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春雷抖衣裳 與蟲話短長

2021-01-08 人民日報海外網

 「驚蟄清田邊,蟲死幾千萬。」這句農諺點明了驚蟄這個物候類節氣的農事主題。

  蟄,指動物冬眠時潛伏在土中或洞中不食不動的狀態。古人理解的驚蟄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事實上,不是雷聲,而是大地回春、天氣變暖而使動物結束冬眠的。驚蟄期間,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已漸有春雷,春光明媚,萬象更新。而北方的小麥則已開始返青拔節,農民忙於在田間清溝理墒,育苗、施肥,防治病蟲草害,播種棉花和玉米。農諺說:「驚蟄春翻田,勝上一道糞。」可見驚蟄期間的主要農事是春翻、施肥以及滅蟲。

  對於農民來說,害蟲是砸飯碗的,必須清而除之。因此,驚蟄的相關民俗就與「蟲」有關了。

  遍灑石灰避百蟲

  農諺所謂:「春殺一蟲,勝過夏殺一千。」因此,選擇在蟲子剛剛起蟄的時候除之,很適時。俗話說:「除蟲沒有巧,只要動手早。」

  驚蟄期間,百蟲驚而出走,遍及田園、家中,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百姓非常痛恨,想出種種帶有巫術性質的做法,久而行之,形成民俗。

  魯東南一帶,主婦以炊棍敲鍋臺,謂之「震蟲」;以彩紙、秸草或細秸稈串起來懸於堂屋梁上,謂之「串龍尾」。還有的則敲面瓢,邊敲邊念咒語:「二月二,敲瓢叉,十窩老鼠九窩瞎,還有一窩不瞎的,送給南嶺老八家。」老八指的是蛇。

  殺蟲,除了使用上述生物武器外,還有化學武器。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月令》上就說:「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石灰原本具有殺蟲的功效,在驚蟄這天,灑在門檻外,大家就認為蟲蟻一年內都不敢上門。

  江西遂川,早年也有驚蟄日殺蟲的習慣,在房前屋後的牆基、畜欄、廁所等處撒一些石灰粉末,以殺蟲、防蟲。福建汀州,人們在廚房桌角、柱下牆角等處撒石灰,另外,聽到第一聲春雷時,要趕緊把衣服抖一抖,認為這樣可以經年不受蝨子、跳蚤的侵擾。這些做法都是在百蟲出蟄時給它一個下馬威。

  動手除蟲,不限於真刀真槍地幹,還有很多厭劾之術。湖北土家族的農人於驚蟄前在田裡畫出弓箭的形狀,舉行模擬射蟲的儀式。河南南陽農家主婦,此日要在門窗、炕沿處插香薰蟲;並剪制雞型圖案,懸於房中,以避百蟲,保護全家安康。浙江寧波過去在驚蟄日要過「掃蟲節」,農民拿著掃帚到田裡舉行掃蟲的巫術儀式,表示將一切害蟲掃除乾淨。

  爆炒黃豆喻吃蟲

  中國人表達恨意,往往用「吃你的骨頭喝你的血」這樣的措辭。對於害蟲的恨,過去的民俗也愛用吃掉來表達。

  當然,蟲子作為食材,只是極少數人的選擇。雖然痛恨害蟲以至於要吃掉才能逞其快意,但並不真吃,人們想出很多變通的法子。

  陝西、甘肅、江蘇、山東等地,人們把黃豆、芝麻之類放在鍋裡翻炒,噼裡啪啦,謂之「爆龍眼」,求風調雨順,然後男女老少爭搶炒熟的黃豆吃掉,謂之「吃蟲」,意喻人畜無病,莊稼無害。

  現在人們總覺得兩廣地區的人敢吃,但吃蟲不在此列。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這天,家家戶戶要吃「炒蟲」。把「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為求盡興還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這裡的「蟲」其實是玉米粒,取其象徵意義。

  另外,在福建汀州,人們煮帶皮的芋子,以芋子象徵毛蟲,吃芋子意寓除百蟲。山東一帶則流行在天井裡擀餅燒鏊子,意思是通過煙燻火燎將家中的蟲害殺死。

  除了吃「蟲」,山西還流行驚蟄吃梨,意寓與害蟲別離。從養生角度來看,驚蟄時日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因此驚蟄吃梨也有科學道理。

  遠離是非祭大蟲

  古時稱老虎為大蟲,水滸有位顧大嫂,綽號母大蟲,就是母老虎的意思。驚蟄這天,民間流行祭白虎、打小人,二者有內在聯繫。

  在民間傳說裡,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祭大蟲。

  怎麼祭呢?其實就是拜祭用紙繪製的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豬血餵之,意思是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還有的地方以鴨蛋投食。

  港片中常出現「打小人」的場景:一個老年婦女,坐在地上,拿著一隻鞋敲打紙做的小人,嘴裡還得念念有詞,「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

  這就是廣東人在驚蟄這天「打小人」習俗的流變。人們相信,驚蟄一到,不僅害蟲出動,小人也開始出來為害。所以過去去廟裡打過小人之後,還要撒芝麻、綠豆和茶葉,表示把四方小人驅走,這一年就可以順順利利了。

  中國人下南洋之後,把這些習俗也帶了過去,如今新加坡的華人還保持著驚蟄日打小人的做法。(熊慕東)

責編:趙軍

相關焦點

  • 驚蟄:「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最美驚蟄詩詞大會!
    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萬物始農耕忙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蟄蟲。諺語云: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蟄是藏的意思。
  • 驚蟄節氣除了吃梨,還要吃「蟲」?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之後氣溫回暖,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蟲子,故而被稱為「驚蟄」。一、驚蟄吃什麼?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一般的節日是忌諱吃梨的,但驚蟄吃梨卻有不一樣的寓意,除了帶著和害蟲分離、遠離疾病的美好祝願以外,還有「離家創業」的意思。不過驚蟄時節氣溫多變,天氣較為乾燥,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夠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
  • 驚蟄夜 春雷驚佰蟲
    公曆3月5-6日交節,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 驚蟄是什麼意思及24節氣驚蟄有什麼意義?驚蟄後氣溫還會降低變冷嗎
    老男孩網絡更新時間及網絡平臺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
  • 民俗:二月初九驚蟄日 吃梨 掃蟲炒蟲 祭白虎
    【曆書】   2009年3月5日   農曆己丑年二月初九   【釋義】   今天傍晚6時48分,太陽到達黃經345°,為「驚蟄」節氣。驚蟄是一年的第三個節氣,此時「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 那年驚蟄,我殺死了——一條蜈蚣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前,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時節。
  • 驚蟄是什麼意思?2019年3月6日5時10分「驚蟄」 一雷驚蟄始
    新華社天津3月3日電(記者周潤健)「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中國天文年曆》顯示,3月6日5時10分迎來「驚蟄」節氣。此時節,天氣漸暖,杏花綻蕾,春雷乍響,蛇蟲驚醒,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
  • 驚蟄是什麼意思什麼季節 2019年驚蟄是幾九節氣是哪天
    驚蟄是什麼意思什麼季節 2019年驚蟄是幾九節氣是哪天  驚蟄是什麼意思  在公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天氣回暖,春雷始鳴,蟄蟲驚而出走,所以將這一節氣命名為「驚蟄」。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 驚蟄·壁虎 作者:空山祿
    自驚蟄雷鳴後,每逢深夜我總是不自覺看向家中客廳的窗戶。然而那些小傢伙的身影並沒有再出現過,我這才意識到如今不過四月初始,離它們活躍起來還有段時間。今年驚蟄時因考研複試在家,恰好見證了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先是晚上十一點左右,忽然聽到沉沉的雷鳴,一開始還以為是拆遷舊樓的引爆聲,直到後面又傳來兩聲雷鳴,聯想起今天的日子,腦海中浮現出了春雷這個詞。往年聽到春雷不過驚嘆一聲,今年來了興致便上網查了查,這才知道我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而"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且不論什麼科學道理,什麼氣節出現什麼現象這樣的規律性就夠我唏噓不已了。
  • 農村老人說「驚蟄不凍蟲,冷到五月中」什麼意思?驚蟄後會冷嗎?
    今日驚蟄,也是3月5日學雷鋒日,今天可謂是雙喜臨門了。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之所以名曰驚蟄是因為這一天可能會打春雷,驚醒蟄伏的蟲獸,不過今天我們外邊暖和的很,晴空萬裡,根本沒有雷聲。農村的老人們說「驚蟄不凍蟲,冷到五月中」,通過驚蟄這天的節氣來判斷接下來的日子會不會冷。
  • 驚蟄,喝一頓「闢穢濁」的正氣湯
    —— 宋 | 範成大 秦樓月 【驚蟄】 一聲驚雷,天地間陽氣大動,喚醒所有冬眠的動物,這就是驚蟄。「雷氣通於心」,驚蟄的雷聲特別提振陽氣,尤其是心陽。對心臟不好的人來說,春雷的轟鳴聲是種享受。
  • 解讀節氣:「驚蟄始雷」,為什麼古代農人怕打雷?
    觀田家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驚蟄,二月節。《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 品讀|「驚蟄」與沉默鄉土的靈魂躁動——讀解杜陽林長篇小說《驚蟄》
    「題記」為我們提供了解讀小說標題的彈性空間:驚蟄天,春雷起,僵蟲驚,山川興,萬物乃復生。不言而喻,標題「驚蟄」絕不止於鄉土中國在農業文明慣性中的一個自然節氣指涉,而是被「嚴冬」壓抑的鄉土生命得以復甦繁榮的生存氣候,但沒有「春雷起」的「驚蟄天」,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驚蟄」。
  • 驚蟄之日祭白虎,為何不是祭青龍呢?這裡面又有什麼說法?
    民諺有云:「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這些都是驚蟄節氣的特徵。驚蟄時節,天氣回暖、春氣萌動、春雷始鳴,會驚醒蟄伏在地下冬眠的蟲。「驚蟄」的「蟄」字就是「藏」的意思。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月令72侯》:「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 【最美中草藥】神奇的接骨草,今天,可以驚蟄,別驚著
    【最美中草藥】神奇的接骨草,今天,可以驚蟄,別驚著 2019-03-06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驚蟄:春雷響,萬物長鳳凰網黑龍江_鳳凰網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中國天文年曆》顯示,3月6日5時10分迎來「驚蟄」節氣。此時節,天氣漸暖,杏花綻蕾,春雷乍響,蛇蟲驚醒,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古人對於季節的代更,有著更為敏感的知覺。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為驚蟄,據《夏小正》記載:「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 村時記丨驚蟄萬物蘇,浙裡的小蟲子有大作為
    到了今天這個時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因此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既然「驚蟄」了,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在浙江大地上,忙忙碌碌,辛勤勞作,幹出大作為的小蟲子們。
  •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驚蟄」了,驚醒了我們什麼?
    春節過完,剛到元宵,倏忽又到了驚蟄。(《驚蟄》青簡 攝影)一將至驚蟄,隱雷陣陣,斜風密雨。南宋詩人範成大也遇到了這種天氣:《憶秦娥》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三同樣是驚蟄,唐天寶年間,匈奴族詩人劉方平卻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月夜(一作夜月)》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 驚蟄到,萬物靈動,麻雀在枝頭嘰嘰喳喳飛舞,小貓咪窗前賞梅花
    當日,是24節氣中的驚蟄。大別山區安徽省六安市雨後放晴,氣溫回升,明媚春光中,一群麻雀在枝頭嘰嘰喳喳,飛舞嬉戲,妙趣橫生。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