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上旬,解放大軍橫渡長江後,在華東三野代總司令粟裕大將的授意下,第十兵團司令葉飛上將,南下入閩,先後發起並取得福州、平潭島和漳州戰役大捷後,於10月15日,突然佯攻鼓浪嶼,造成敵軍判斷失誤,我軍兵分多路成功登島。
時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的湯恩伯見事不可為,倉皇撤退,廈門順利解放,在粟裕的授意下,將繳獲的所有海船全部配發給第十兵團,由28軍副軍長蕭鋒負責統籌備戰,於10月24日晚,正式跨海,直取大金門,力求戰之能勝,將金門作為我軍解放寶島臺灣的一大跳板。
但讓人遺憾的是,因為戰前準備不充分,戰役開始的太過倉促,根本沒有考慮到海水漲潮和退潮的影響,導致戰場上出現了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情況,先頭部隊順利登陸金門,已經開始作戰後,後續負責接應的部隊,卻並沒有按照預定時間,準確地出現在作戰崗位。導致搶灘登陸到金門作戰的解放軍只有區區9000人,因為從來沒有登陸作戰的經驗,所以戰鬥一開始,就馬上陷入了膠著狀態。
當時,負責駐守金門的是從上海撤退下來的警備司令湯恩伯,金門戰役開始前,蔣介石曾發電嚴厲斥責:就地督陣,金門絕不可失,戰中絕對不能辭職易將,只要有所求,政府必應。意思很明確,金門在,湯恩伯就在,金門若失,湯恩伯的政治生命也就到頭了。
而湯恩伯又是個官迷,為了升官,連自己的師傅都能出賣,所以在收到電報後,立即就排兵布陣,誓死不退,戰陣陷入膠著狀態後,此消彼長之下,原本勢頭正勁的解放大軍就出現了士氣大減的情況,如果此時,負責接應的主力大軍能準時趕到,或許還能有僥倖取勝的機會,但因為忽略了海水退漲潮的因素影響,導致預定的戰略戰術未能及時奏效。
金門戰役打到最後,我軍上下瀰漫一種絕望氣息,孤軍深入,背水一戰,是十死無生的絕境,所以,至10月27日,戰役結束後,先頭登島的9000人部隊,一半陣亡,另一半被俘虜,幾近於全軍覆沒,或殲滅或被俘近萬人,上萬條槍鳴槍致哀。而這也是我軍自解放戰爭開始後,第一次出現如此慘敗,與我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戰績相比,反差實在太大,所以,當消息傳出後,在後方督戰的我軍將領紛紛表示無法接受。
尤其是那些承擔跨海登陸接應任務的後援大軍,當場就羞愧的低下頭,陷入深深的自責不可自拔,如果他們當初能考慮到海水漲潮和退潮的影響,也不至於接應失敗,落得個如此讓人崩潰的慘敗結局,而造成金門戰役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粟裕大將率部解放山東濟南,拉開戰略決戰的大幕以來,由林帥牽頭先期解放東北全境後,帶領東野80萬主力軍入關南下作戰,解放華北平津,粟裕大將適時跟進,與林帥南北雙線作戰,發起以徐州為中心,解放淮海的戰役戰鬥,三次戰役,大獲全勝,百萬雄師橫渡長江與敵決戰,我軍已經習慣了大勝仗。
所以,在金門戰役開始前,我軍大部分官兵已經有了輕敵之心,認為只要順利登上金門,就能取得戰鬥的勝利,根本沒人注意到海水潮汐的影響,最後使得先頭登島的9000人,成了一支孤立無援的孤軍,只能背水一戰,進而被湯恩伯抓住戰機,一戰全殲,這其中,或有我軍不熟悉海戰的客觀因素,但主觀上的輕敵大意情緒也顯而易見。
其次,金門隸屬於福建省,但福建因為長期被南京反動政府輻射統治,所以對我軍很陌生,也沒有老百姓肯主動站出來,為我軍提供幫助,歸納收集的船隻數量根本不夠,所以戰役發起的時間也一拖再拖,眼見馬上就要錯過最佳作戰時期,才倉促應戰,而且,這次戰役並沒有完整準確的情報送達,才最終導致了金門戰役全面失敗的結局。
最後,我軍的空軍和海軍力量才剛剛組建,並未發展壯大,所以並不能如敵軍一樣,輕鬆構築起海陸空三位攻防一體的火力防禦網,這也是導致金門登島戰役直接失敗的關鍵誘因,所以,導致金門戰役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已經是既定事實,但所幸我軍並未長時間的沉寂於失敗的自責和悔恨。而是積極吸取教訓,在在1950年3月初,由鄧華上將坐鎮指揮,旋風司令韓先楚上將,拋開一切名譽,甘冒生命危險率部乘坐木船出海,與敵戰區司令長官薛嶽血戰56天,創下殲敵3.3萬餘,並摧毀敵軍海陸空立體防禦,解放海南島的首次大規模跨海奪島的偉大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