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以其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聞名遐邇。西雙版納的居民以傣族為主,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烘烤肉類、水產食品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食各類昆蟲,山茅野菜,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味。
糯米芭蕉與毫棟、別具一格的酸湯、風味獨特的「並窩」、煎芭蕉與蒸菠蘿、味道鮮美的「奇魚」、青苔、味道鮮美的野生蕈類......流口水了,有木有?
【1】菠蘿紫米飯,是西雙版納一種獨具風味的食品,既是主食,也是菜餚。外型是一隻完整的菠蘿,十分美觀大方。而殼內則是菠蘿肉與紫米飯緊密結合的柔軟飯糰,米飯帶有明顯的菠蘿味,甜而不膩,吃起來非常爽口,甜甜酸酸,香而不膩。
【2】舂雞腳,它可是版納本地人常點的特色小吃。把煮過的雞腳,放在舂板中加上魚露,小米辣,大蒜,豇豆(生的),檸檬汁,花生,芫荽(要當地的),鹽巴味精,用力搗杵直至入味,便大功告成!口感鮮香酸辣有韌性,酸酸甜甜、香甜可口的味道,如果再來上一紮啤酒,就更加愜意了。
【3】香茅草烤魚,是地道傳統的一道傣族風味菜餚。由於做法獨到、香料獨特、鮮香可口,在傣味菜餚中知名度非常高,是傣家人款待貴賓不可少的一道菜。由於羅非魚肉鮮甜少刺,細膩嫩滑,深受人喜愛。再加上在碳烤的過程中,填入魚腹中的香料、醃製的香料與肉香完美的融合,使得香茅草烤魚味道獨特,具有香、酥、鮮的特點,極能增進食慾。
3.如果敢品嘗昆蟲,不妨考慮蟲宴,除了蚱蜢、蠍子,還有蠕動的竹蟲、蜜蜂幼蟲等
【4】包燒。傣族人愛用寬闊的芭蕉葉片包裹好食物烤熟來吃,稱為「芭蕉葉包燒」。包燒的東西五花八門,聽聽這幾個:包燒豬腦,包燒心管,包燒山蜘蛛……。包燒的雞肉、豬肉、牛肉一類,先要剁成肉糜,加上小米辣、薑末、蒜泥、山野菜、鹽等調料,在竹筒裡舂成肉漿。將緊實的肉泥放入芭蕉葉裹好,在碳火上燒好後,剝開葉片,熱氣騰騰的肉香味就冒出來了,吃上去微酸、微辣。
【5】嘗花草。在這個植物王國,見什麼都新鮮,就是不認識。 西雙版納的野菜是純天然綠色食物,在版納的山上和溪溝邊隨處可以採摘到,種類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有臭菜、蕨菜、苦涼菜、水薄荷、水蕨菜、野芹菜等。這些野菜,可以煮著吃也可以炒著吃,在這些野菜中最有名的要數臭菜和蕨菜辣木菜了。都是天然健康的養生蔬菜,吃遍大江南北的吃貨們,西雙版納的野菜你吃過幾種呢?
辣木菜顏翠綠,可做炒菜、涼菜、湯粥等,尤其是辣木涼拌菜,其碧綠、脆口,真可謂是、香、味俱全,是餐桌上銷量最好的高檔菜餚,可以說是一種「上桌光」。
辣木菜中含有很豐富的微量元素如鉀、鈣、鐵、鋅和蛋白質、維生素、胺基酸等,其它所有蔬菜都不能與之比擬,故有名曰「營養菜」,又由於它對人體健康有很有效的營養素補給的精貴,使得它的身價較高,一般地每千克售價就在幾十元不等,所以它是一種「高檔營養蔬菜」,一般供應酒店、餐廳及中高階層消費。
先臭菜:它是一種看上去像樹,其實是藤的熱帶植物,臭菜藤像蛇一樣的身軀蜿蜒伸展向溪澗的坡巖,藤蔓間長著許多刺,因此就連小鳥也不敢歇在臭菜的藤蔓上。臭菜的所食部分是植株上長出的嫩枝葉,以臭菜做的菜餚,味酸稍帶澀,富含維生素,小枝腺毛有臭味,當地傣族稱臭菜。散居在山中的哈尼族也喜歡吃臭菜,他們常常在勞動的往返途中鑽進刺叢,忍著被刺刺痛的手臂,用手指掐摘臭菜。回到家裡不論鍋裡煮什麼菜,都會把鮮嫩的臭菜往裡丟,據說,這樣做菜的味道好。
臭菜煎雞蛋,綠黃相間,意義隆重,最適宜招待賓客。臭菜煮魚,與自然一氣呵成,增添和諧氣氛。
再說說蕨菜:它是野菜的一種,看上去是草本植物,其實它跟鐵樹差不多。蕨菜的生命力極強,無論是山坡上的紅土,還是陰溼處的黑泥,或是溪溝邊的沙石,它都能自由生長。
水蕨菜採摘其捲曲未展的嫩葉,水蕨菜長在水邊,可新鮮食用,蕨菜無汙染,品純質好,口清脆細嫩,滑潤無筋,味道馨香。可燜、煮、蒸、煲湯、煲粥、作素菜包餡等,口感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山蕨菜,鮮香脆嫩,爽口無比。水蕨菜具有清熱、健胃、滑腸、降氣、化痰等功效.
筍在這裡遍地都是嘍。酸筍小巧而纖細,象一根根人參須子似的,拿來煮肉燉湯炒米飯,酸得適口,嚼起來又脆生又有韌勁兒,一大盤子炒筍吃光光。恩?難道還能生吃?就那樣洗淨了放在盤子裡,配一小碟南秘,就著吃。哎呀,絲絲的苦呢。原來這回是苦筍,和酸筍長得沒什麼兩樣啊。
芭蕉花炒出來是金燦燦的一盤,口感甜潤厚實,吃起來很過癮,讚不絕口。
美麗的西雙版納,柔情的傣家姑娘,用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原生態美食,溫暖大江南北遊客的味蕾,品味神秘傣家風情!
轉自:我愛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