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柏文演唱的《歷史的天空》。
分享一篇王扶林1994年寫的「我拍《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一文,讀後,真的很有啟發。
七年前,中央電視臺和香港亞洲電視臺同時播映由我執導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以後,在海內外掀起了一股《紅樓夢》熱。
繼《紅樓夢》和隨之完成並播出的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之後,中央電視臺又決定將《三國演義》拍成84集電視連續劇。這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我國,知道三國故事的人確實很多,而真正通讀、細讀了《三國演義》全書的人或許不很多。電視,這個擁有多層次觀眾而又最適於連續表現的大眾媒介,就可以發揮它的最大的普及作用,形象地、有聲有色地把這部古典名著介紹給比能閱讀它的要多得多的人。同時,通過屏幕,進一步把它介紹給全世界,讓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國也有堪與莎士比亞、巴爾扎克、託爾斯泰並駕齊驅的偉大作家。因此,通過最易被接受的視聽藝術,把《三國演義》完整地、直覺地顯示於螢屏,使世界觀眾都能「讀」 一遍《三國演義》,具有相當深刻的含義。
作為總導演,在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即將播出之際,我想說的很多很多。這裡僅拈出幾個問題,談談我的藝術構思。
一、歷史小說和電視劇
《三國演義》不同於一般故事小說,是一部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雖然是以史書為依傍,卻不以史實為局限。在創作過程中,作者通過對素材的多種多樣的剪裁,進行了藝術加工。有的吸取了民間傳說,有的出自作者的虛構和想像。
電視劇《三國演義》是根據小說《三國演義》改編的。這是一部歷史戲,歷史戲與歷史的關係,應該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有聯繫,是說描寫歷史的戲,在大關節上,應該基本符合歷史事實(對電視劇來說,基本符合《三國演義》);有區別,是我們創作人員可以根據電視劇的需要,對題材作一些選擇、改造,對情節作一些增減、渲染、誇張。塑造歷史人物形象,不能用百分之百的真實去要求藝術,但藝術所反映的歷史基本事實總要和客觀存在的「史實」(《三國演義》)大致不差。
羅貫中吸取了民間傳說,對史書一些內容也是進行了藝術誇張的。如「空城計」這一充分反映了孔明智慧的情節,在《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中均無記載。這種將人物典型化的精彩描寫,在歷史書裡是不存在的。再以劉備到隆中三請諸葛亮為例,見於正史的「根據」,只有「凡三往乃見」五個大字;可是到了《三國演義》裡,「三顧茅廬」卻是一大篇長達5000字的精彩文字,和「凡三往乃見」有著多麼大的區別!又如關羽辭別曹操去找劉備這一情節,史書《三國志》只有「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三句話;在小說裡除了封金掛印等情節外,還有贈袍贈金、過五關、斬六將的經過,突出了關羽一心尋兄的那種大義凜然的性格特色。「虛構」就是藝術創造,它豐富了歷史人物形象。又如,在《三國志》裡,怒鞭督郵的人是劉備,不是張飛。可劉備是仁厚之人他怎麼會親自去鞭打督郵?於是羅貫中把這條鞭子給了張飛,突出了張飛憨莽率直的性格,比劉備親自動手,藝術效果要好得多。
羅貫中既然可以在史實的基礎上演義《三國志》,那麼我們的編劇為了發揮電視劇的特點,更好地創作為現代觀眾所理解和欣賞的人物,也應該對《三國演義》進行一些必要的藝術加工。如「草船借箭」這一集戲,編劇就吸收了說書人的藝術構想,並加以發揮,效果可能更好。
小說《三國演義》的插寫是:
孔明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
說書人的「演義」:
先生酒壺一放,鵝毛大扇扇著,兩道眼光就盯著酒壺,望著望著,看見酒漸漸地朝外潑了,酒怎麼潑的?酒跟鬥走,鬥歪酒潑。酒鬥怎麼歪的?鬥跟桌子走,桌歪鬥歪酒潑。就因為有一邊的載腳重了,吃水深了,所以船歪桌歪鬥歪酒潑。
電視劇《草船借箭》的描寫:
几案上的酒杯中的酒由於船身傾斜而溢出杯口流至案上。船身越來越傾斜,几案上酒杯已開始滑動……船體緩緩轉動;鼓聲、喊聲加之箭弩射入草束上的聲音響成一片。几案上酒杯中的酒初仍斜溢,漸漸回傾終於平靜。
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創作思想和手法,決定了我們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電視劇,不能照搬東漢末、三國時代生活。羅貫中的筆下,就寫了許多東漢末、三國時代沒有,明代才出現的東西,如火藥和炮。我們對漢代末年人們的生活起居的了解只能從有限的漢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中去找資料。完全復古的考證,是文物工作者的事。只要總體上,大部分群眾都相信這是漢代末年,區別於唐、宋、元、明、清,我們的要求也就達到了。
二、樣式、基調、氣氛和風格
1.樣式
《三國演義》是一幅描繪三國時代政治風雲的彩色畫卷,是一首戰歌,是一部龍爭虎鬥的戰爭史詩。它著重表現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將近一個世紀中,各個政治集團間錯綜複雜緊張尖銳的鬥爭。這種鬥爭發展成為接連不斷的政治軍事衝突,因而一連串的戰爭和政治鬥爭,構成了本劇的主要戲劇情節。
本劇最大的特色,突出表現在對於戰爭和政治較量的描寫上。《三國演義》描寫戰爭,不論是千軍萬馬的大會戰,或是單槍匹馬的個人搏鬥,不論是對壘幾個月相持不下的持久戰,或是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速決戰;不論是酣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的大鏖戰,或是三刀兩槍結束戰鬥的突擊戰,還有陸戰、水戰、山地戰、平原戰、伏擊、劫寨、火攻、水淹等,各有特色,層次分明,真實可信,給人們展示出一幅幅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戰爭風雲圖。
本劇既是戰鬥劇,又是謀略劇。我們既要追求宏偉、拼殺的大戰爭場面,同時也要顯示英雄們在政治、外交鬥爭中的墜毀。烽火中包含智鬥;智鬥中充滿烽火。在鬥勇中鬥謀,在鬥爭中鬥法。自始至終貫穿著「上兵伐謀」,「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軍事思想。把軍事政治集團之間的軍事、政治、經濟、外交融為一位,塑造形形色色的軍事家、謀略家。通過戰爭,去揭示和挖掘將士的智慧、氣節、英勇等民族性格的美。
2.基調(情緒基調)、氣氛
本劇描述的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軍事鬥爭、政治鬥爭。因此,它總的情緒基調是大驚、大喜;大疑、大決;大急、大慰。
是由大驚、大喜組成的大的戲劇衝突。
是由大疑、大決組成的複雜的情節糾葛。
是由大急、大慰形成的強烈的感情起伏。
這十二個字組成了全劇的抑揚頓挫,動與靜、起與伏的節奏變化。它不同於散文式的電視劇,像一股清泉慢慢流淌;它是一首悲壯的戰歌,猶如懸垂萬丈的瀑布,直瀉而下,奔騰萬裡。
我們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作為本劇的主題歌。希望主創人員從這首詞曲的情調的細細品味中,感受其中蘊蓄的豪邁氣魄和充滿激情、感慨、悲壯的總體氣氛。
《三國演義》不僅氣勢磅礴地描畫出戰鬥的宏偉、緊張和熾烈,而且有抒情的表現,從側面去反映戰鬥的種種細緻變化。在緊張的戰鬥之後,來個輕鬆的插曲,使觀眾情緒隨之一緊一松地起伏著,既不至於由於太長的緊張戰鬥而覺疲勞或乏味,又不至於因太長的抒情而覺拖沓。赤壁之戰中曹操橫槊賦詩與孔明飲酒借箭都是在緊張戰鬥前後或中間出現的抒情筆墨。
3.風格
風格就是人,風格就是個性,風格就是生命、思想和血液。
作品缺乏獨特的風格是創造才能貧弱的表現。一部沒有風格的作品,可能因其內容的某種因素轟動一時,但它往往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有風格的作品就會有持久的魅力。
《三國演義》抒發了羅貫中對英雄建功立業的敬欽和愛慕之情,並充分體現了這樣一個道理,在那種群雄爭霸的形勢下,沒有運籌帷幄的謀略家,只憑戰場上的匹夫之勇,是難能成功的。
杏花春雨,固然是詩情畫意;鐵馬金戈的英雄氣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史詩般的力量。
《三國演義》是由沖天的戰火,奔騰的大江,蒼茫的黃土,跳動的火焰,陡峭的山嶺組成的畫面。要使人們從中感受到那種豪放雄健,曠達自然而又詭譎莫測的風格。我們要創造這樣一種氛圍,使觀眾看了《三國演義》如置身於暴風雨中的長江沿岸,那洶湧的波濤,扣擊著心弦,全身心都感到那磅礴的氣勢。
《三國演義》的奇偉、宏大、豪放、雄健的風格與那種纏綿悽切、委婉動人的作品風格是截然不同的。
全篇應抒發建功立業的豪邁氣概和壯志未酬的悲壯之情。因此它的格調是雄健豪放的,豪放中包含悲壯和深沉。
《三國演義》故事參差錯落、波瀾起伏,氣氛富於變化。在《群英會》的鬥智中,作者極力渲染周瑜的高強。通過他假作夢囈,明知與蔣幹同眠而故問「床上睡著何人」,巧弄言語使蔣幹步步上鉤。這場緊張智鬥,卻表現得如此輕鬆有趣,充滿喜劇性。與「空城計」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智鬥,氣氛完全不同,各異其趣。
三、揭示人物性格的複雜性
應該充分認識三國時代是一個動蕩轉折的時代,是群雄紛爭、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弱肉強食的時代。要在這樣動蕩、複雜的環境,求生存,爭帝位,作者筆下的各種類型的人物必然具有複雜的性格特徵。關於曹操的性格特徵,毛宗崗論述:「歷稽載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攬天下者莫如曹操。聽荀彧勤王之說而自比周文,則有似乎忠;黜袁術僭號之非,而願為曹侯,則有似乎順;不殺陳琳而愛其才,則有似乎寬;不追關公以全其志,則有似乎義……是古今以來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為人論政,似忠非忠,似順非順,似寬非寬,似義非義,性格十分複雜,令人莫測高深。他雖是奸雄,又非歷史上奸臣所能相比,曹操在用兵、用人、權謀等方面有過之無不及。
劉備的性格只表現他的寬厚仁慈,顯然不夠。他既有寬厚仁慈的一面,也有虛假的次要一面。毛宗崗認為他比曹操還要城府深,曹操做假人易知之,劉備做假卻不動聲色。他的「要投江」、三讓徐州、摔阿鬥,這都是權謀,不完全是出於真心。但劉備之所以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耍的權謀而已,並非惡意。他與曹操本質的不同就在於此。曹操是奸,是作惡。
除少數人物之外,其他人物的刻畫,也注意性格的多面性。
四、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性格
人物總是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之中。我們應善於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性格。
舉「三顧茅廬」為例:
第一顧:著重描繪臥龍岡景色,讓農夫歌唱諸葛亮作的歌曲:「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以點出諸葛亮隱者之風度、之威望。
笫二顧:著重描繪門上的楹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和諸葛均高歌其兄諸葛亮的「……非主不依……以待天時」,以抒發孔明的抱負。
笫三顧:著重描繪諸葛亮的「隆中決策」,以說明孔明的智慧與政治眼光。
「煮酒論英雄」這場戲,應創造一種劉備「趨身虎穴」的處境,給觀眾一種「危機感」。
劉備對曹操,可謂小心謹慎,「夾起尾巴做人」。他生活在曹操營壘,猶如籠中鳥。曹操突然派許褚和張遼帶領數十人請劉備,一見面便劈頭蓋臉地說「在家做得好大事」,把劉備嚇得面如土色。曹操說明宴請劉備的緣由,劉備才暫時安下心。到曹操「談龍變」時,劉備又重新罩上陰影。曹操說:「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劉備力行韜晦,唯恐曹操提「英雄」 二字,他最敏感的神經被曹操不經心地觸動,一時被「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曹操的肺腑之言,嚇掉了手中之箸。劉備畢竟老於城府,連忙以「聞雷失箸」掩飾驚慌,避開了曹操的猜疑。
順便說一下,劉備的外形描寫是羅貫中加以誇張的:「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這樣的長相在生活中是物色不到的。然而小說的這種人物描寫,顯然是被數百年以來的讀者所承認的。而作者的渲染與誇張,對塑造像劉備這樣一個英雄更增加了傳奇色彩。書中描寫「結拜」時關羽髯長二尺。才二十幾歲的關羽,應該是青年人的長相,怎麼能髯長二尺?但觀眾心目中的關羽已是美髯公。如果演員不掛鬍子,觀眾不承認,怎麼辦?關羽還得掛鬍子,而且是挺拔飄逸的美髯。美髯是生命力極強的象徵。小說中的許多觀眾熟知的人物,是定了型的,但在劇中,可根據角色不同的年齡有所變化,有所區別,年青時代鬍子稀疏一點,短一點。但這種區別的幅度不要太大,青年和老年不能判若兩人。若是大變,他們便不是羅貫中筆下的劉、關、張了,也破壞了「定型」。
諸葛亮臨死前,強支病體,令左右推著他,坐著四輪車,巡視營寨,他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的氣氛,更增加了幾分悽涼。兵士的疲憊,厭戰,飢餓,寒冷,懷鄉,思親;秋風中落葉、枯枝、荒冢;昏暗的夕陽,薄薄的霧氣,陰沉的天空;無聲的刁鬥,不動的旌旗,我們要調動一切手段去提供這樣一種強烈的悲壯環境氣氛,讓諸葛亮喟然長嘆:「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把景,情,人物的壯志,三者交融在一起,以加重全劇悲劇的情調。
五、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性格的人物
《三國演義》中較為重要的人物,有幾百個,要把每個人物刻畫得細緻入微,是不可能的,不少人物只能用素描的筆法,描繪其一個側面。
對於全劇的主角、重要角色和分集的主角,我建議按人物的重要特點,劃分為若干類。有的可用細膩入微的筆觸,有的採用「畫龍點睛」的鏡頭語言,有的則用漫畫式的手法。
對曹操的塑造,可用細膩入微,由表及裡的手法,用多種色彩,表現他的多姿多態的複雜性格特徵。
在描繪曹操作為一個政客時,不僅表現他的雄才大略,也要刻畫他的詭詐奸險。
蔣幹盜書,曹操受騙,殺了蔡瑁、張允,當時他是何等的自信;狡詐的曹操馬上感到上了周瑜的當,卻又不露聲色,把鬥智之敗掩蓋了。赤壁之戰失敗了,他在逃跑中的「三笑三驚」,他那裝模作樣的醜態,完全可用較為誇張的漫畫手法加以表現。
塑造關羽,首先應強調神似。這並不意味角色扮演者應端著,裝著,以「神」自居,連動都不敢動,使人感到遠非生活中的人物。
畫龍點睛,以求神似,是塑造關羽的主要手法。
小說中「斬顏良」有一段描寫:「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往奔顏良,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只寥寥幾筆就把關公的「神威」、「神速」展現,用不著設計一套武打動作,從馬上打到馬下,追過來撲過去,交戰若干回合之後,才把顏良斬了。
表現自負而又愚蠢的蔣幹,可參考漫畫手法。
他在曹操面前,誇下海口,要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周瑜降曹,誰知剛一坐帳,尚未開口,周瑜便用「只敘友情,不談軍務」的話語,堵住了蔣幹的嘴。和周瑜同寢時,又盜假降書,害了蔡、張兩名水軍都督的性命,他還自以為得計,二次到吳地,引來了龐統的連環計,把曹軍打得慘敗。這是一幅自負而又愚蠢的小丑漫畫形象。
在我國古典小說的寶庫裡,藝術性最高的是《紅樓夢》,影響面最大的是《三國演義》。作為一個電視導演,能夠先後把這兩大名著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實為畢生幸事。今後,我願繼續努力探索,為進一步普及古典文學名著,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更多的貢獻。
(原載《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第6期)
點擊分享:
老鎮江鎮江女婿白巖松
陶玉玲,永遠的鎮江「二妹子」
印青:軍旅走出的鎮江籍音樂家
這,就是鎮江的「辛豐鎮」啊!
這,就是鎮江的「訪仙鎮」啊!
這,就是鎮江的「陵口鎮」啊!
這,就是鎮江的「大路鎮」啊!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裡!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