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來亦有吳趨詠,惟寄東都與北京。」
北京是我國首都,也是一個3500年的建城史的古城。作為一個屹立在風雨中見證了時光流逝的城市,古城牆就是北京最明顯也是最具有城市特色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古城牆其實就是北京城的「骨架」。
但是誰也不知道,就是這麼珍貴的古城牆還曾經面臨被拆除的風險。建築學家梁思成和陳佔祥聽說了這件事後立馬表達了反對的態度和立場,為了說服有關部門他們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那麼如果當年梁陳的方案被採納,那麼現在的北京城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故事還得從元代說起,元代的統治者為了給城市增加防禦的建築,便修建了外圍的城牆。不僅如此,清朝時期北京城的古城牆還被加固了一次。所以這些城牆也一直沒有受到大的損害,但是後來為了能夠更好地規劃城市,50年代的時候,就北京古城牆的存廢問題,人們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分歧。
梁思成和陳佔祥等古建築學家一致反對拆除計劃。為了說服當時的負責人,梁思成和陳佔祥還專門拿出來了自己的計劃。
梁思成認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古城牆的價值,也就是說可以把海澱,香山等地區按照城市功能劃分。這樣一來,北京城的第二條中軸線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只可惜當時相關負責人沒有看到這份提議的閃光點,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施行。
其實這不難理解,因為梁思成之所以反對拆除建築計劃是因為當時不具備拆除古建築的現實因素。如果按照原計劃施行,那麼就意味著有130萬人需要搬遷。因為城內的區域要騰出來給政府機關,政府要為這130萬人解決住房問題,這可絕對不是一筆小開銷。而且有的從小就生活在內城的民眾不一定就會捨得離開自己的家園,如何說服這些民眾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其次,古城牆的文化價值也是梁思成反對的理由。
梁思成本身就是一個在建築學領域有自己獨特見解的人,其他人只知道古城牆在和平時期失去了防禦的功能,可是梁思成不一樣。他知道那些城市的骨架是如何一次次抵禦外敵的入侵,一次次維護著城市的心臟。
1553年的時候,嘉靖皇帝增築。1553年,元朝統治者又決定在元大都土城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外城。1903年,清政府修復了被八國聯軍毀壞的古城牆。難道這些珍貴而又難忘的痕跡真的要被完全抹去麼?
只可惜當時梁思成重病纏身,人微言輕,他的計劃還是沒有被採納。那些古城牆還是難逃被拆除的命運。所以也沒有人知道如果梁陳方案施行之後北京會不會發展的更好,或者是走向另一個方向。但是不論怎樣,北京古城牆的拆除都是一個很大的遺憾。