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慘敗後,唯一一位從敵營逃回來的戰士,後來過得怎麼樣?

2021-01-21 騰訊網

1949年7月下旬,我華野部隊正式入閩,國民黨殘餘勢力節節抵抗,他們固守福州、泉州等地,可在第10兵團葉飛司令的領導下,敵人的工事徹底被擊潰,在泉州、廈門戰役中,我軍大獲全勝。10月,部隊向金門開拔,彼時國民黨軍如同潰散螻蟻,金門成為了他們最後垂死掙扎的地方。

在臺灣指揮的蔣介石下了死命令,他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金門。起初,金門總指揮乃是蔣繫心腹湯恩伯,在電話中,老蔣語氣強硬,態度懇切。後來,副將羅卓英向湯恩伯推薦了胡璉,最終四萬多國軍防守金門島,他們星夜趕工,構築了密集的碉堡,挖掘了大批壕溝,還增加了配合的支援部隊。

10月24日,葉飛司令麾下28軍9000多人發起了登陸作戰。實際上,當時我軍準備並不充分,橫跨海島,船隻和船員的條件必須接受檢驗,而上級也多次強調策略。可自從渡江戰役以來,華野根本沒有遇到任何挫折。因此在部隊中,戰士們都非常激奮,基層指戰員們也都掉以輕心。

剛剛靠近金門海岸,四萬多敵人便瘋狂開火,在海運過程中,部隊沒有重火力武器,面對牢固的防禦工事和密集的炮火,戰士們大批倒下了,而在持續三天的金門戰鬥中,9000多戰士大半犧牲,還有一小部分被俘虜。在這其中,也包括251團2營衛生員胡清河。金門戰鬥的慘敗震動了上級,一批指揮員被革職查辦。

其實,解放軍向來缺少渡海戰鬥經驗,在一些物資補給方面,我軍更是不到位。因此,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後來全軍上下做了討論,一些經驗被牢牢吸取。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後,韓先楚將軍奉命攻打海南島,在橫渡瓊州海峽之時,我軍做足了準備,並一舉擊潰薛嶽的防禦,海南島一戰也算是重振士氣了。

金門大戰一晃過去了一年,某天早上,福建漁民在海邊發現了一個可疑的身影,一個男人從海中冒了出來,他自稱是28軍戰士胡清河。在戰鬥中,他不幸被國軍俘虜,因為身份特殊,敵人並沒有將他放入俘虜營,而在之後的日子裡,他被安排到了國民黨的陣地醫院救助傷員。

在那裡,他每天都受到洗腦教育,可是他並沒有被策反。相反,他內心深深惦念著故鄉。為了不被帶到臺灣,他假意答應做事,在後來的日子裡,他則是思考著如何脫身。1950年8月,他終於等到了機會,每隔一段時間,海灘都會漲潮,趁著夜色,他以上廁所的藉口跑了出來。接著,他挖出早已埋好的兩個籃球內膽,脫下軍裝,他將籃球內膽綁在身上,然後徑直向大陸方向遊去。

海面上波濤洶湧,隨時都可能被大浪淹沒,憑藉著頑強的毅力,他足足挺過了12小時。幸運的是,海風恰好將他帶到了岸邊,等到漁民發現後,他已經沒有了力氣。在醫院裡,他接受了治療,半月之後,他就恢復了健康。上級部隊很快找來,他也詳細敘述了自己的經過,在常人眼中,他是一個英雄。

可是,他並沒有馬上贏得部隊信賴,在金門大戰中,我軍失敗了,敗軍之兵,哪裡算得上英雄?或許可能還是國軍派過來的間諜,這個道理胡清河最為明白。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隔離、審查、判斷之後,他才被重新接納,作為衛生員,他又一次返回了隊伍。在後來的日子裡,他繼續賣力工作,也做出了不少成績,到了六十年代,因為這段被俘的經歷,他還受到了衝擊。

儘管戰友們百般求情,他還是被審查了,甚至被取消了軍籍。在困難時期,他從未放棄,始終保持著樂觀心態,繼續以軍人的身嚴格要求自己。1985年,經過多方努力,他重新恢復了名譽,等到這一刻,他感動地落下了眼淚。多年之後,他的事跡還被媒體報導了出來,身邊人都大感意外,大家紛紛投來敬佩的眼光,可他依舊謙虛低調。

老兵是最為忠誠的,在那個年代,像胡清河一樣的戰士還有很多。他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心中一直將人民放在首位。如今,他們已然慢慢老去,我們年輕人卻應該銘記,感恩奉獻,同時希望像胡清河這樣的戰士都能安享晚年。他們是共和國的衛士,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在福建的海岸邊,那裡豎立著一座座豐碑。

相關焦點

  • 金門戰役解放軍為何慘敗
    一位老前輩對幾十年後來此調研的劉亞洲說:葉飛在老虎洞宴請廈門地方領導,用筷子指菜盤,道:「金門就是這盤中的一塊肉,想什麼時候夾,就什麼時候夾,跑不了。」說畢大笑,豪氣溢於言表。此前幾日,作為閩地的最高軍政首長,他在任命了一系列地方幹部的同時,還任命了一位金門縣長。 劉亞洲在日後寫出的《金門戰役檢討》一文裡認為,葉飛選擇二十八軍打金門是犯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 金門戰役為何慘敗?戰前一小時曾收到絕密軍情,卻沒有組織悲劇
    ——金門戰役登島部隊步話機員。01金門戰役結束了,結束的方式很悲壯。解放軍9000左右的將士登陸,大部分犧牲。很多人認為,金門戰役的失利是因為渡船原因。其實如果是深入分析一下的話,你會發現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輕敵和情報判斷不準確。
  • 金門戰役:登陸部隊全軍覆沒,主席稱其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損失
    解放軍自渡江以來,勢如破竹,國民黨軍隊一觸即潰,解放軍並未遭遇太大的反抗,俗話說驕兵必敗,在金門戰役中,解放軍遭遇了渡江戰爭以來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滑鐵盧,登島作戰的9000餘戰士全軍覆沒,登陸作戰船隻盡數被毀,金門戰役的失利,震動了全軍,也震動了毛主席,毛主席稱金門失利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的損失,金門戰役是解放軍建軍以來唯一一次徹底的失敗,在日後的海南解放戰鬥中,毛主席亦致電林彪
  • 金門戰役全軍覆沒,10個月後,一衛生員竟從茫茫大海中遊回來了!
    1949年10月,在金門戰役中,第28軍82師251團全部覆沒。但是,10個月後,誰都以為犧牲了的251團2營衛生員胡清河,卻神奇地獨自從茫茫大海中遊回來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10月27日,在敵軍對251團圍殲時,胡清河與戰士們彈盡援絕後被俘。
  • 金門戰役後,戰俘中橫渡大海歸來的,除一衛生員外,還有一船工!
    1949年10月底,在金門戰役中,由於寡不敵眾,解放軍9000多官兵在金門島非死即俘,全軍覆沒。活下來的戰俘中,有兩個人在八個月之後先後從金門島橫渡大海,遊了回來,創造了人間奇蹟。一個是本自媒體號不久前介紹的28軍84師251團2營6連衛生員胡清河。他靠著兩隻籃球,橫渡大海,逃回大陸。除胡清河外,還有一個人,他靠著一塊木板,從金門島泅回了大陸。
  • 金門慘敗:9000人登島作戰,接應失敗成孤軍,背水一戰全軍覆沒
    但讓人遺憾的是,因為戰前準備不充分,戰役開始的太過倉促,根本沒有考慮到海水漲潮和退潮的影響,導致戰場上出現了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情況,先頭部隊順利登陸金門,已經開始作戰後,後續負責接應的部隊,卻並沒有按照預定時間,準確地出現在作戰崗位。導致搶灘登陸到金門作戰的解放軍只有區區9000人,因為從來沒有登陸作戰的經驗,所以戰鬥一開始,就馬上陷入了膠著狀態。
  • 金門戰役失敗後,葉飛將軍在大二擔島攻島作戰中,再次遭遇慘敗
    該島地處福建小金門西側,大小金門與青嶼、浯嶼之間,和廈門隔海相望,是金門島西側的天然屏障。福建沿海島嶼位置圖金門戰役失利9個月後,1950年7月,葉飛將軍再次籌划進攻金門,以報血海深仇!葉飛針對性的研究了美軍太平洋戰爭時期著名的「蛙跳」戰術,對奪取金門的計劃做出了重大調整,決心首先奪取大擔島、二擔島,以此二島作為跳板再攻金門。對這次奪島戰鬥,葉飛準備充分,信心滿滿。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總之戰役結果是,我軍不僅沒有拿下金門島,反而自身付出慘重代價,第一批登島的9086名官兵(含300餘名船工、民夫),除了約3000人被俘,其餘約6000人全部陣亡,無一人生還。這是解放戰爭史上的一次嚴重失利。戰鬥結束後,負責組織渡海作戰任務的第10兵團司令葉飛曾說:「指揮員尤其是我的輕敵,是金門失利最根本的原因。」
  • 登步島失利,我軍唯一失聯戰士,靠吃貝殼生存,10天後獲救
    作者:忘情 發生在1949年10月25日至27日的金門戰役,是我軍永遠要汲取的教訓。當時的蔣軍兵敗如山倒,宛如撈到救命稻草一般,大肆吹噓所謂的「古寧頭大捷」,仿佛這一無礙大局的戰事,成了他們所謂「復國」的轉折點,選擇性地遺忘了大西南、海南、舟山、大陳等一系列「打臉」戰役。
  • 金門戰役後,國民黨軍一直流傳著「共軍水鬼」的傳說,整整幾十年
    20世紀在金門前線服役過的臺灣官兵,對於「共軍水鬼」的傳說,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一段時間,甚至到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地步,夜間哨兵經常報告有"共軍水鬼",不時向海岸灘頭盲目射擊。那麼真實的歷史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1949年10月,解放軍跨海進攻金門失利,金門戰役是解放戰爭後期最大的一次敗仗。此後,由於種種原因,解放軍沒有再次攻打金門。
  • 狼牙山五壯士,兩位倖存者叫什麼名字,他們後來過得怎麼樣了呢?
    那麼,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兩位倖存者叫什麼名字,還有他們後來怎麼樣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戰鬥打了到了中午時分,此時七連戰士傷亡非常慘重。隨後,為了讓大部隊走得更遠一點,以及讓受傷的戰士得以安全轉移,就留下六班繼續堅守陣地,阻擊敵人。
  • 金門之戰解放軍罕見慘敗內幕:三個團全軍覆沒
    在華東戰場,第三野戰軍於9月19日發起漳廈戰役,經激烈戰鬥,全面突破敵軍防線,解放了廈門全島及鼓浪嶼,漳州、泉州等閩南地區隨之全部解放。10月24日,三野第十兵團以部分兵力乘木船渡海進攻金門島。
  • 長津湖戰役背後:129名志願軍戰士被凍成冰雕,犧牲後槍口仍指向敵方
    有些部隊曾遭受過朝鮮人民軍的打擊,如美144師、騎1師。志願軍副統帥鄧華還談到「敵人步兵的戰鬥力除黑人外一般是弱的,這是它致命的弱點。美軍的戰術弱點主要是攻擊力弱、怕近戰夜戰、怕被斷後。」進攻時,程式化的「三板斧」,先以飛機、大炮轟擊,爾後坦克引導步兵衝鋒,並以小部隊迂迴。遇到志願軍抵抗即龜縮不前,復以飛機、大炮轟擊,如此再三,直至摧毀我陣地為止。
  • 潛伏敵營二十二年,滴酒不沾握著手槍睡覺,最後當上了少將師長
    最近又看了一部電視劇,發現那裡面有一個人潛伏敵營二十二年,滴酒不沾每天晚上都要握著手槍睡覺,最後居然當上了敵人一一零師師長,淮海戰役帶著全師人槍陣前起義,回歸陣營後,他與戰友大碗喝酒,大醉之後在炮聲中鼾聲如雷——二十二年了,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 回不去了,海葬大小金門間
    「我這輩子唯一做的虧心事,就是路上太餓,偷了兩個雞蛋。」他後來回憶。    1926年,胡璉從黃埔軍校四期畢業,此後歷經北伐、抗戰等役,成為名將。臺灣「革命實踐研究院」的文檔中這樣評價胡璉,「性情豪邁,意志堅強,作戰機警,統馭有方,久經磨練,為國家難得之將才」。①    2014年10月的一天,在臺北信義路的公司,胡璉的孫子胡峰銨向南都記者談起爺爺。
  • 郝柏村親歷的金門炮戰
    郝柏村指揮小金門和大擔、二擔等島嶼上的軍隊,一直到戰役結束。多年之後,郝柏村官拜「參謀總長」,後來,他又成為繼陳誠之後的第二位軍人出身的「行政院長」。郝柏村說,他之所以受到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賞識和重用,和金門炮戰有著一定的聯繫。金門包括金門本島(大金門島)、烈嶼(小金門島)、大擔島、二擔島等十多個大小島嶼,總面積在149平方千米左右。
  • 二戰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實力強大,為何還是在中途島戰役中慘敗?
    中途島是美國在太平洋上重要的飛機中轉站,因位於北美洲和亞洲的太平洋航線的終點而得名。 而美軍在意識到航母被日軍發現後,做出的命令是所有飛機立即升空,不編隊,直接攻擊日本航母。中途島戰役日本最終失敗了,被迫退守。
  • 上甘嶺戰役徹底打服美軍,蔣介石:世界上沒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都說我們的戰士是一把炒麵一把雪,但是更多的時候沒有炒麵只有雪。很多戰士在零下40多度的天氣裡,穿著單衣單鞋與全機械化的美軍鏖戰。  大家耳熟能詳的「冰雕連」,這些戰士在雪地裡一趴就是幾天幾夜,根據一位倖存者的回憶:當衝鋒號響起的時候,全連沒有一個戰士站起來衝鋒,因為他們很多都已經被活活地凍死了,但他們還是手裡握著鋼槍,保持著隨時衝鋒的動作。這一幕讓多少人為之心碎。
  • 長津湖戰役,部隊繳獲3千條軍毯,師政委下令:剪碎給戰士包手腳
    但20軍所屬的第89師卻是個例外,該師在這次戰役中凍傷極少,成了戰役後期追敵的主力。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師政委王直。王直是福建龍巖人,不滿15歲就加入了紅軍隊伍,之後長期從事宣傳和政工工作。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他跟隨20軍入朝參戰,擔任89師政委。由於任務緊急,部隊來不及換裝就登上了列車。
  • 一場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戰役:能夠打敗戰士不是只有槍炮
    時任第9兵團司令員的宋時輪在向毛主席匯報這場戰役時,這樣寫道:「戰鬥打響後,該連無一人站起,到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查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志願軍戰士們,渴了,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啃已經凍得像鐵一樣硬的土豆,咬不動就放在懷裡暖一下,啃掉一層再暖一下,接著啃。戰士們俯臥在陣地上,他們不敢動,也不能動,因為他們知道,也許自己的一個小動作就會被敵人注意到,暴露自己。生火取暖更是不可能,從進入戰場後,他們就沒有喝過一口熱水,更不用說生火取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