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提高遙感影像地物識別能力—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工程師孔祥兵團隊與武漢大學教授舒寧團隊合作,對目前高光譜遙感影像定量分析和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一種結合影像空間信息的影像地物光譜信息(端元)提取方法,為更準確地認識影像像元內部地物信息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相關論文日前發表於《光譜學與光譜分析》雜誌。

 

高光譜遙感利用很多很窄的電磁波波段,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獲取其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由於影像空間解析度的有限性和客觀世界地物分布的複雜性,很多重要的地物只隱藏於高光譜遙感影像像元內部,如何準確地「挖掘」出這些亞像元級別上的地物信息,是目前高光譜遙感定量應用的關鍵。

 

該研究發現,地物分布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距離相關性,空間距離越近的地物相似性越大;地物分布在不同區域具有其獨特性,有「大雜居、小聚居」分布規律。基於以上認識,在亞像元地物識別過程各個階段加入影像空間信息,可以明顯提高地物光譜信息提取準確度。

 

(史俊庭)

 

《中國科學報》 (2014-05-2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創新達人」馬磊:衛星遙感技術讓生產生活更智慧
    它是指利用搭載在各類移動或靜止平臺上的不同傳感器,對目標地物的電磁波輻射、反射特性進行探測,並根據其特性對目標地物的性質、狀態進行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的科學技術。遙感技術從地面到高空的不同高度對地球進行大範圍探測與觀測,獲取有價值的數據。由於遙感技術獲取數據的速度快、周期短,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按遙感探測的工作方式分類: (1)主動式遙感,即由傳感器主動地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一定波長的電磁波,然後接受並記錄從目標物反射回來的電磁波;  (2)被動式遙感,即傳感器不向被探測的目標物發射電磁波,而是直接接受並記錄目標物反射太陽輻射或目標物自身發射的電磁波。
  • 阿里動物園飛來「大山雀」,衛星遙感信貸技術亮相外灘大會
    實習記者丨劉甜9月25日,外灘大會上傳來消息稱,衛星遙感技術將正式全面在農村金融領域商用,成為解決農戶貸款難的新鑰匙。中國也將成為全球範圍內,第一個將衛星遙感技術運用於數字貸款領域的國家。據界面新聞了解,這套以衛星遙感技術為特色的農村金融風控系統,內部代號為「大山雀」,它也成為「阿里動物園」裡,繼平頭哥、犀牛(新製造)、小蠻驢(新物流機器人)之後,又一位技術仔。「這是近年來農村信貸在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對於解決農戶貸款難的世界級難題,將提供可行的技術路徑。」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
  • 遙感應用中的本徵光譜感知簡介
    高光譜遙感圖像中的光譜反射值往往難以真實反映地物的光譜反射率,甚至可能包含嚴重的失真與畸變,獲取地物純淨的光譜特徵極其困難。如何準確感知地物的真實光譜是高光譜遙感技術發展的核心難題之一。地物純淨光譜的精確提取是實現地物光譜準確感知的前提。
  • 狗能聞到新冠病毒嗎?—新聞—科學網
    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都在測試狗是否能通過嗅覺檢測新冠病毒圖片來源: Fatemeh Bahrami/Anadolu Agency/Getty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訓練犬類來檢測新冠病毒感染的跡象。狗訓練師聲稱,他們取得了非凡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狗能夠準確地檢測出病毒。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表示,犬類可以幫助控制疫情,因為它們可以在繁忙的地方(如機場或體育場),每小時對數百人進行篩查,而且比核酸檢測等常規檢測方法成本更低。
  • 山東師範大學物電學院光場調控團隊成果轉化取得新突破
    近日,山東師範大學蔡陽健教授領銜的光場調控團隊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取得突破後,又在科研成果轉化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績。團隊研究成果「基於深度學習的多源探測技術及應用」,立足深度學習和人工智慧算法優化,對雷達探測成像和高光譜成像目標進行分析識別,形成有效的探測手段和優良的分析結果。
  • 新策略提高糯玉米雜交育種效率—新聞—科學網
    他們利用目標性狀定向突變策略較快地獲得了糯性親本及糯性雜交種。 論文通訊作者、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程備久告訴《中國科學報》,傳統回交育種需要的年限較長,而且在糯性基因wx的轉育中往往會帶入供體親本的染色體片段,即育種上通常所說的連鎖累贅,從而嚴重製約了育種效率。
  • 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鑑於該研究的產業應用價值,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優睿科(Eurekalert)在論文發表第一時間報導了相關成果。 論文通訊作者、作科所研究員謝傳曉介紹,我國玉米年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大田生產上幾乎全都是雜交品種,而創製不育系和利用不育系制種是雜種優勢利用的關鍵技術。現階段,作物雜交種創製技術已發展到了第三代。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但非編碼基因並不翻譯為蛋白,因此無法用傳統的共表達螢光蛋白的方法來實現;同時,對於低表達的基因,共表達的螢光蛋白量也很低,導致螢光信號很弱甚至根本監測不到。 「建立適用範圍更廣,能增強內源信號,並且信噪比更低的新型活細胞標記技術,是該研究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楊輝說。 研究人員注意到,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有放大信號的作用。
  • 網商銀行推出「大山雀」衛星遙感技術,將在農村金融領域全面商用
    在衛星遙感技術下,農戶只需拿著手機繞地走一圈,或在支付寶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圖上圈出來,衛星就可以去識別這塊地的農作物面積、作物類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麥、花生、菸草等多種作物的區別,目前準確率已達到93%以上。
  • 美洲駝微型抗體可對抗新冠病毒—新聞—科學網
    這是因為在實驗室中分離出的納米抗體本質上是重鏈蛋白臂末端的自由漂浮形式,形成典型的Y形人IgG抗體的骨架,從而通過識別病毒、細菌和其他抗原上的蛋白質,在免疫系統的防禦中發揮關鍵作用。 由於納米抗體比一般抗體更穩定、生產成本更低且更易於工程改造,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將納米抗體用於醫學研究。
  • 實測谷歌衛星影像與高德微軟ArcGIS影像精度對比,差距驚人!
    衛星遙感影像是我們最經常用的地圖數據,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地表現象的最新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遙感影像能動態反映地面事物的變化,遙感探測能周期性、重複地對同一地區進行對地觀測,這有助於人們通過所獲取的遙感數據,發現並動態地跟蹤地球上許多事物的變化。同時,研究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 生物制新餐具60天就能分解—新聞—科學網
    傳統的塑料或生物降解聚合物需要450年的時間,或在高溫下才能降解,而這種無毒、環保的材料只需60天就能降解,並可以乾淨地用來裝你的早餐咖啡外賣。近日,相關論文刊登於Matter。 「老實說,2007年我第一次來美國的時候,超市裡銷售的一次性塑料容器讓我很震驚。」論文通訊作者、美國東北大學的祝紅麗說,「它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但與此同時,它成為在環境中無法分解的廢物。」
  • 免疫PET顯像或將成為精準醫療重要輔助手段—新聞—科學網
    這篇長達65頁的論文完善了免疫PE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ImmunoPET)的分子影像學新概念,詳細闡述了免疫PET顯像探針的設計構建流程,重點介紹了免疫PET顯像臨床前研發及臨床應用的最新進展,並對免疫PET顯像領域未來的發展作了展望,對未來在免疫PET顯像領域可能獲得的突破性發展進行了預測。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新聞—科學網
    瀋陽自動化所飛行機器人團隊研製的「雲雀」飛行機器人突破了「稀薄大氣中的高效升力系統設計」「高原強風乾擾下的自主控制」等技術瓶頸,實現了空氣稀薄、強風擾等極端環境下的自主起降、定點/航跡飛行、仿地飛行、動靜態障礙物避碰等自主功能。
  • 第五屆「熊博士」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鄭州閉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1月10日訊(記者史俊庭)11月5日至7日,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和河南省科協共同主辦的第五屆「熊博士」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展評活動在鄭州師範學院成功舉辦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新型標記方法揭示膜蛋白幾何構型—新聞—科學網
    鋅指蛋白介導的膜蛋白標記方法 南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陳昌盛與德國弗萊堡大學合作,在活體細胞單分子層面構建出一種新型的螢光成像膜蛋白標記方法,可研究膜蛋白複合體的亞基組成及其幾何構型。基於單分子螢光成像方法研究多亞基蛋白複合體中亞基的幾何構型被證明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但由於可用於進行單分子成像的螢光分子較少以及相對較高的螢光背景,此方法在研究中存在很大的局限。
  • 中國的衛星對地遙感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
    從圖片可見中國發展的巨大能力,也可以看出中國衛星應用水平的極大提高。高分二號是我國第一顆空間分辨優於1米民用光學遙感衛星(亞米級),觀測的幅寬高達45公裡,是國際同類衛星最高水平,具備快速機動側擺能力和較高定位精度。高景一號衛星則具備0.5米的地面解析度。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利用包括學習和餵養實驗在內的兩步法,Leonhardt研究組建立了一種新的方法以密切關注昆蟲的飲食習慣。第一步,學習實驗幫助科學家確定了大黃蜂對某些營養物質的偏好——在這裡指的是脂肪和蛋白質。 研究人員在花粉中加入少量脂肪酸以增加其脂肪含量,結果發現,大黃蜂能明顯區分正常花粉和脂肪含量增加的花粉,並對正常花粉表現出明顯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