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三國演義》,我們都覺得《三國演義》讀起來比正史更加有趣,因為演義裡面的故事情節一波三折,那麼多英雄人物栩栩如生,讓大家看罷非常痛快。不過《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故事情節都是特意為主人公設定的,其他人物也是為主人公服務的,所以《三國演義》雖然是以三國時期的人物為原型寫作的,可是裡面許多人物與正史上的記載有出入。
就拿張郃來說吧,在《三國演義》裡面,張郃經常打敗仗,基本沒贏過,遇到了趙子龍,被他一嚇就不敢正面近身,張郃死後,孔明還笑他膽小。其實這樣的設定,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嗎?如果張郃這麼沒能耐,這麼膽小,曹操這麼精明的人怎麼會將他任命為主帥呢?後來就張郃這個人,筆者去翻閱了許多歷史史籍,發現張郃的形象和羅貫中大師筆下的人物,有相當大的差別。
張郃出生在河北,那個地方很多人小時候就開始學習武技。張郃也是其中一個,他很早就從了軍。東漢末年,黃巾軍造反,當時河北的管理者是韓腹。張郃在他的手底下擔任軍司馬一職。所以他和黃巾軍是正面打過仗的。
後來黃巾軍造反沒有成功,袁紹成了河北這一代的管理者,張郃升了小官,袁紹命他去攻打公孫瓚,後來因為立功,袁紹也讓張郃當了個將軍。可是袁紹這個人比較自大,偏聽讒言,後來在官渡的時候沒打贏曹操,張郃沒有辦法,歸降了曹操,他本來也沒覺得曹操會重用他,畢竟作為降將,名聲不是很好聽。
但是曹操覺得他非常有能力,而且說他和韓信一樣善於打仗,這也表明真實的張郃是非常勇猛的,善於打仗的,也打過許多勝仗,並不是《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那樣,打一場輸一場。《三國演義》裡面就差說張郃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實際上張郃能文能武,趙子龍槍法也許比他厲害,但是文採上肯定是比不過張郃合的。
曹操重用張郃合之後。張郃也不辜負曹操對他的信任,他一直跟隨著夏侯淵到處打仗。在軍中立下過很多功勞,也打敗過當時很多名氣比較大的將領,後來與夏侯淵一起在漢中這個地方抵擋劉備的攻擊。就算夏侯淵在的時候他沒有成為主帥,但是他為曹操立下的功勞是不可以抹殺的。
其實不僅他的上司曹操特別器重他,就是他的對手劉備也知道他的能耐的,當時蜀漢政權和曹魏政權搶地盤,劉備並沒有將曹魏軍團的主帥夏侯淵放在眼裡。夏侯淵是一個很牛的人物,當時黃忠將夏侯淵殺了,下面的人過來跟劉備說殺了敵方的主帥。劉備聽了倒是沒怎麼在意,他還嘆口氣說,要是將張郃殺了才是特大好事。也就是說在劉備看來,當時殺夏侯淵作用不大,劉備覺得張郃比夏侯淵的能耐還強,這也表明劉備對張郃的警惕。
夏侯淵死後,張郃只能帶兵回撤,盡最大的努力保存自己一方的實力,那個時候軍中沒有主帥,士兵沒有主心骨,朝廷中就有人向曹操提出讓張郃暫代主帥職位,張郃是臨危受命,但他馬上就施展出他的才能,安撫士兵,他一上任軍中大定,這時候繼續和劉備陣營積極對抗,就算後來曹操失去軍糧,沒有成功奪得漢中,只能帶兵往北撤,張郃還是跑在最前線奮力防禦劉備。
根據史書記載,張郃打得最漂亮的一次戰爭,應該就是街亭之戰。那個時候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用了他自己以為最好的計策鎮守街亭。結果張郃猜到了馬謖的想法,想到一個好辦法,將馬謖後面的水資源給斷開了。蜀漢軍隊大亂,張郃快速的拿下蜀漢周邊一些小的地盤。如果不是張郃在這裡取得了勝利,諸葛亮北伐肯定能取得一定的成績,而不需要回來救援。到時候魏國的都城就危險了。正是因為這一戰張郃立下的功勞非常大,當時的皇帝曹叡大肆表揚他。
因為有這一次經歷,所以諸葛亮後來再打陳倉時,曹叡又派張郃頜出來迎戰,當時他只給了張郃3萬人馬,曹叡心裡有些擔心,張郃掐著手指對著天上一算,他說:「對方軍糧肯定吃不到半個月。」後來就像張郃預料的那樣,諸葛亮那個時候沒有糧草只能撤軍,這就是屈指可數這個成語的典故。後來張郃在戰亂中,膝蓋受了一箭,再加上年事已高,所以沒過多久就去世,曹魏又損失一員優秀的將領。
本文由「聽風講堂」原創著作,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