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報記者 劉雪妮 見習記者 任曉彤 文圖
岱祠岑樓樓頂屋簷一角
黃河咆哮著衝出秦晉大峽谷,經韓城芝川、合陽洽川,來到大荔東部。洛河和渭河也在這裡一起注入黃河,成為關中平原東部最開闊地帶,而在這黃河灘邊的朝坂塬上,有一座古老的村落——大寨子村,它曾為朝邑縣城舊址,歷史遺蹟豐富,2016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朝邑縣城因其他原因遷至塬下,但因縣城的舊址比較嚴實、安全、又有城牆遮擋,一些在朝邑縣城做生意的人便開始在這裡購置房產,慢慢形成了村子,明代時候這裡叫作泰安堡,寓意為國泰民安,清代改稱大寨子村,其名一直延續至今。
「大寨子東眺黃河,南望西嶽,朝邑素有鳳凰故裡之稱。」說著說著,大寨子村67歲的文保員李潤倉便拿起樹枝在地上給記者畫了起來。因朝坂塬是由兩道溝形成的三個自然寨子,現在的北寨子村原為西周時宇文護所築的長春宮遺址,大寨子有東嶽廟遺址、岱祠岑樓和金龍寺寶塔,南寨子有天下第一倉——豐圖義倉。因大寨子村子比較長,相傳其代表鳳凰身子,東嶽廟鳳頭,岱祠岑樓便是頭上的鳳冠。北寨子和南寨子兩個寨子比較短、加之兩道溝之間又用兩條夯土連城將三個寨子連在一起,所以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一隻鳳凰。
在村子東頭便是東嶽廟,據說這裡原本有山門、中岑樓、東歌樓、西東樓、牌坊、香亭、長春閣、左鐘樓、右鼓樓、獻殿、坐殿、寢殿等宏大的建築群,它們鬥拱挑角,雕梁畫棟,只是曾遭破壞,只有岱祠岑樓還保存完好。
「這樓是宋朝時候修建的,一直到今天仍然屹立不倒,當年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給予這座樓很高的評價。」李潤倉如是說。
岱祠岑樓建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坐落在2米高的磚砌臺階上,臺階南北長21米,東西寬20米,樓淨高約17米,為兩層三重簷,樓面覆蓋琉璃板瓦、筒瓦,磚砌牆面,並施以琉璃彩繪、龍虎鬥浮雕等圖案;下層臺磚北面為戲臺,臺面寬敞。站在上面,可以想像曾經這裡的繁華。進入樓內,沿樓梯可攀登至二樓,十二根彎曲不規則的柱子鑲嵌在四周,樓頂全部用榫卯結構,其建造手法令人稱奇。
登樓遠眺,北可望蜿蜒起伏的鐵鐮山,南可視雄偉俊秀的太華山峰,近處可以俯瞰黃河、洛河和與渭河三河交匯,萬畝良田盡收眼底。
「岑樓東北是唐貞觀元年(627)建造金龍高塔,正南方就是慈禧太后硃批『天下第一倉』——豐圖義倉;東側是農田,樓的西側就是咱們的村子,那現在我帶你們去看看咱的村子……」李潤倉邊走邊介紹。
漫步在大寨子村村道上,每處古建築都有自己的特性,從外觀就可以看出哪處是富戶人家,哪處是尋常百姓家。據說,有的房屋曾經建造得富麗堂皇,雖說年代已久,部分已不復存在,但殘缺之中仍可以看到原來房屋的青磚灰瓦,飛簷鬥拱,房頂五脊六獸,就連最不起眼的門墩石,依舊可以感受到關中民居的大氣、古樸、莊重。
「大寨子村東西走向由三條主巷道構成,房屋各自坐落道路兩邊,咱走的這條巷子曾有荊半社和衛半社之說」說著,李潤倉帶記者一起來到一座民居前。
青磚式門樓,高大宏偉的虎頭牆聳立在宅院屋頂兩旁,向過往的人們呈現著它的威嚴,門框上的雕花栩栩如生,彰顯著此門戶原有的貴氣,這就是村裡保存比較完好的陳家大院。
「荊家曾經是咱這的財東家,這梁上每一根木頭據說都刻著荊家的標誌,這前廳和後廳房後來分家已經沒了,但是這東西廂房,你看那掛門帘的鉤子做法都非常精細。」走進荊家大院,李潤倉感慨道。
漫步在臺階上,院落中每間房,每處梁都指引著我們前行,老宅牆面上裝嵌著的窗戶,還原了當時在此處人們生活的習慣和考究。
在經過主人劉女士許可後,我們來到一處臥室參觀,桌子、椅子、衣櫃等老式的木質家具,也不知道多少歲數的老古董,依然還在發揮著它的餘熱,劉女士告訴我們,這些老家具還引來了不少慕名而來的人們。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按照大荔縣政府提出的保護十搶救十利用模式,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要求,不斷加快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深入挖掘傳統村落的歷史遺蹟和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底蘊。」朝邑鎮人大主席楊選平說道。
唐塔、宋祠、清糧倉,古寺、古廟、古城牆……這座黃河灘邊的古老村落的故事還有很多,正在敞開懷抱,等著喜歡聽故事的人們走進它……
門墩石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