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大道為小動物留遷徙通道
築路三年 傾力保護一路好山水
花山大道最大限度保護了沿線景觀,並在九峰一路至寶蓋山隧道段設置了綠道 通訊員劉志雲 攝
昨日,花山大道(東湖高新區段)正式通車,我市東部地區再添一條貫穿南北的快速通道。今後,您驅車從光谷經花山大道到武漢新港僅需15分鐘。花山新城與光谷中心區、左嶺地區、化工新城的交通聯繫也因此升級。
大道由東湖高新區和省聯合發展投資公司共同投資,光谷建設和花山生態新城投資公司共同承建。
一條名中帶「花」的大道修築背後,1000多名「築城者」歷時三年,修路不忘守護如花般的自然生態令人印象深刻。昨日,本報「築城者」專欄記者駕車體驗花山大道,一路遍覽「四橋兩隧」:跨老武黃公路(316國道)立交橋、花山渠跨線橋、花山立交主線橋、武鄂高速跨線橋以及寶蓋山隧道和長山隧道,為您一探究竟。
為保樹木否決 「表面」注漿
從高新大道左轉進入花山大道,一條綠色長廊出現在眼前。遠處山巒清幽。
歷時3年的工程,一度讓偏僻的城區邊界熱鬧非凡。2010年10月,作為中國核工業中原建設花山大道建設負責人,46歲的孟祥彬第一次來到這裡。良好的自然環境深深吸引了他,滿眼望去一片碧綠,耳邊是清脆的鳥鳴,身邊是活潑可愛的野兔、野山雞,有時傍晚散步,還可以看到草地裡漫步的野豬。
孟祥彬暗暗發誓:施工過程中,不破壞這裡的一山一水。
隧道施工時,由於山體巖質過於鬆軟,項目部計劃從山體表面注射「強體針」,強固山體。這一方案很快被否決。「一旦表層注射水泥漿,樹沒法長!」孟祥彬請來高校專家和技術人員反覆研究,決定採取內部注漿,即從隧道頂部向山體注入泥漿,雖然工藝更加複雜,但保護了山體表層沒有被破壞。
光谷建設第八項目部負責人李毅介紹,由於需要穿越寶蓋山和長山,同時跨越老武黃公路立交橋,高新大道至武九鐵路,是整個工程難度最大的一段,由中核中原建設以BT形式投資建設。
如今,寬敞大氣的山體隧道已經建成,山體植被得到了最好的保護。
排水溝蓋上耐水植物
行走在筆直闊達的花山大道上,孟祥彬腳步緩慢,指著人行道附近的綠化帶問:「猜,那是什麼?」
「不就是綠化帶麼」。記者的回答,讓孟祥彬呵呵一笑:「是條生態排水溝」。
生態排水溝,正是花山大道生態道路的得意之處。不同於傳統排水溝的明溝和暗溝,這個生態排水溝有植被覆蓋,既隱蔽又美觀。種植的耐水植物可以過濾重金屬、路面汙垢和油漬。
這是項目部每天反覆查找書籍、資料,分析相關案例,並組織科技人員認證數月才最終決定的方案。肉眼看上去,除了表面的植被,這些排水溝和普遍排水溝無異。但事實上,裡面設置了三層過濾網,分別為石頭、砂和土工布。
「不僅能淨化雨水,排漬功能也不錯」。今年7月的一場暴雨,整條花山大道無一處積水。
此外,路面採用新型瀝青,添加彈性顆粒,如同運動員奔跑在彈性十足的橡膠跑道上,不僅提高駕駛舒適性、減少摩擦噪音,而且讓車輛輕便通過,節省油耗。
小動物有過馬路專用通道
花山大道要穿越九峰山國家森林公園段。
為防噪聲,花山大道創新藉助道路兩邊的坡地,種上植物,吸納噪音,打造成武漢市第一條具備「綠色吸音牆」的道路。
作為生態景觀大道,花山大道為行人和騎車者提供了一條景觀遊憩線路。綠化上則充分尊重沿途地形、地貌,將兩側的山野林地、田園鄉村、溼地湖泊鑲嵌在道路景觀中。針對存在高架橋路段的特點,道路還專門設計了高架橋懸掛植物及攀爬植物。「由於天氣原因,現在無法種植」,孟祥彬說,等到秋天,所有綠植到位,開車再經過這裡,真是一種享受,「路在草中延,車在山間行,人在花中遊,鳥在林中飛」。
更為奇特的,是花山大道路基下方,還有兩處專門的動物通道。「這裡動物很多,道路的建設破壞了他們原始的生活環境,有時它們需要從一個區域轉移的另一個區域,所以給他們過馬路留出了空間」,孟祥彬說,小動物過馬路的通道大約1.5米寬、2米高。
自創逃生通道 給工人定心丸
尋找最可愛的築城者>>>
記者黃師師 通訊員劉志雲
花山大道最大的施工難點,在寶蓋山隧道和長山隧道。兩個隧道均為雙向6車道,單洞總長2033米,共計4個洞體,在國內公路工程隧道施工中十分罕見,也是我市目前跨度最大的山體隧道。為了保證寶蓋山隧道和長山隧道的施工安全,項目監理員楊昌森自創了一條逃生通道,儘管沒派上用場,卻也高興「這錢沒白花」。
楊昌森說,兩個隧道要穿越的分別為寶蓋山和長山。經鑑定,工程巖體風化嚴重,多為Ⅳ、Ⅴ、Ⅵ級圍巖,自穩能力差。「一般來說,VII圍巖條件最差」,楊昌森打了個比方稱,自穩能力差的山體就好比一盤散沙,挖小洞可以,挖大洞就是垮塌。
網絡、報章上頻繁報導的安全生產事故,讓楊昌森心驚。能否在隧道中建一條逃生通道?楊昌森反覆思考。最先想到的就是鋼筋。鋼筋堅硬無比,用鋼筋築起一道防護屏障保障工人安全,再好不過,可工藝複雜造價高。再來是鋼管,直徑1米多的鋼管外強中空,最適宜逃生。楊昌森馬上將這一想法報告項目部,得到批准。
後來,由於初期防護得當,隱患處置及時,逃生通道並沒有派上用場,儘管如此,依然受到工人歡迎,「就像吃了顆定心丸,幹起活來更有安全感了」。- 記者黃師師 通訊員張婷 劉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