    有時他提到,「做事情要持之以恆,和做運動一樣,九十九步,最後一步最重要。」還提到,「做人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胡璉晚年有病,不能抽菸、喝酒。家裡特別給他找來廚師,做他喜歡吃的陝西麵食。「他吃飯也和家人分開吃,他在書房吃完,我們再吃。」胡敏越回憶。

    胡璉早年受私塾教育,博通文史,晚年潛心學問。1974年起,他在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研究宋史及現代史。他崇拜歷史人物嶽飛,並將自己晚年的心境比喻成嶽飛。「爺爺小時候給我們講很多歷史典故,講到後來結論就引申到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胡璉的孫子胡峰銨回憶。

    除了歷史,胡璉晚年還勤學英語。「辦公室貼滿英文單詞。一本漢英字典,許多單詞用紅筆勾畫。」胡敏越回憶。

    書房裡貼著勉勵之語。小時候,胡敏越在爺爺書房看到一副對聯,上聯是「一笑一少,一怒一老」。

    胡璉留下的重要遺產是日記。

    他從上世紀30年代任團長時開始寫日記,寫了數十年,積累到40幾大冊。這批日記現存於美國的次子胡之輝手上。

    小時候,胡敏越對自己出生那一年很感興趣,就偷偷到奶奶房間,翻看過爺爺的日記。那些日記裝在兩口木箱子裡,都是用鋼筆寫的。

    胡璉日記本擬在他過世五年後公開,後因各種原因,至今沒有出版。「日記先保存好,再數位化(數位化),再考慮出版,十年內會做處理。」胡敏越說。

    臺灣的許多歷史學家,包括一些「中央研究院」院士,都找胡敏越了解過胡璉日記的相關內容。

    反思戰爭,骨灰裡有彈頭

    「一隻不知道疲倦的騾子,他的勇氣像一隻鬥牛,在槍林彈雨中,從未彎過腰,沒有低過頭,更沒有慌慌張張躲避過。」當年一位團長評價胡璉。

    戎馬一生,戰功累累,同時也傷痕累累。生前,望著胡璉曾被槍彈打穿的面頰,女兒胡之潔問媽媽,「我為什麼不像爸爸的臉上有酒窩?」離世後,家人在骨灰裡發現了一直潛藏在他身體中的彈頭。

    見證了無數死亡後,晚年,軍功的榮耀讓位於對戰爭的厭倦。「打仗最苦的就是老百姓。」胡璉告訴孫子胡峰銨。

    「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自高飛,張羅奈何。」離開金門戰壕時,他百感交集,吟誦了古代的《鳥鵲歌》。

    「祖父不太談戰爭。」胡敏越說。只是在臨終前那個端午節的夜晚,他把胡敏越叫到書房,提起畢生最大的慘敗,在一張紙上寫下一個「集」字。那是1948年的淮海戰役戰場。黃維的12兵團被圍雙堆集,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的一個小鎮。胡璉臨危受命,被飛機空投到戰場指揮。

    外援斷絕,只能在冬夜強行突圍。突圍時胡璉帶了大量安眠藥,準備萬一被俘時自盡,最終身負重傷衝出包圍圈。在他身後,約12萬國民黨軍隊被殲,胡璉至死未能釋懷。

    「他的意思,好像這個地方冥冥註定。」胡敏越回憶,「1977年的端午節,他仿佛知道自己要過世,對人生進行了回顧。」

    那個端午節晚上,胡璉畫了家譜,還畫了一張華縣老家的位置圖給孫子看。「我們這一代回不去了,但是你們第三代,有一天一定可以回到老家。」他哀嘆道。

    一個禮拜後,胡璉去世。

    注釋:①②臺北「國史館」檔案,檔號:129000099316A

    專題顧問

    曾慶榴(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 教授)

    李楊(廣州市社科院黃埔軍校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研究員)

    參考資料

    臺北「國史館」檔案

    《胡璉評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金門風雲》(金門縣政府)

    《胡璉將軍與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土木砥柱:國軍第18軍戰史1930-1956》(臺北:知兵堂出版社)

    總策劃:王海軍 龔慰 王景春

    總統籌:王瑩 劉麗君 李豔 田霜月 王衛國 劉偉

    分組統籌:高龍

    採寫:南都記者 高龍

相關焦點

  • 金門積極推動興建大小金門跨海大橋
    中新網臺北七月二十七日消息:臺灣地區金門縣政府為宣示「金門大橋非做不可的決心」,及實現陳水扁競選承諾「金門大橋一定要建」的政見,決定以「自力建橋」及發動鄉親直接向有關單位爭取補助的方式,雙管齊下推動興建大小金門之間的跨海大橋。估計金門大橋總經費為新臺幣六十三億四千萬元,金門縣政府目前已募集了七億元建橋基金。
  • 金門大橋後年完工 鄉親苦盼大小金門串起來
    往返小金門的船就像是高雄渡船輪,可以搭載機車進入,單趟包含機車總計110元新臺幣,大金門要從水頭碼頭搭乘,小金門要從九宮碼頭搭乘,半小時一班的船班很快速,航程約10分鐘就可抵達。走訪小金門,從大金門水頭碼頭搭船出發,一抵達小金門的九宮碼頭,立刻有計程車業者上門來招攬生意,早年小金缺乏交通工具,「包車」業務幾乎是獨門生意,市場壟斷,現在因為金門海上大橋已經動工,加上往返大小金門的渡輪船,可以搭載機車,連貨車都可以上來,加上小金公車路網完善,「叫客」計程車生意大受影響。
  • 上午海葬、下午放生,一艘大連海葬船的生死苦惱
    ▲駛出港口的海葬船。對海三鞠躬後,海葬儀式結束。回港的船艙裡,一位中年男性與船長攀談了幾句。他已為已逝的長輩送行,「老了老了,生前啥都不捨得花,死了也就給子女留個數。」「可不是嘛。年過六旬,身體毛病也多了起來,他和妻子便開始交代自己的身後事,「等百年了,我們都要海葬,既是因為熱愛大海,也是忠於這個職業,可以去海底陪陪這些被我海葬的人,多好啊。」他稱之為「回到生命開始的地方」,大海是他一輩子的情結。
  • 冬季到金門去觀鳥
    據金門縣野鳥學會的調查研究,土地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的臺灣,野鳥約有550種,而面積僅150平方公裡的金門,已發現並有記錄的鳥種,即達到了303種,可以說金門是鳥類的樂園,更是觀鳥迷們的樂園。金門的鳥類有26種為保護級野生動物,包括短尾信天翁、鵜鶘、朱鷺、黑面琵鷺、隼等,都是國際上公認的瀕臨絕種的鳥類。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一月、三四月間是金門的兩次觀鳥高峰。
  • 來到廈門旅遊,怎麼去金門旅遊?教會你怎麼從廈門到金門
    很多朋友來廈門旅遊都會問我一個問題,怎麼去金門旅玩啊?是不是隨便怎麼去就行?其實並不是,去金門也是像大家想像中的說去就去,但也不很麻煩。金門曾是臺灣一座前沿軍事島嶼,至於什麼軍事原因我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就不多介紹了。近些年兩岸關係的緩和,兩岸有通商,隨之旅遊也越來越方便,所以很多人來廈門都想去金門看一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去?
  • 騎上機車,去金門遛個彎!
    總算在第五次踏上金門的時候,開啟了自由行的旅程,騎上機車,放飛自我,走,去金門遛個彎。感謝帶我飛的親老公,不會騎車的寶寶此時需抱緊大腿~(↓↓帥不帥,必須說帥呀!)大箱子,以我去了這麼多次的經驗來看,無論多大的箱子,基本空箱去,滿箱回,然後手上還要再提幾個袋子……男女老少都不例外(即使你自己不買,你去了也是要代購滴~)8、關於設備:尼康D750,24-120尼克爾鏡頭,1.4 50定焦頭,gopro black5、小米note2
  • 臺媒:大小金門5分鐘車程 金門人「盼了20年」
    環球網2月18日消息,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行政院」17日項目核准金門大橋工程可向大陸租用船隻、機具及人員。金門縣政府表示「樂觀其成」,希望在此利多政策下順利招標。連接金門縣金寧鄉湖下村和小金門烈嶼鄉後頭村的「金門大橋」,又稱「金烈大橋」或「選舉浮橋」,因金門縣議會自民國1993年提出興建案後,歷次選舉都被提起,但選後都跳票。
  • 海葬後骨灰盒怎麼處理?
    老人生前有交代,說去世後把骨灰撒向大海,不給兒女留下負擔。於是,做子女的遵照老人的遺願,苦苦等待登記海葬的消息。9月9日,家屬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通知,是北京市民政局發布的關於取消2020年海葬的通知。看完通知後家屬有些失望,等了大半年的時間,結果卻是集體海葬取消了。
  • 金門戰役解放軍為何慘敗
    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十兵團以三個隸屬不同建制的團約9000多人的第一梯隊,分乘300餘艘大小各型機帆船,向金門駛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劉亞洲始終不明白蕭鋒怎麼排了個這麼古怪的陣容,「不像是啃骨頭,倒像是喝稀粥」。後來二十八軍一位老領導向他道出原委:蕭鋒也認為此戰必勝,勝利後必有繳獲。他的指導思想是「照顧本位,最後抓一把」,希望各部隊都能在最後的勝利中分攤點實惠。
  • 陳玉珍回嗆民進黨「立委」:我不是臺灣人,我是福建金門人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臺海大師兄)作為臺灣當局實際控制的外島,金門離廈門最近處不到2公裡,是兩岸相距最近的地方。金門的地位也非常特殊,很多大陸人稱之為「臺灣金門」,而臺灣人則稱「福建金門」。今天,大師兄就帶領大家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
  • 煙臺市發布公益性海葬活動公告
    煙臺市發布公益性海葬活動公告 2020-08-31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元旦活動招募|與金門候鳥一起迎接新年
    幾天的行程下來我們逐漸被金門獨特的社會文化和自然景致所吸引,繁華與清靜、開發與保護,仿佛遺世獨立的金門島跟只有半個小時船程的廈門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尤其是其保存良好的溼地生態,成為了一大批候鳥遷徙的並經中轉站和棲息地。所以我們決定帶著我們的營員們,開啟一個不一樣的金門之行。
  • 回歸自然是最好的歸宿 30位逝者昨天在溫嶺海葬
    浙江在線3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棟) 昨天,溫嶺的海事碼頭,全省沿海內陸互聯海葬活動上,記者遇到了蔣曉燕。她說,沒有想到,父母都會選擇海葬。  蔣曉燕的父親蔣德明原來是上海軍醫大學的醫生,母親屈文玉也是一名醫生。父母年事已高后,有一天,把蔣曉燕和其他幾個子女都叫到跟前,拿出準備好的遺囑,不約而同地要求海葬。
  • 來金門感受閩南地道古早味
    很多人去過臺灣,但對臺灣的離島之一——金門卻是陌生的。金門距離廈門最近處只有1.8公裡,充滿了閩南古早味,好玩也好吃,可以觀滿天鸕鷀飛過,可以看各式閩南古厝,可以聽坑道音樂會。近幾年,金門和廈門還推出了「兩門」的旅遊線路,去廈門遊玩時把假期延長三五天,可以乘船去金門玩耍。除了體驗特別的閩南文化和閩南美食,而且在打折季還能暢快購物。    金門的魅力與趣味,正是保留至今的濃鬱閩南文化,島上遺存的2600幢古厝不可不看。距離碼頭不遠的水頭聚落,閩南古厝紅磚雕梁,燕尾高揚。
  • 郝柏村親歷的金門炮戰
    郝柏村指揮小金門和大擔、二擔等島嶼上的軍隊,一直到戰役結束。多年之後,郝柏村官拜「參謀總長」,後來,他又成為繼陳誠之後的第二位軍人出身的「行政院長」。郝柏村說,他之所以受到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賞識和重用,和金門炮戰有著一定的聯繫。金門包括金門本島(大金門島)、烈嶼(小金門島)、大擔島、二擔島等十多個大小島嶼,總面積在149平方千米左右。
  • 大陸正式向金門供水,可是,歷史上的金門你了解嗎?
    金門,一個長久以來,飽受缺水問題的地區,從今天開始,金門缺水的問題就成為了過去式,金門的人民將不再受到水源問題的困擾。也是從今天開始,許多人才第一次聽說了金門這個地區,那麼,在歷史上,金門是個怎樣的存在呢?
  • 濟南市舉行第八屆海葬公祭儀式 92位逝者魂歸大海
    積極推廣海葬、樹葬、花葬等節地葬法,鼓勵倡導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動綠色殯葬。其中,海葬作為一種文明節儉的安葬方式,逐漸為市民所了解和接受。自2013年始,濟南常態化開展海葬活動,截至目前,共為千餘靈骨舉行海葬儀式,為倡導綠色環保、生態節地、文明節儉的安葬方式作出了積極貢獻,不僅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也把更多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留給子孫後代。
  • 紹興20名逝者在舟山集體海葬……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近日,諸暨市民政部門陪同逝者家屬赴舟山開展第15次集體海葬儀式,20名逝者在舟山蓮花洋「入海為安」。到達海葬指定海域後,家屬們拋撒花瓣,並將裝有逝者骨灰的可降解安息盒緩緩沉入大海。市民陳雄巍的爺爺,生前一直主張厚養薄葬,生前便與親人商量好,決定用海葬的方式為自己再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今天我參加了集體海葬儀式的整個過程,覺得政府對於整個儀式的安排都非常用心,選擇的地點是在蓮花洋,風景非常美。我爺爺是病逝的,在這裡進行海葬,對他來說或許是個安慰。
  • 去金門旅遊要辦什麼手續?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以及金門對外開放的政策,大陸越來越多遊客都想去那走走,一方面去看看寶島臺灣這座留下歷史痕跡的小島,另外想去那邊買買東西、品品美食。去金門旅遊要辦什麼手續?沒有辦理入金證的遊客可選擇金門落地籤,只是價格更貴一點。二、外地遊客到廈門如何辦理?福建省外的遊客只需提供身份證正反面、上半身彩照即可,拍照注意事項:①頭髮不能遮住耳朵眉毛 ②身子擺正、頭不能歪 ③不要戴眼鏡,飾品等金屬物品。辦理時間大概1-2天即可。
  • 威海舉行第11次公益性海葬,204名逝者長眠大海
    9月18日上午,威海市舉行2020年公益性海葬,204名逝者長眠大海。本次活動由威海市文明辦和威海市民政局主辦,威海市公墓管理處承辦。據悉,這是威海市自2012年以來舉行的第11次公益性海葬。當日8時許,逝者親屬分批抵達劉公島旅遊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